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区试对照品种绵麦37的农艺性状分析

2014-09-22雷加容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农艺性状

雷加容等

摘 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四川省区试对照品种绵麦37,对绵麦37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绵麦37的产量变幅为4 513.35~5 652.75kg/hm2,有效穗变幅为291.75万~342.75万/hm2,最高苗变幅为460.35万~634.65万/hm2,基本苗变幅为191.55万~221.55万/hm2,穗粒数变幅为37.33~48.91粒,千粒重变幅为38.63~47.7g,株高变幅为73.67~93.2cm,成穗率变幅为37.47%~68.56%,生育期变幅为175~188d。除成穗率外,其余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以内。相关分析表明,有19对性状间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17对性状间是显著或极显著偏相关,9个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绵麦37的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达91.34%,其中产量因子的百分率最高(48.61%)。与产量关联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穗粒数和成穗率,它们对绵麦37产量形成的影响最大。在育种中,绵麦37可以从千粒重和穗粒数方面加以利用。

关键词:绵麦37;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41-03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MianMai37(MM37)of regional test contrast in Sichua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MM37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other 8 agronomic characters was below 10% in addition to that of the spike rate. Yield was between 4 513.35kg/hm2 and

5 652.75kg/hm2, ears per hm2 were between 291.75 ten thousand per hm2 and 342.75 ten thousand per hm2, the highest seedling was between 460.36 ten thousand per hm2and 634.65 ten thousand per hm2, the basic seedling was between 191.55 ten thousand per hm2and 221.55 ten thousand per hm2, kernels per ear were between 37.33 and 48.91, 1000-kernel weight was between 38.65g and 47.7g, plant height was between 73.67cm and 93.2 cm, spike rate was between 37.47% and 68.56%, the growth period was between 175d and 188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9 characters of the MM37.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4 principal components reached 91.34% and the percentage of yield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the highest (48.61%). The maximu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1000-kernel weight and yield, the seco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kernels per ear and yield, the thir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spike rate and yield. Their impact on yield of MM 37 is the biggest. In breeding, MM37 can be used from the grain weight and kernels per ear.

Key words:MM37;Agronomic characters;Correlation analysis;Relational grade analysis

绵麦37是绵阳农科院选育的高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丰产、稳产性好,矮秆、抗倒,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1]。2008年秋播时,绵麦37被四川省农业厅确定为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08年,李生荣等[2]对绵麦37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表明该品种的适宜播期为10月28日至11月8日,按基本苗180万~225万/hm2播种,套作按150万~180万/hm2播种;施纯氮180kg/hm2,施P2O5105kg/hm2,施K2O120kg/hm2,重视底肥(70%~80%),早施追肥(20%~30%)。2009年,周强等[3]选用5个抗病品种(系)和3个感病品种(系),分别与绵麦37组配成抗×抗、抗×感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绵麦37成株期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主要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同时受另2对隐性基因的影响,其抗源来自于CIMMYT材料96EW37(SW2148),其抗性基因不同于贵农系统。2010年,欧俊梅等[4]研究了绵麦37号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速率、渐增期持续天数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各阶段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同时,绵麦37号具有植株叶型紧凑,通风透光好,光合作用强,整个灌浆过程千粒重较高等特性。而目前有关绵麦37品种农艺性状分析资料相对较少,为此笔者以绵麦37为试验材料,分析与评价其农艺性状,为其在育种中更有效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endprin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绵麦37(对照品种)为材料,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等9个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

1.2 方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对样本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参数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这些均采用DPS v7.05数据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麦37的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知,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各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数>产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35%;而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2.23%。

由表1还可以看出,绵麦37的产量变幅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为5 180.6kg/hm2;有效穗变幅为291.75万~342.75万/hm2,平均值为318.98万/hm2;最高苗变幅为460.35万~634.65万/hm2,平均值为546.80万/hm2;基本苗变幅为191.55万~221.55万/hm2,平均值为205.28万/hm2;穗粒数变幅为37.33~48.91粒,平均为41.58粒;千粒重变幅为38.63~47.7g,平均为44.63g;株高变幅为73.67~93.2cm,平均为81.96cm;成穗率变幅为37.47%~68.56%,平均为55.79%;生育期变幅为175~188d,平均为183d。

