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平衡机制构建河南烟草集群化生产模式

2014-09-22冯亚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烟农烟草集群

冯亚明

摘 要:该文从河南省烟草生产规模及生产组织方式入手,分析目前河南省烟草生产管理模式效率状况。论述生态平衡机制下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理论,构建基于生态平衡机制河南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管理模式,提出以基地为中心的河南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路径。从河南省各烟草生产区的现实情况分析了构建集群化生产模式的可能性,并阐明河南省推进烟草生产集群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健词:河南烟草行业;生态平衡机制;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01-04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urrent efficiency situation of Henan tobacco production management from the tobacco production scale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province, discusses clustered tobacco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under ecological balance mechanism, builds an ecological balance mechanism-based tobacco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 management mode, proposes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base-centered Henan tobacco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as well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clustered production mode based on the reality in various tobacco production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and clarifi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Henan province to promote clustered tobacco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Henan tobacco industry; Ecological balance mechanism; Industrial cluster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12个地市种植烟草,50多个种烟县,400多个种烟乡镇。烟草生产方式正处由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中,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烟草种植面积9.33万hm2,收购量15.4万t,种烟农户7.06万户,户均种烟面积从2002年的0.15hm2,已上升到目前的1.4hm2,规模化烟草种植程度大大提高,为适应卷烟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建设的需求,为了提高烟草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起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本文基于河南省烟草专卖局提出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对烟草生产经营组织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河南省12个烟草生产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目前烟草生产规模效率,其次运用网络组织理论对集群内的经济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探讨,提出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管理模式,最后基于生态观研究河南省以基地为中心的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路径,提出实现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 河南省烟草生产规模及组织方式分析

1.1 河南省烟草生产组织方式现况分析 河南省烟草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基础,烟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合作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3年底,河南省12个烟草生产区资源利用比重及各种组织方式在各区所占的比重,从河南省整体烟草种植户生产组织方式情况分析,以全省传统种植户占42%,种植专业大户占52%,家庭农场占3%,生产型合作社占6%。全省分为3个层次:一是烟农独自分散种植户为主的传统型生产方式,信阳占94%,其次是洛阳78%,周口68%,且信阳和周口地区没有建立生产型合作社,说明信阳、周口两地区烟草生产方式落后;二是烟农采用土地承包方式,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或农场,采取集中种植,从各地区种植户分布情况看,专业种植大户是河南省烟草生产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其中商丘、济源两地区占到80%,三门峡、南阳、漯河占到70%,许昌、平顶山也占到55%以上,而驻马店、郑州也占到43%,最低的是洛阳仅占12%;三是烟农采用自愿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全省生产型合作社有63个,洛阳地区有20个,占生产型合作社的31.7%。总之,河南省目前烟草生产组织方式是以专业大户生产为主,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尚处在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建立生产型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植保、统一打顶等各项农事的专业操作,深化烟草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烟草生产组织效率。

1.2 河南省烟草种植规模化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规模种植烟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实行烟草生产统一品种、统一移栽、统一施产等操作流程专业化,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烟草生长、发育、成熟一致性,从技术和管理上正确把握烟草的生育进程,及时准确对其生长发育进行调控,从而促进生产规模效率。由于烟草生产规模受生产技术和机械水平及基础建设的局限,只有达到适度发展规模,才能带来种植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实现烟草综合效率最大化。河南省各烟草生产区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种植,使烟草生产向科学种烟水平相对较高、连片化、规模化区域转移。河南省规模种植占总种植面积的56%,其中66.7hm2以上种植面积达到23%。12个烟草生产区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情况差异较大,南阳、许昌和商丘三地区连片种植比例高达75%、76%和78%,其中许昌地区规模种植效率最好,33.3hm2的占31%,33.3~66.7hm2占32%,而66.7hm2以上的占37%。由于烟草种植对气候依赖性较强,受技术和灌溉设施的影响,河南省烟草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足,资金、劳动投入较密集,规模化生产成本偏高以及种植风险较大等因素,使河南省烟草生产规模化种植的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均制约着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从目前种植效率分析,全省12个烟草种植区的规模与经济效率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较为合理的,如表1。

