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指导课程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的实效性
2014-09-22石琛琛
石琛琛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已显示出其重要性,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旨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完善化、多元化、全程化、统一化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增强该课程的实用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1 概述
从1999年高考扩招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2010年631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700万人,2014年727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表示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从2008年开始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的要求。
2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均处于探索阶段。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又存在其特殊性。就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来讲不及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理论科研水平来讲不及研究生,就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及中职毕业生,所以造成了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是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事情。旨在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高职毕业生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大多数学生感觉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
2.1 教材针对性不强
首先,目前社会上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种类非常少,且内容单一,针对性差,没有形成体系。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还在采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固定教材,只以教师课堂口头讲述为主,其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其次,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该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绝大多数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激发出学生去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发生偏差,从而限制了该课程的发展。
2.2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人员组成比较复杂。多是由院系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辅导员来担任,存在着人员少、不稳定、教育背景不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弊端。由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授课极易出现混乱,且不容易做到统一备课、授课,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3 课程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门贯穿于大学始终的全程化课程。但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工作方便,多将课程压缩在一个或两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会造成授课内容与学生当前实际情况不符,出现超前或滞后等现象。如在第四学期讲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个时期高职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已没有充足时间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从授课组织形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合班或大班授课的方式,更有甚者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来完成教学,这样只能完成理论知识的灌输,一些互动、讨论环节是无法进行的。并且授课效果跟踪机制不完善,对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能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跟踪指导,使该课程的实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方式的对策
3.1 课程设置应趋于人性化、全程化
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特点来设置。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政策,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行业特点。并通过一些专业测评工具完成自我认知环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相应的实践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为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置应贯穿高职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不同内容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如:针对大一学生迷茫的特点,开设自我认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首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其次,帮助他们完成角色的转变。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做好自己的规划,其中包括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理财规划、交友规划等,初步确立职业规划。针对大二学生已趋于成熟的特点,开设职业认知、职业素质培养等课程,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行业特点、职业选择建立全面了解,对专业、职业、行业、企业、岗位进行全面探索,确立职业目标,对必备的职业素养加强提升。针对大三学生面临就业的特点,开设求职择业技巧、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权益保护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技能,进行适时地心理疏导,完成及时的信息发布。
3.2 课程设置应趋于多元化、统一化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应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授课形式。如:请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校友开展校内讲座;请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与动态;统一安排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材料;带领学生走访企业进行实际调研;组织经验交流讨论活动等。通过开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块,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授课内容。应尽可能的组织所有授课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课件统一,使该课程真正的实现系统化、专业化、统一化。
3.3 建立课程跟踪机制
一门课程的设置不应只着眼于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增强该课程的实用性,仅仅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还应在课下做大量的工作。如:建立就业工作档案对每位同学的就业历程进行详细记录;成立心理疏导小组对就业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组建就业工作群,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顺利的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慧.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10(24).
[2]董绿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01).
[3]戚人杰,罗繁荣.论高校职业指导的转向[J].当代教育论坛, 2004(09).
[4]董绿英.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教学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
基金项目:
2013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方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13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