2.2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由绵麦37的综合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分别有19对和17对性状间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或偏相关(表2)。由简单相关分析得出,生育期与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与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与产量,基本苗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生育期与成穗率和穗粒数,成穗率与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与穗粒数,千粒重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产量是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从偏相关分析知,株高与生育期,基本苗与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效穗与最高苗,产量与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偏相关;而千粒重与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数与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与千粒重和穗粒数,产量与株高和基本苗是显著或极显著负偏相关。

2.3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从绵麦37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这4个主成分可以概括绝大部分相关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4.38,百分率为48.61%,主要反映产量和成穗率的影响,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数等,可称为产量因子;若产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数都会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会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为1.76,百分率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响,其次是穗粒数,可称为株高因子;伴随着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数也增加,但生育期缩短,千粒重会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为1.13,百分率为12.51%,其中穗粒数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称为粒数因子;伴随穗粒数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时生育期延长,最高苗、产量和千粒重会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为0.96,百分率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称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产量也会增加,而生育期缩短,株高和穗粒数降低。

2.4 绵麦37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表4可知,绵麦37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高达0.741 7,为最高;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只有0.585,为最低。绵麦37的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分析表明,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除成穗率的变异系数大于15%外,其余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绵麦37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农艺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低。在育种中,绵麦37可从千粒重和穗粒数方面加以利用。

3.2 讨论 本文从绵麦37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角度来研究绵麦37如何在育种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有效穗与最高苗是显著正偏相关,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认为,有效穗与分蘖数成正偏相关极显著。(2)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产量、株高、穗粒数和成穗率等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达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认为,5个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为13.72%。(3)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这与王映红研究结果相似。王映红等[6]研究认为2012年新麦系列新品种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小麦产量关联度较大。而绵麦37农艺性状个数增加及其与品质性状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生荣,周强,杜小英,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绵麦37和绵麦38[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179.

[2]李生荣,杜小英,周强,等.小麦新品种绵麦37及其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4):22.

[3]周强,李生荣,杜小英,等.小麦品种绵麦37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09,35(6):123-126.

[4]欧俊梅,王治斌,李生荣,等.高产小麦品种绵麦37号灌浆特性及冠层结构研究[J].小麦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15-321.

[6]王映红,董昀,程兰兰,等.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32-3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绵麦37(对照品种)为材料,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等9个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

1.2 方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对样本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参数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这些均采用DPS v7.05数据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麦37的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知,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各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数>产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35%;而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2.23%。

由表1还可以看出,绵麦37的产量变幅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为5 180.6kg/hm2;有效穗变幅为291.75万~342.75万/hm2,平均值为318.98万/hm2;最高苗变幅为460.35万~634.65万/hm2,平均值为546.80万/hm2;基本苗变幅为191.55万~221.55万/hm2,平均值为205.28万/hm2;穗粒数变幅为37.33~48.91粒,平均为41.58粒;千粒重变幅为38.63~47.7g,平均为44.63g;株高变幅为73.67~93.2cm,平均为81.96cm;成穗率变幅为37.47%~68.56%,平均为55.79%;生育期变幅为175~188d,平均为183d。

2.2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由绵麦37的综合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分别有19对和17对性状间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或偏相关(表2)。由简单相关分析得出,生育期与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与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与产量,基本苗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生育期与成穗率和穗粒数,成穗率与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与穗粒数,千粒重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产量是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从偏相关分析知,株高与生育期,基本苗与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效穗与最高苗,产量与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偏相关;而千粒重与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数与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与千粒重和穗粒数,产量与株高和基本苗是显著或极显著负偏相关。

2.3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从绵麦37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这4个主成分可以概括绝大部分相关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4.38,百分率为48.61%,主要反映产量和成穗率的影响,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数等,可称为产量因子;若产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数都会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会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为1.76,百分率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响,其次是穗粒数,可称为株高因子;伴随着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数也增加,但生育期缩短,千粒重会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为1.13,百分率为12.51%,其中穗粒数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称为粒数因子;伴随穗粒数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时生育期延长,最高苗、产量和千粒重会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为0.96,百分率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称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产量也会增加,而生育期缩短,株高和穗粒数降低。

2.4 绵麦37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表4可知,绵麦37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高达0.741 7,为最高;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只有0.585,为最低。绵麦37的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分析表明,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除成穗率的变异系数大于15%外,其余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绵麦37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农艺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低。在育种中,绵麦37可从千粒重和穗粒数方面加以利用。

3.2 讨论 本文从绵麦37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角度来研究绵麦37如何在育种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有效穗与最高苗是显著正偏相关,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认为,有效穗与分蘖数成正偏相关极显著。(2)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产量、株高、穗粒数和成穗率等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达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认为,5个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为13.72%。(3)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这与王映红研究结果相似。王映红等[6]研究认为2012年新麦系列新品种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小麦产量关联度较大。而绵麦37农艺性状个数增加及其与品质性状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生荣,周强,杜小英,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绵麦37和绵麦38[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179.

