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

2014-09-22刘兰兰

艺术评鉴 2014年15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高中音乐新课标

刘兰兰

摘要: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不同心理阶段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高中音乐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意,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直达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等渗透很大,重要性也非比寻常。高中音乐课面对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育中的学生,他们心理上容易迷失方向,处于容易叛逆的特殊时期,在美的认知上也处于非常敏感的阶段,因此高中音乐老师要更加重视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音乐 音乐审美 心理构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将“感受与鉴赏”调整为“感受与欣赏”,更加注重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同时知识也不再是理性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实践、体验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并且以隐性的形式渗透到课程之中。新的高中音乐课程观将情感、意志因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及高中音乐改革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音乐教学改革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等为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对高中音乐的重要性

1.高中音乐课作为单一的欣赏课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面临许多难题,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范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最大的课题。

3.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手段,滞后的教材,不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因素,使课堂教学陷入极大的困境。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评价制度的完善,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音乐审美”概念的学科性表现

(一)“音乐审美”概述

1.纵观我国数十载的教育实践,从最初的基本“德、智、体”三育发展到全面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明确美育的地位,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正在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美育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给音乐来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音乐教育是高校进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中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通过音乐教育在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音乐美育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通过中、外音乐的欣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音乐审美”对音乐学科性的强调

《新课标》开宗明义写道:“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没饭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里突出了审美的内涵——“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也即是音乐的审美,而不是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审美。以往的音乐教育忽视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过多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但是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拓宽音乐知识面。然而,重视“音乐审美”元素,不仅体现音乐有教化的本体性,也表明音乐最终有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工具性,“音乐审美”是音乐本体性和工具性的价值统一。

三、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

(一)音乐审美心理初研究

心理活动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也可以说是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个性的倾向规律。 对于音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将会给我们提供多视角的思维分析能力。任何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音乐心理调节下完成的,认识人的音乐心理活动过程,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差异以及音乐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常会有对同一作品有不同感受结论的现象,这是因为审美个体各持己见,才会引起争执而不知所终,使人困惑不以,终其原因皆由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差异所致。音乐审美心理构建由对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理解和音乐情感的培养四种心理机能组成。

(二)如何提高音乐审美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能够帮助和促进鉴赏者更好的体验。

2.丰富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在审美体验时,欣赏容易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得到最大的审美愉悦。

音乐鉴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更多情况下,则是对音乐综合的、全方位的鉴赏,即从中获得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获得对音乐意义和内涵的领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高中音乐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