2 以生态平衡机制构建河南省烟草集群化生产模式

烟草行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产业,一方面由于其产品的性质特殊,烟草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危害性,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烟草行业都是一个被政府管制和约束的行业;另一方面烟草行业又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和利润,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烟草消费的需求,因此,烟草行业又具有一定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空间。产业集群是由多个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并辅之以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和组织,这些企业、机构和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产业集群可以提高资源合理配置和组织间竞争活力,集群竞争优势。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基于原材料的集群,在一定范围内与相关组织形成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演化发展进程受区域内原材料的分布状况和相关组织依存关系况状的影响。

2.1 生态平衡机制下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是由多个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并辅之以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和组织,这些企业、机构和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烟草农业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基于原材料的集群,在一定范围内与相关组织形成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集群演化发展受区域内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相关组织依存关系况状的影响。

生态平衡机理综合了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制度理论的观点,结合了内外影响因素,以内外稳定平衡作为自然选择与淘汰的动力机制,内部将组织效率的高低作为竞争过程中淘汰的关键因素。外部综合考虑政治、社会、文化及集群内组织间依存状态等社会环境因素,烟草种植集群内部经济效率最大化取决于集群中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最低水平上的均衡。基于生态平衡机理构建烟草产业集群管理模式是在内外影响因素动态平衡基础上建立集群内组织间稳定的依存结构,实现烟草产业在一定区域经济效率最大化。

烟草集群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收购政策(交易规则)、烟草交售(包括烟草定级、讨价还价、交售次数等)、运输成本等,专卖体制下政府以“有形的手”强制性规范着行业产品结构、经济增长方式、配置资源和利润,通过烟草公司基层站点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如电子合同交售、电子秤),运输工具的运用、机耕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烟草种植生产的交易成本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烟草集群中的管理成本与集群规模、结构复杂程度相关正相关,集群内的委托—代理链条越长,集群内管理的成本就越高。因此,烟草生产中的组织管理成本主要决定于烟草适宜种植规模。由于烟草种植对气候依赖性较强,机械化程度不高,资金、劳动投入密集,均制约着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从组织制度理论角度构建集群内组织间动态的依存关系,必须以当前规模化种植实践为基础,因地制宜。

2.2 以生态平衡机制构建的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的模式 目前烟草行业管理模式是实行双重管制下的管理模式,国家通过烟草专卖局对“价格”和“产量”实行双重管制,整个行业基本上是处在完全封密且垄断状态,如图1上半部分。在双重管制下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中,主要体现烟草公司与烟草专卖局的核心地位,烟草公司与烟草专卖局是两个牌子、一套机构(由于本文重点讨论烟草种植问题,所以均统一采用烟草公司),它与政府是委托代理关系,烟草公司通过对烟草种植和收购的数量控制烟草生产,并在价格上控制烟草收购和卷烟的原料供应,烟草专卖局承担着卷烟专卖,包括价格及销售渠道。因此,在目前体制下烟草生产完全处在封密垄断的组织管理模式中,政府控制了烟草生产——卷烟生产——卷烟销售整个产业链。封密垄断的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由按照国家计划规定生产,因此“成本-效益”的经济信号失真,生产要素配置不准确,产业链中各环节利润不能真实反应生产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家垄断定价基础上利润分配结构失衡,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经营效率不高。

专卖体制代表中国烟草长期发展的的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外部环境,以生态平衡机制构建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就是在专卖体制下设计集群内组织间稳定的依存结构,实现烟草生产经济效率最大化。烟草生产经济效率最大化衡量标准是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最低水平的均衡状况,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利用交易成本理论最大可能地降低集群内交易成本,利用组织制度理论构建集群内组织间动态的依存关系,降低集群内管理成本。

集群内依存是建立在国家烟草行业宏观层面的指导和规划下,立足于专卖体制,以“基地”成为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的纽带,采取整县推进方式,引入适度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产业链内市场结构,实行内部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利润均衡分配。集群内组织动态结构:以卷烟厂的基地为核心,立足于专卖体制对消费市场实行严格的“双重”控制,改变过去对全产业链的“双重”控制,在产业链内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烟农转变为烟草生产工人,将土地、资金、劳动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以内部市场作为集群内资源配置和价格调节基础,保持集群规模效率和竞争活力,实现在专卖体制之下集群内持续经济效率的竞争状态,如图1下半部分。总之,以生态平衡机制构建的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的模式,是坚持专卖体制下,在确立内部市场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烟农身份,烟草局管理重点由过去的过程管理,转变为终端消费市场的管理。