[2]李生荣,杜小英,周强,等.小麦新品种绵麦37及其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4):22.

[3]周强,李生荣,杜小英,等.小麦品种绵麦37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09,35(6):123-126.

[4]欧俊梅,王治斌,李生荣,等.高产小麦品种绵麦37号灌浆特性及冠层结构研究[J].小麦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15-321.

[6]王映红,董昀,程兰兰,等.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32-3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绵麦37(对照品种)为材料,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等9个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

1.2 方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对样本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参数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这些均采用DPS v7.05数据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麦37的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知,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各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数>产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35%;而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2.23%。

由表1还可以看出,绵麦37的产量变幅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为5 180.6kg/hm2;有效穗变幅为291.75万~342.75万/hm2,平均值为318.98万/hm2;最高苗变幅为460.35万~634.65万/hm2,平均值为546.80万/hm2;基本苗变幅为191.55万~221.55万/hm2,平均值为205.28万/hm2;穗粒数变幅为37.33~48.91粒,平均为41.58粒;千粒重变幅为38.63~47.7g,平均为44.63g;株高变幅为73.67~93.2cm,平均为81.96cm;成穗率变幅为37.47%~68.56%,平均为55.79%;生育期变幅为175~188d,平均为183d。

2.2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由绵麦37的综合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分别有19对和17对性状间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或偏相关(表2)。由简单相关分析得出,生育期与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与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与产量,基本苗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生育期与成穗率和穗粒数,成穗率与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与穗粒数,千粒重与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与产量是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从偏相关分析知,株高与生育期,基本苗与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效穗与最高苗,产量与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是显著或极显著正偏相关;而千粒重与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数与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与千粒重和穗粒数,产量与株高和基本苗是显著或极显著负偏相关。

2.3 绵麦37的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从绵麦37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这4个主成分可以概括绝大部分相关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4.38,百分率为48.61%,主要反映产量和成穗率的影响,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数等,可称为产量因子;若产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数都会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会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为1.76,百分率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响,其次是穗粒数,可称为株高因子;伴随着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数也增加,但生育期缩短,千粒重会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为1.13,百分率为12.51%,其中穗粒数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称为粒数因子;伴随穗粒数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时生育期延长,最高苗、产量和千粒重会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为0.96,百分率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称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产量也会增加,而生育期缩短,株高和穗粒数降低。

2.4 绵麦37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表4可知,绵麦37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高达0.741 7,为最高;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只有0.585,为最低。绵麦37的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分析表明,绵麦37的农艺性状较稳定,除成穗率的变异系数大于15%外,其余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绵麦37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农艺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为91.34%;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相对较低。在育种中,绵麦37可从千粒重和穗粒数方面加以利用。

3.2 讨论 本文从绵麦37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角度来研究绵麦37如何在育种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有效穗与最高苗是显著正偏相关,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认为,有效穗与分蘖数成正偏相关极显著。(2)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产量、株高、穗粒数和成穗率等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百分率达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这与侯永翠研究结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认为,5个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为13.72%。(3)本研究表明,绵麦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系数相对较高,这与王映红研究结果相似。王映红等[6]研究认为2012年新麦系列新品种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小麦产量关联度较大。而绵麦37农艺性状个数增加及其与品质性状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生荣,周强,杜小英,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绵麦37和绵麦38[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179.

[2]李生荣,杜小英,周强,等.小麦新品种绵麦37及其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4):22.

[3]周强,李生荣,杜小英,等.小麦品种绵麦37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09,35(6):123-126.

[4]欧俊梅,王治斌,李生荣,等.高产小麦品种绵麦37号灌浆特性及冠层结构研究[J].小麦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15-321.

[6]王映红,董昀,程兰兰,等.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32-3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农艺性状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