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

2014-09-22朱金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19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榜样个体

□文/朱金英

(衢州市中医医院浙江·衢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

□文/朱金英

(衢州市中医医院浙江·衢州)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个体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修正和变化的。榜样是美好道德的化身,具有激励和示范的双重价值。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是培育践行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榜样引领;政府推动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5日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价值多样、价值混乱、价值错位乃至价值虚无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动摇,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自由主义,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体层面提出的要求,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当然,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个体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修正和变化的。

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是培育践行公民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影响人、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可以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观引导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一、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

价值问题,通俗的说法就是好坏问题。好坏不是任何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属性,不是靠把该事物研究透彻后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价值只能是一种关系状态,是个关系范畴,它始终要作为一个关系现象来把握。

价值是特指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考。阳光从来都照射植物。人类是以自己的角度,比方说作物的生长、环境的生态、食物食品的来源等方面,认为阳光照射植物有价值。所以,价值一词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的眼光看问题的一个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作为一套复杂的观念系统,不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主观性与客观性、变化性与稳定性、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是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标准、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实践共同组成了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对于价值,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亦可以是某一群体,还可以是整个人类。整个人类虽然是同一的,但群体就有不同,更不用说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这就是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既然价值不在于客体存在本身,而是它对主体的意义,事物的本质和属性不变,但对于不同的主体就有不同的价值,这一点,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第二,对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价值;第三,对同一主体的同一方面的不同时态也有不同的价值。价值总要和主体相依存且随着主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为价值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价值的一个核心的、本质的、普遍的特性,它决定了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经历不同,需要、能力和条件不同,其价值观是以其自己为尺度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是价值区别于真理的根本之处。

二、价值观的可导向性是培育践行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的哲学依据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从形成条件看,主体需要、自我意识、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形成过程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将价值心理提升为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感知与体验、分析与判断、认同与选择以及组织与体系化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形成特点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自主建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心理调节和社会认同的功能,有利于人们实践智慧的生成、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实现。

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当然,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个人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修正和变化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最终源泉,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认知的可能性的根据。认识不是离开实践而在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价值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具有可导向性。

一方面从政府角度讲,要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政策、制度、法规等,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主体各种思想道德行为,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各类公共场所和公众行为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形成人民群众及各类新闻媒体的正确的、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严厉批判甚至通过不同方式制裁不道德行为,让失范者得到应有惩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法律、道德要求,对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目标、方向进行判断和调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中追求价值实现。发挥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主体功能,使人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自身需要的“内驱力”,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进而使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评价层次向价值行为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现源于建立何种价值导向。应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需要进行引导和调节,从而将思想道德的含义和标准广泛地根植在全社会公民的价值观中,使社会思想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发展从一元化到多元化趋势日益加深。人们不再按照同一价值标准而生活,个体自主选择不同生活样式,“一元”向“多元”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们自然会首先关注那些能够带来显性功效的生活价值(如金钱价值、才能价值等),并相应地弱化对主要诉诸于内心体认和心灵净化的精神价值(如德性价值、信仰价值等)的追求,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制约了精神生活的发展。多数人关注能够带来较大功效的工具性价值(知识、才能、地位等),而对“德性”这样的目的性道德价值比较淡漠。个体价值观上的多元化来源于个体自身对生活意义的不同思考和对生活实践的不同体验。因此,我们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时应建立一种价值导向,以“一元”引领“多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领域的统领作用。

三、榜样引领与先进典型宣传是培育践行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路径

榜样是美好道德的化身,具有激励和示范的双重价值。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党员干部,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都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全社会对向善风尚的大力弘扬,促进社会正能量的集体输出,推动社会正气、道德力量的持续增长。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影响人、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可以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观引导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一是“行为模式”说,建立在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言行形成任何靠直接经验获得的行为,也可以抑制或消除已形成的行为。榜样就是将社会共同追求的道德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明确的、具体的行动,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模仿榜样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这说明榜样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二是“人格力量”说,建立在人类对榜样美自觉追求的基础上。榜样所包含的崇高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高尚思想情感和完美道德理想,给人以巨大的精神激励。经过对榜样的审美过程,人们对代表抽象符号的道德理想现实化、明确化、具体化,榜样的行为融入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中,并内化为不自觉的精神意识。这样,榜样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所包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就传递给受教育者,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激励着受教育者去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由此可见,榜样具有较强的激励价值。其根本力量源于人们对善良等人性基本品质的强烈认同。社会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又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向善是一种最本质、最人性的道德诉求,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时代楷模是精神富有的典范,托起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信、奉献和给予之基,唤起了努力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群众性的价值觉醒,能够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遵从是来自于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做到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凭着良心、良知做事,自觉把握、检验和校正自己,并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进而引发一个地方道德力量的内生发展,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精神富有的人,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以官方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张旗鼓地树立榜样、宣传典型,在全社会开展全民性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真、善、美的社会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市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到促进全面发展中,“八荣八耻”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大众化,成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

用身边的典型来教育人、感召人、引导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典型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利器。伟大永远存在于平凡之中,凡人善举往往透露出人间真情。始终关注并放大生活中的真善美,努力挖掘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朴素的价值观,大力呼唤人们心中的爱心和善意。一个典型身上有一股精神,一群典型身上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美德。树立典型、弘扬美德的过程,也是群众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体到群体、从自发到自觉推动道德实践的过程。

2、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党政推动、各方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我们社会到处都不缺少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关键是如何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为这些道德行为提供有力的后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更需要党委政府做好第一推手,各级各部门积极推动、同步推进,城乡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靠大家,党政部门首先要负起责任,抓好规划制定、工作统筹、部署协调和制度建设,社会各个方面要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形成强大合力。包括文明委、宣传部、工青妇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善于设计工作抓手,善于策划活动载体,要把宏大思想和宏观要求具体化,成为具有特定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活动项目,并且精心组织实施,抓过程、抓保障,把握节奏和节点,体现特色和亮点,努力提高活动的参与面、感染力和实效性。

3、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的示范引领,形成“认知-实践-提升”的工作方法。做好先进典型的塑造和宣传,党委政府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宣传部门要主动深入,新闻媒体要迅速推进,专家学者要提炼升华,提高先进典型宣传的凝聚力、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践行。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要求化为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典型来自身边的凡人善举,事迹是真实的,其蕴藏的内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通过学习典型让价值观和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心,唤起努力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群众性的价值觉醒。同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凝聚、提炼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学习典型-主题实践-价值提升”的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和群众性。

4、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抓创建,着力推动实践养成,形成长效机制。大力倡导、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美德,形成抓教育、抓创建的模式和机制,创造一套潜移默化、向善向好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宏大命题要“落地”,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教育和实践一起抓,遵循从下到上的实践路径,推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注重日常言行,注重道德积累,使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要保持、巩固下去,必须物化、转化、具体化,成为法律法规、单位规章、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细化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为人们所遵循,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根深叶茂。

[1]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曾长秋.树立道德模范人物与提升公民道德价值观.中州学刊,2012.3.

[3]张永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的同异之辩.前沿,2013.1.

[4]王欣悦.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5]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探索,2013.4.

[6]邹秀春.试论培育道德榜样的多方联动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D648

A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榜样个体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