2.3 河南省各县构建以基地为中心烟草生产集群化现实基础 发挥烟区生态优势,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草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到2015年,拟规划建设年产优质烟草5 000t以上的县(市)15个,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建成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43个,收购烟草13万t以上,实现烟草产值28亿元、烟草税6亿元,烟草浓香风格特色突出,内、外在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2010到2013年底河南省已列入国家局计划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如表3,有8个为特色烟单元。其中洛阳、南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等7个主产烟区的襄城、郏县、洛宁、宜阳、汝阳、卢氏、灵宝、渑池、临颍、泌阳、方城、内乡、社旗等13个(其他2个另定)县(市)年产优质烟草全部达到5 000t以上,其中有4个县(市)年产达到1.5万t、4个县(市)达到1万t,户均种烟2hm2,平均产量150kg/667m2以上,平均产值3 500元/667m2以上,原料供应基地化达到85%,形成综合完善的基地单元管理体系。积极引导与烟草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如物流、有机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制造和维修、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牧养殖等产业向产业集群区聚集,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升集群内各个产业的相互依存度,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烟草生产绿色产业链。

河南省已有许昌、南阳市、洛阳、漯河、三门峡、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区的部分县烟草生产基地列入国家基地单元。在许昌市襄城县有汾陈、王洛、十里铺、颍阳、双庙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河南中烟、上烟集团、红云红河、吉林中烟4种特色烟;南阳市内乡县有余关、师岗、大谢岗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上烟集团、河南中烟、湖北中烟3种特色烟等。河南省已有许昌市襄城县,南阳市内乡县,洛阳市宜阳县、洛宁县等14个县,已完全形成以品质特色烟生产基地为中心,种植规模化、基础设施“八配套”、服务专业化、作业机械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生态园,形成内部循环发展的经济体,具备整县推进烟草产业集群化的管理模式,从组织管理上提高产业链上整体效率和发展空间。

河南省2015年计划实现目标:一是全省以县为单位,形成年产烟叶5 000t以上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区13个,收购烟叶115万t以上,实现烟叶产值25亿元,烟叶税5.5亿元以上,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税收增加5亿元以上。二是统筹建设,以整县推进为路径,以原料供应基地单元建设为支撑,大力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叶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建设,抓好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切实形成优势产区、集中产区。三是加大财力、物力投入,促进集群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集群区内平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要争取不低于2 000元/667m2。省、市烟草部门在烟叶生产现行投入补贴政策下,要把资金向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和集中,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涉农资金也要向集群区倾斜。

3 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烟农身份为实施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减少阻力 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要解决3个方面的来自烟农的阻力:一是对于土地所有权的的确认和合理分红收益。二是提高职能管理水平。要通过成立和推广烟农协会来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引导烟农协会参与烟草生产的部分管理职能,强化协会内部的“自律管理”,减少烟农身份转变带来的阻力。三是分工化生产,要扶持种烟大户和专业户,鼓励懂技术、有资金的烟农与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的分工挂钩,实现育苗、种植、烘烤的分工合作。

3.2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是建立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在实施前调整好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产业链发展趋势根据内部市场需要选择经营目标,通过利益的合理调节把各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在烟草生产产业化体系中各经济行为整体协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真正实现农、工、商之间自愿自觉的联合。主要通过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手段实现利益调节,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制主要体现在在烟草种植与合同中参与主体共同协商,进一步明确烟草企业的产前投入、服务措施和风险保障约定,给烟草产业各环节以稳定机制保障;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促进烟农、卷烟厂和烟草公司共办烟草生产基地,稳定基地范围,明确双方投入、技术合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义务与责任。

3.3 建立强化风险保障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烟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风险保障机制成为烟草集群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要减少因自然灾害给烟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需要做好:一要建立多方投入的扶持长效制,建立烟草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保障制度,保障体系的主体来自于产业链中各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构成,包括龙头企业、财政、保险、卷烟厂、烟农等。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将种植计划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形成地域明显、环境优良、资源丰富、风格突出、专业化水平高的烟草产业带,由规模数量型向优势产区转移;加强气象和病虫草害的测报工作,切实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是有选择地在烟草种植大县建设烟草储存、中转库,扩大烟草仓储能力,同时加快标准化烟草站的建设,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

[2]杨为民,李捷理,陈娆.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美国家庭农场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3(11).

[3]曲俊生.烟草生产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6).

[4]张晓山.农业现代化的出路[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8).

