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象法解运动学问题

2014-09-22李俊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斜率弹簧加速度

李俊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一开始学习物理,首先进行运动学的学习.与之前在初中学的简单物理运动相比有了很大的难度,而这部分又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基础和难点.运动学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学生在高一时就能掌握图象法解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速度——时间(v-t)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其斜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而图象与坐标围城的面积是物体运动的位移.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

①因速度是矢量,故速度——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速度——时间”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如果做曲线运动,则画不出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

②“速度——时间”图象没有时间t的“负轴”,因时间没有负值,画图要注意这一点;

③“速度——时间”图象上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代表的该点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④“速度——时间”图象上表示速度的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经过的路程.

一、巧用v-t图的“面积”探究两物体追及问题

利用图象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均“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

例1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同一时刻出发,甲做=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在头2 s内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的匀加速度运动,然后做的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问:(1)何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何时两物体相遇?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甲、乙的运动图象,如图4所示.

(1)从图象中看出,当t=4;时,甲、乙图线下的“面积”之差(即ΔBDE的面积)最大,即两者相距最远.利用“面积”计算,有 Δs=12×2×2m=2m.

(2)甲、乙两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时相遇.从图象中还可以看出,在t1=2 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答案(1)当t=4s时,甲、乙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2m

(2)在t1=2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点评对于两个物体的追及与相遇问题,很多同学对实际过程难以抽象处理,不知如何下手,若能利用v-t图象帮助分析,可使运动过程具体化.本题用图象法求极值,可避免复杂的计算,在v-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代表位移,本题巧妙利用“面积”关系,探究了两物体相距最远及相遇问题.

例2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

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处理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使用图象处理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3,F1为弹簧的拉力;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4,t1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它力对系统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1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

总结 (1)熟悉各种物理图象,掌握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能区别相近或相似的图象.

(2)要能识别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物理图像中的点、直线、曲线、截距、斜率、峰值、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3)注意各段图线所表示的物理过程,会分析物理过程中的临界状态.

(4)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绘出物理图象endprint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一开始学习物理,首先进行运动学的学习.与之前在初中学的简单物理运动相比有了很大的难度,而这部分又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基础和难点.运动学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学生在高一时就能掌握图象法解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速度——时间(v-t)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其斜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而图象与坐标围城的面积是物体运动的位移.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

①因速度是矢量,故速度——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速度——时间”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如果做曲线运动,则画不出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

②“速度——时间”图象没有时间t的“负轴”,因时间没有负值,画图要注意这一点;

③“速度——时间”图象上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代表的该点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④“速度——时间”图象上表示速度的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经过的路程.

一、巧用v-t图的“面积”探究两物体追及问题

利用图象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均“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

例1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同一时刻出发,甲做=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在头2 s内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的匀加速度运动,然后做的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问:(1)何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何时两物体相遇?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甲、乙的运动图象,如图4所示.

(1)从图象中看出,当t=4;时,甲、乙图线下的“面积”之差(即ΔBDE的面积)最大,即两者相距最远.利用“面积”计算,有 Δs=12×2×2m=2m.

(2)甲、乙两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时相遇.从图象中还可以看出,在t1=2 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答案(1)当t=4s时,甲、乙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2m

(2)在t1=2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点评对于两个物体的追及与相遇问题,很多同学对实际过程难以抽象处理,不知如何下手,若能利用v-t图象帮助分析,可使运动过程具体化.本题用图象法求极值,可避免复杂的计算,在v-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代表位移,本题巧妙利用“面积”关系,探究了两物体相距最远及相遇问题.

例2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

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处理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使用图象处理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3,F1为弹簧的拉力;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4,t1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它力对系统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1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

总结 (1)熟悉各种物理图象,掌握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能区别相近或相似的图象.

(2)要能识别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物理图像中的点、直线、曲线、截距、斜率、峰值、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3)注意各段图线所表示的物理过程,会分析物理过程中的临界状态.

(4)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绘出物理图象endprint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一开始学习物理,首先进行运动学的学习.与之前在初中学的简单物理运动相比有了很大的难度,而这部分又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基础和难点.运动学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学生在高一时就能掌握图象法解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速度——时间(v-t)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其斜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而图象与坐标围城的面积是物体运动的位移.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

①因速度是矢量,故速度——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速度——时间”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如果做曲线运动,则画不出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

②“速度——时间”图象没有时间t的“负轴”,因时间没有负值,画图要注意这一点;

③“速度——时间”图象上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代表的该点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④“速度——时间”图象上表示速度的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经过的路程.

一、巧用v-t图的“面积”探究两物体追及问题

利用图象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均“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

例1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同一时刻出发,甲做=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在头2 s内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的匀加速度运动,然后做的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问:(1)何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何时两物体相遇?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甲、乙的运动图象,如图4所示.

(1)从图象中看出,当t=4;时,甲、乙图线下的“面积”之差(即ΔBDE的面积)最大,即两者相距最远.利用“面积”计算,有 Δs=12×2×2m=2m.

(2)甲、乙两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时相遇.从图象中还可以看出,在t1=2 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答案(1)当t=4s时,甲、乙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2m

(2)在t1=2s时,乙追上甲相遇;在t2=6 s时,甲又追上乙相遇

点评对于两个物体的追及与相遇问题,很多同学对实际过程难以抽象处理,不知如何下手,若能利用v-t图象帮助分析,可使运动过程具体化.本题用图象法求极值,可避免复杂的计算,在v-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代表位移,本题巧妙利用“面积”关系,探究了两物体相距最远及相遇问题.

例2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

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处理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使用图象处理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3,F1为弹簧的拉力;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4,t1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它力对系统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1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

总结 (1)熟悉各种物理图象,掌握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能区别相近或相似的图象.

(2)要能识别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物理图像中的点、直线、曲线、截距、斜率、峰值、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3)注意各段图线所表示的物理过程,会分析物理过程中的临界状态.

(4)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绘出物理图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斜率弹簧加速度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如何求串联弹簧和并联弹簧的劲度系数
走出“加速度”理解的误区
加速度新题型精析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弹簧路标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
胡克定律与测力计
导数几何意义的深层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