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2014-09-22岳莹莹
岳莹莹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状态使蒙古族的音乐独具特色。本文从音乐、曲艺、舞蹈等多方面去阐述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对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 音乐 舞蹈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1]。蒙古族音乐的典型代表是马头琴、长调、好来宝等,无论是在演唱、演奏的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蒙古族音乐都具有自由、舒缓、悠扬的特点。
一、蒙古族音乐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从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有狩猎和巫术活动了。原始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人敲打着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乐神祗的舞蹈来进行的。原始音乐也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进行的。
(一) 声乐
蒙古族生活于草原,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多是表达对白云、蓝天、草原、骏马、牛羊、骆驼、苍狼等的热爱。蒙古族民歌具有曲调高亢悠扬、声音宏大雄厉,豪迈飘渺、嘹亮、自由奔放、沁人心脾的特征。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主要有礼仪歌、草原牧歌、狩猎歌等。按体裁分类主要有长调、短调。蒙古族长调名为“乌日图道”,即长歌。它的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曲调较为悠长、节奏舒展自由。长调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像骏马嘶鸣般,使音乐带有华彩性,激情洋溢、气势宽广;长调旋律向下三、四、五度轻声下滑,婉转清扬,充满的抒情色彩。
短调曲调较为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口语性较强、很少用装饰音、常伴有蒙古族欢快的舞蹈。蒙古族的呼麦艺术历史悠久。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它是利用“喉音”部位发音来演唱艺术的,可以一个人同时演唱多个声部。呼麦的声音悠扬而深邃,嘹亮而飘渺。
(二)器乐
蒙古族的最代表性乐器是马头琴。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又名绰尔或莫林胡尔。该乐器有两根琴弦,演奏声音圆润、低回宛转,它还能够模仿马的嘶叫声、马蹄声和奔跑声,惟妙惟肖。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3]。然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4]。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生活的象征,马头琴的琴声在草原的映衬下极具美感。很多古时候的蒙古族乐器被陈列于中华民族园里,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5]。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6]。而这种实用性,也包括它的娱乐功能。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娱乐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
(三) 蒙古族曲艺
好来宝是用蒙古语演唱的曲艺曲种。蒙古语将好来宝意为“联韵”,又称联头韵,就是“连起来唱”或 “串起来唱”。是一种由一个人或多人用四胡伴奏,用蒙古族语言坐着进行“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的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如《格斯尔王》、《江格尔传》、《西游记》、《三国》、《水浒》等。
(四)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7]。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8]。例如: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中的“部落组合”是由回族、门巴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四个民族组合成的一个音乐团队,他们在声乐的演唱技巧上采用长调、呼麦、通俗等多种唱法,伴奏乐器有马头琴、口弦、串铃等。伴随着串铃、呼麦、长调、口弦的慢慢融合,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原始的气息凝聚了整个舞台,这就是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舞蹈
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9]。蒙古族舞蹈与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相关联,重在表达对某些动植物、自然现象和神灵的崇拜和敬仰。蒙古族舞蹈发展至今,仍然会以许多图腾为题材,进行创编。例如:舞蹈《狼图腾》、《灵鹿》、《鸿雁》等。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10]。这种非审美功能就是它所具备的精神含义。
这种舞蹈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11]。由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它的精神所在。我们无不为艺术感叹,为音乐感叹,这也是蒙古族文明经久不衰的标志。
注释:
[1]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84-88页。
[2]苏和平:《艺术学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3]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36-139页。
[4]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124-127页。
[5]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6]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65-68页。
[7]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第101页。
[8]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44页。
[9]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70-73页。
[10]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民族教育研究》,2005第6期,第87-90页。
[11]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