[5]王剑.中国烟草农业生产方式创新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3(12). (责编:张长青)

2010到2013年底河南省已列入国家局计划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如表3,有8个为特色烟单元。其中洛阳、南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等7个主产烟区的襄城、郏县、洛宁、宜阳、汝阳、卢氏、灵宝、渑池、临颍、泌阳、方城、内乡、社旗等13个(其他2个另定)县(市)年产优质烟草全部达到5 000t以上,其中有4个县(市)年产达到1.5万t、4个县(市)达到1万t,户均种烟2hm2,平均产量150kg/667m2以上,平均产值3 500元/667m2以上,原料供应基地化达到85%,形成综合完善的基地单元管理体系。积极引导与烟草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如物流、有机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制造和维修、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牧养殖等产业向产业集群区聚集,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升集群内各个产业的相互依存度,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烟草生产绿色产业链。

河南省已有许昌、南阳市、洛阳、漯河、三门峡、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区的部分县烟草生产基地列入国家基地单元。在许昌市襄城县有汾陈、王洛、十里铺、颍阳、双庙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河南中烟、上烟集团、红云红河、吉林中烟4种特色烟;南阳市内乡县有余关、师岗、大谢岗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上烟集团、河南中烟、湖北中烟3种特色烟等。河南省已有许昌市襄城县,南阳市内乡县,洛阳市宜阳县、洛宁县等14个县,已完全形成以品质特色烟生产基地为中心,种植规模化、基础设施“八配套”、服务专业化、作业机械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生态园,形成内部循环发展的经济体,具备整县推进烟草产业集群化的管理模式,从组织管理上提高产业链上整体效率和发展空间。

河南省2015年计划实现目标:一是全省以县为单位,形成年产烟叶5 000t以上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区13个,收购烟叶115万t以上,实现烟叶产值25亿元,烟叶税5.5亿元以上,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税收增加5亿元以上。二是统筹建设,以整县推进为路径,以原料供应基地单元建设为支撑,大力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叶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建设,抓好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切实形成优势产区、集中产区。三是加大财力、物力投入,促进集群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集群区内平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要争取不低于2 000元/667m2。省、市烟草部门在烟叶生产现行投入补贴政策下,要把资金向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和集中,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涉农资金也要向集群区倾斜。

3 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烟农身份为实施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减少阻力 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要解决3个方面的来自烟农的阻力:一是对于土地所有权的的确认和合理分红收益。二是提高职能管理水平。要通过成立和推广烟农协会来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引导烟农协会参与烟草生产的部分管理职能,强化协会内部的“自律管理”,减少烟农身份转变带来的阻力。三是分工化生产,要扶持种烟大户和专业户,鼓励懂技术、有资金的烟农与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的分工挂钩,实现育苗、种植、烘烤的分工合作。

3.2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是建立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在实施前调整好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产业链发展趋势根据内部市场需要选择经营目标,通过利益的合理调节把各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在烟草生产产业化体系中各经济行为整体协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真正实现农、工、商之间自愿自觉的联合。主要通过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手段实现利益调节,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制主要体现在在烟草种植与合同中参与主体共同协商,进一步明确烟草企业的产前投入、服务措施和风险保障约定,给烟草产业各环节以稳定机制保障;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促进烟农、卷烟厂和烟草公司共办烟草生产基地,稳定基地范围,明确双方投入、技术合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义务与责任。

3.3 建立强化风险保障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烟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风险保障机制成为烟草集群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要减少因自然灾害给烟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需要做好:一要建立多方投入的扶持长效制,建立烟草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保障制度,保障体系的主体来自于产业链中各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构成,包括龙头企业、财政、保险、卷烟厂、烟农等。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将种植计划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形成地域明显、环境优良、资源丰富、风格突出、专业化水平高的烟草产业带,由规模数量型向优势产区转移;加强气象和病虫草害的测报工作,切实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是有选择地在烟草种植大县建设烟草储存、中转库,扩大烟草仓储能力,同时加快标准化烟草站的建设,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

[2]杨为民,李捷理,陈娆.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美国家庭农场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3(11).

[3]曲俊生.烟草生产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6).

[4]张晓山.农业现代化的出路[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8).

