玉米种植技术研究
2014-09-23刘影
刘影
摘要:玉米在种植时要符合玉米各生长发育时期的需求,从选种、栽培、定苗到病虫害的防治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都会影响到玉米的品质,要想保证玉米丰产丰收不仅要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还要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并做好一系列田间管理工作。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0-1
玉米的用途十分广泛,它不仅是人类的口粮,还被誉为“饲料之王”,同时还是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玉米在加工成淀粉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医药等多种行业,由于其成本低而且绿色环保,还有可能会取代传统的燃料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之中,由于人们对玉米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一定要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 玉米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1 整地
玉米按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即春玉米和夏玉米,所以在播种前要结合实际的环境条件。在种植春玉米时,要提早在秋季时深耕,并对其施加有机肥,积蓄底墒,等春季到来时再耕地,耕地时要注意保墒,要将耙、翻、压等工作配合紧密。在种植夏玉米时,如果前茬作物收获早可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然后再整地播种;如果前茬作物收获较晚则要先进行局部整地,先开沟、施肥,然后再进行平整、抢种,待玉米出苗后再进行行间深耕。
1.2 选种
在进行玉米品种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种植区域、栽培、贮藏等条件,要选择质量高、类型合适的品种。要选择霜前充分成熟的玉米作为籽粒,在选择时不仅要看籽粒的色泽,还要结合含水量、饱满度等条件,容重被作为确定玉米等级的主要依据,容量高的籽粒呈现黄或橙红色,其出籽率和出碴率较高,硬粒型或中间型的籽粒为最佳选择。还要考察玉米籽粒的抗旱性、抗病性、耐低温性等抗逆性,选择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为了使玉米高产,要尽量选择增产潜力相对较大的品种,同时还要考虑其稳产性能,这样才能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另外,还要根据玉米的用途来选择玉米籽粒。
2 播种
2.1 种子的精选和处理
玉米种子精选又包括穗选和粒选两个过程。穗选就是在果穗晾晒时将病虫、成熟差、霉烂、混杂的果穗剔除掉,剩下的晒干脱粒后可作为种子使用。粒选是指在播种前将秕、小的种粒筛掉,并将破、霉、虫的种粒和杂物清除掉,选择大小均匀且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在播种前还要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首先要在晴天将玉米种子进行晾晒,通常晒2~3天,这样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出苗速度,还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其次是浸种处理,可以将种子浸泡在冷水中12~24小时,也可以将种子浸泡在50℃的温水中6~12个小时,这样能够保证种子出苗快、出苗齐。如果种子是饱满的硬粒型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而对于马齿型的种子和秕粒,则要缩短浸泡时间,浸泡过的种子不能堆放、不能晒也不能装入塑料袋中,待晾干后还要拌入药剂,这样能够防治地下害虫的破坏、降低玉米病害,浸过的种子要及时进行播种。
2.2 种植密度的确定
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品种特性、管理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区的品种,阳坡播种较阴坡播种要密,土壤肥沃、肥高的区域播种要密一些,光照足、雨水少的地区种植要密些,晚熟的品种在种植时则要稀一些。
2.3 玉米种植方式方法
玉米种植包括均匀和不均匀两种方式,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还能够方便田间管理。其中均匀种植又称为等行距种植,其行距一般在56厘米~72厘米范围内,株距的确定要依密度而定;不均匀种植的最大行距为82厘米,最小行距为50厘米,可以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行距,这样可以调节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使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便于管理。
3 田间管理
要想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就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玉米田间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苗期、穗期和花粒期。苗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保证全苗,出苗整齐、均匀,不能存在空行和断条,在苗期要进行适当的中耕,一共要进行三次中耕,同时为了避免幼苗间相互遮光和拥挤,通常会在出4~5叶时进行定苗,要考虑土壤、品种特性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留苗密度,定苗的同时可进行松土和除草,另外还要进行蹲苗促壮和地下虫害防治处理;穗期管理主要是保证玉米植株健壮,这也是穗大粒多的前提,首先要去除分蘖,保持水分和养分的供给,然后是开沟培土,这样有利于增加玉米根部土层的厚度,可以有效的防止玉米后期出现倒伏,在此期间还要适当地进行追肥和灌水,因为这一时期是保证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花粒期管理主要是保持秆青叶绿,以最终收获粒多而重的品质较高的玉米,在此期间一定要保证土壤的含水量,这是玉米生理活动旺盛消耗养分和水分最大的阶段,适当的灌水可以保进开花受精,避免玉米出现缺粒和秃顶,为了防止玉米脱肥早衰还要补施花粒肥,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玉米出现倒伏现象。
4 适时晚收
适时晚收的目的是要延长玉米籽粒灌浆时间,使收获的玉米籽粒更加均匀、饱满、充实,大大降低了小粒和秕粒的出现,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其他营养物质也会随之增加,玉米的品质得到了保证,而籽粒中的含水量较低,更便于晾晒、脱粒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