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研究回顾
2014-09-22李山月
李山月
摘要:四川汉族民歌品类繁多、曲目丰富、特色鲜明,在全国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省正式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全社会对民间艺术、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等的重新关注。特别是在挖掘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方面,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笔者在本文中力图对劳动号子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求为四川汉族民间歌曲研究今后的工作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四川汉族民歌 劳动号子 研究总结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而产生的,并和劳动节奏紧密结合的民歌。所谓“劳者歌其事”,巴蜀的文明正是中国灿烂的农耕文化的体现。这里的劳动号子伴随着各种劳作活动响彻大地,巴人与生俱来的豪迈粗犷的性格,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四川汉族传统的劳动号子在全国号子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四川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论文数目约占四川民间歌曲研究歌种研究数目的24%,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川江号子”、“盐工号子”、“竹麻号子”和“石工号子”等类型。
一、川江号子
四川音乐界对川江号子的关注较早,1956年,《人民音乐》第3期曾发表了朱中庆、田霁明撰写的一篇名为《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川江号子”》的文章,这应该是目前统计出的最早关于“川江号子”研究方面的论文。说起川江号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奉送催都水翁下峡》①中有过描写:“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遥想当年,那涪江上万桡齐发,呼声震天的场景就仿佛历历在目。
此后,有关川江号子研究方面的论文还有:从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周冰颖撰写的《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邓晓撰写的《“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刘琼撰写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川江号子”为例》,段明良、周少诚撰写的《“文化活化石”川江号子亟待抢救》等论文;从介绍歌种角度来研究的,如水木亚丁撰写的《川江号子》,杨羽健撰写的《关于川江船夫号子》,铁波乐撰写的《川江船与川江号子》等论文;从历史角度研究的,如李良品撰写的《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张永安撰写的《川江号子与巴渝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等论文;此外,还有从音乐特点、音乐审美及演唱形式等方面对川江号子进行探讨的论文,如李璐伶撰写的《试论川江号子的音乐特色》,周茂凤撰写的《对川江号子的美学反思》,黄诗玫撰写的《艺术形式不单纯是“形式”——川江号子演唱形式的审美特征》等,兹不赘述。
二、盐工号子
自贡“盐工号子”的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特产”。在古代,制盐被称为“煮海”,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煮海歌》里描写了当时盐民的生活情景:“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尽管《煮海歌》里描述的是海盐的制造,自贡“盐工号子”是制造井盐的作坊号子,但是二者的内容是相通的,均真实地反应出当时制盐工人的苦难生活。
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从歌种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张光荣撰写的《自贡盐工号子》,黄宗坛与黄宗壤撰写的《自贡盐工号子浅析》;从功能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宫建修撰写的《川南“盐工号子”的社会及艺术功能价值》;从音乐形态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宫修建撰写的《自贡“盐工号子”的发展形式及音韵特点》和《“盐工号子”的音乐特征分析及生态现状思考》等。
此方面,较早研究盐工号子的论文是自贡音乐人张光荣的《自贡盐工号子》。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介绍了自贡的制盐历史,将盐工号子大致分为了凿井号子、推水号子、五金扛运号子、石子号子这四大类,并逐一对其代表曲目进行了分析。在2005年7月8日的自贡日报一篇名为“盐都音乐人将本土原创进行到底”的文章里,还报道了由张光荣作曲以“盐”为主题的音乐诗画《盐魂》,以及其创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作品音乐会。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生产的进步,自贡千年的盐业已走到了尽头,盐场盐工的号子也逐渐从劳动中消失了,但盐工号子的音乐及其文化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三、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的成都、乐山一带,分别以邛崃的竹麻号子和乐山夹江的竹麻号子为代表。有关此类号子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郭小武撰写的《竹麻号子》,曾珍撰写的《浅析夹江县竹麻号子》。最早对四川“竹麻号子”进行研究是郭小武的《竹麻号子》,文中对夹江造纸的由来和基本音乐形态(曲牌与腔调方面、演唱形式方面、歌词内容方面)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竹麻号子在20世纪中后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但就研究而言,全文还缺乏竹麻号子的曲谱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
此外,《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20日,还发表了由李盈盈撰写的《夹江竹麻号子:凋零或是重生》一文,作者在文章中对夹江竹麻号子的现状进行了如下的思考:“竹麻号子无论是凋零或是转变为多形式、多内容的表现方式,都是劳动音乐在脱离其依附的生产程序后的遭遇……竹麻号子虽脱离了劳动生产,却通过表现形式的转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四、石工号子
2006年以来,我省陆续发掘出巴山石工号子、开江石工号子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号子,其中,巴山石工号子还被列入了“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述号子均是四川巴渠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当地建筑历史与地方风情的典籍,也是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依据。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达县地区文工团把开江石工号子搬上了文艺舞台,在巡演中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经常多次返场,使得开江石工号子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长期演出。1956年,开江农民歌手周大才演唱的石工号子在省、地文艺汇演中博得满堂喝彩。1965年,开江农民歌手邓承江赴北京演唱的石工号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仅有数篇:或从歌种角度进行研究,如邓寿剑撰写的《巴山石工号子概论》;或从音乐特征角度研究,如李小娟撰写的《浅析大巴山石工号子的音乐特征》等。
通过对劳动号子研究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汉族民歌中的劳动号子研究时间较早,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较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川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与投入之情。然而,多数人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文中几个方面,除此之外,如搬运号子中的装卸、扛抬、推车等号子,工程号子中的打夯、建房、筑路、伐木等号子,农事号子中的打粮、打麦等号子,船渔号子中的嘉陵江号子、金沙江号子、岷江号子、青衣江号子,作坊号子中的榨菜号子、榨油号子,却关注和研究得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发掘和整理。作为民歌资源丰富的大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本地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注释:
①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83页。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编.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3]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文如.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薛宗明.中国音乐文献书目汇编[M].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实验国乐团出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