[5]王剑.中国烟草农业生产方式创新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3(12). (责编:张长青)

2010到2013年底河南省已列入国家局计划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如表3,有8个为特色烟单元。其中洛阳、南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等7个主产烟区的襄城、郏县、洛宁、宜阳、汝阳、卢氏、灵宝、渑池、临颍、泌阳、方城、内乡、社旗等13个(其他2个另定)县(市)年产优质烟草全部达到5 000t以上,其中有4个县(市)年产达到1.5万t、4个县(市)达到1万t,户均种烟2hm2,平均产量150kg/667m2以上,平均产值3 500元/667m2以上,原料供应基地化达到85%,形成综合完善的基地单元管理体系。积极引导与烟草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如物流、有机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制造和维修、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牧养殖等产业向产业集群区聚集,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升集群内各个产业的相互依存度,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烟草生产绿色产业链。

河南省已有许昌、南阳市、洛阳、漯河、三门峡、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区的部分县烟草生产基地列入国家基地单元。在许昌市襄城县有汾陈、王洛、十里铺、颍阳、双庙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河南中烟、上烟集团、红云红河、吉林中烟4种特色烟;南阳市内乡县有余关、师岗、大谢岗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种植上烟集团、河南中烟、湖北中烟3种特色烟等。河南省已有许昌市襄城县,南阳市内乡县,洛阳市宜阳县、洛宁县等14个县,已完全形成以品质特色烟生产基地为中心,种植规模化、基础设施“八配套”、服务专业化、作业机械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生态园,形成内部循环发展的经济体,具备整县推进烟草产业集群化的管理模式,从组织管理上提高产业链上整体效率和发展空间。

河南省2015年计划实现目标:一是全省以县为单位,形成年产烟叶5 000t以上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区13个,收购烟叶115万t以上,实现烟叶产值25亿元,烟叶税5.5亿元以上,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税收增加5亿元以上。二是统筹建设,以整县推进为路径,以原料供应基地单元建设为支撑,大力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叶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建设,抓好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切实形成优势产区、集中产区。三是加大财力、物力投入,促进集群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集群区内平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要争取不低于2 000元/667m2。省、市烟草部门在烟叶生产现行投入补贴政策下,要把资金向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和集中,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涉农资金也要向集群区倾斜。

3 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烟农身份为实施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减少阻力 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要解决3个方面的来自烟农的阻力:一是对于土地所有权的的确认和合理分红收益。二是提高职能管理水平。要通过成立和推广烟农协会来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引导烟农协会参与烟草生产的部分管理职能,强化协会内部的“自律管理”,减少烟农身份转变带来的阻力。三是分工化生产,要扶持种烟大户和专业户,鼓励懂技术、有资金的烟农与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的分工挂钩,实现育苗、种植、烘烤的分工合作。

3.2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是建立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烟草生产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在实施前调整好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产业链发展趋势根据内部市场需要选择经营目标,通过利益的合理调节把各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在烟草生产产业化体系中各经济行为整体协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真正实现农、工、商之间自愿自觉的联合。主要通过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手段实现利益调节,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制主要体现在在烟草种植与合同中参与主体共同协商,进一步明确烟草企业的产前投入、服务措施和风险保障约定,给烟草产业各环节以稳定机制保障;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促进烟农、卷烟厂和烟草公司共办烟草生产基地,稳定基地范围,明确双方投入、技术合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义务与责任。

3.3 建立强化风险保障机制实现以基地为中心烟草集群化生产管理模式 烟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风险保障机制成为烟草集群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要减少因自然灾害给烟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需要做好:一要建立多方投入的扶持长效制,建立烟草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保障制度,保障体系的主体来自于产业链中各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构成,包括龙头企业、财政、保险、卷烟厂、烟农等。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将种植计划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形成地域明显、环境优良、资源丰富、风格突出、专业化水平高的烟草产业带,由规模数量型向优势产区转移;加强气象和病虫草害的测报工作,切实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是有选择地在烟草种植大县建设烟草储存、中转库,扩大烟草仓储能力,同时加快标准化烟草站的建设,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

[2]杨为民,李捷理,陈娆.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美国家庭农场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3(11).

[3]曲俊生.烟草生产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6).

[4]张晓山.农业现代化的出路[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8).

[5]王剑.中国烟草农业生产方式创新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3(12).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烟农烟草集群
烟草具有辐射性?
影响巫溪县烟农队伍稳定的因素分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
烟草中茄酮的富集和应用
福建烟农种植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关于烟农合作社发展的几点思考
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