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资源,有效创设情境
——学生资源在高中政治选修课中的成功尝试
2014-09-22谢梅莲
谢梅莲
(福州格致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开发学生资源,有效创设情境
——学生资源在高中政治选修课中的成功尝试
谢梅莲
(福州格致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新课改后高中政治课的一个通行的教学手段和环节,然而,情境创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成为一种摆设和套路,而是要能够真正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推进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真实生活等都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有效创设情境需依托的重要资源。
高中政治选修课 学生资源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情境创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不仅关系到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强弱,而且关系到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能否落实。怎样才能有效地创设情境?笔者由于职务之便,在负责学校团工作期间,与学生有着较多接触,有过多次将学生资源引入高中政治校本课程的成功实践。当代学生生活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强,获得新信息的渠道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更何况情境创设本来就要基于学生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生活经验等。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构建和睦家庭》为例,述之做法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音乐情境
新课改后,许多老师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是,效果却参差不齐,原因在于情境创设是否符合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师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值得教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
设计《构建和睦家庭》一课导课环节时,如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主动参与,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备课时了解到目前周杰伦的歌曲 《听妈妈的话》在中学生中较为流行,且符合这个话题的情境。于是,笔者有了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歌中所描述的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的故事,自然成为这节课最好的导语。当荧幕上的截图显现时,学生们立刻就兴奋了。随着歌曲的播放,他们慢慢地陷入了沉思,有些学生心里浮现出自己日常的“叛逆”惹妈妈生气的场景。抓住这时机,笔者及时切入了《构建和睦家庭》的课程话题,学生达到了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如果这节课以《常回家看看》、《家和万事兴》等同样以“家”为主题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导入,情境创设的效果可能就要削弱,这是因为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听众的年龄和人生阅历。上述两首歌曲可能触碰在外工作的成年人的心弦,对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中学生而言,就难以引发共鸣了。
二、组织学生参与,创设表演情境
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创办了“话剧社”、“动漫社”等社团,学生们的表现欲、表演欲得到了很好的舒展和锻炼。于是,以“课本剧”片段,创设表演情境,学生们成了技术娴熟的演员或热情的观众,对所要掌握的知识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构建和睦家庭》中“影响家庭和睦的行为”的知识点,与部分学生身边每天都上演着真实故事很贴近。因此,笔者与学生共同商量编排了“小品”《家里的那点事》,创设了“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暴力、不闻不问”等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小品”把日常的生活搬到课堂这个舞台,表演的学生很投入,观看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时而若有所思,时而积极发言,可谓收放自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次成功的尝试,一是当代学生摄取信息的渠道广、内容丰富、各方面的技能提高快,又善于表演、乐于表演;二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乐此不疲,弃“简”从“繁”呢?这是因为,依托学生表演天赋,创设表演情境,有着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关键是如何设问。教师不是简单地拘泥于寻找课本知识答案的提问,而是要创设出一定的生活场景和经验性画面,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视角,激起求知欲。
《构建和睦家庭》重点之一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明确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这是“构建和睦家庭”的重要因素。所以,选择来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尤为重要。当时,班级有一位同学因父母离异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疏于管教,经常迟到。后来其父亲不肯继续提供生活费,该生因此面临辍学的处境。这时,同学们自发组织捐款、助学等爱心活动,笔者顿时萌生了和大家一起从法律的角度讨论这件事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想法,创设了三个问题:假设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小明”能不能要求父母支付生活费和上大学的学费呢?“小明”能拒绝支付父亲的赡养费吗?由于是解决身边同学的事情,大家都显得情绪高涨,纷纷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提出主张。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经过讨论,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既依法得出讨回生活费和大学学费的主意,又让“小明”明确所要承担的“赡养义务”。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避免问题的枯燥和抽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性、重要性和意义所在,以感性带动理性,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升华。
四、利用社团资源,创设辩论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活跃在中学校园中的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社团是同学们的创造之地,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生资源。
在准备《构建和睦家庭》一课时,笔者了解到班级中有校“模联社”社长,并有近二十名学生参加了该社团,熟悉了辩论规则。所以,在讲授“小明能否拒绝支付父亲赡养费”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双方形成了两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或举出法律条文,或联系社会现实,两种矛盾的观点越辩越明,最终大家明确了“子女必须承担赡养义务”,进一步理解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教师积极利用好学生资源,在教学过程创设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情境,把思考发现的权利给了学生,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上感悟、探究,充满激情地创造。
五、贴近学生心理,创设视频情境
以视频内容导课,是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但是,材料不仅要考虑是否与教材内容贴切相关,更要看能否切合中学生的某种心理,能否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做好铺垫。此外,还要注意视频内容的选择是否建立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之上,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和睦家庭》一课的重点,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理解和睦家庭的构建除了自觉履行各自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离不弃地相互照顾、相互扶持。因此,教师在本课“巩固新课”处,播放《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一段视频,创设本课的最后一个情境。视频讲述了养女孟佩杰在艰难的家境中,连养父都无法忍受而服毒自杀的情境下,用她瘦弱的双手为瘫痪的养母撑起了一片天。这段感人的画面,不仅为学生树立了乐观开朗、不畏困难、孝敬父母的良好榜样,更能微妙地触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情感。
某些学生由于受到众多人的呵护,对别人的帮助已习以为常,缺乏感恩与帮助他人的意识,意志力普遍较为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意志崩溃。这段视频之所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正是因为其以情激情,因势利导,学生在可亲可信的情境中接受了教育,产生了对榜样人物羡慕、钦佩的积极情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学生真实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得到激发,学生资源的生成才有可能。”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的视频,通过色、声、图、文直观再现,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突出了教学主题。
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实“活”就是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之精神振奋起来,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是构建思想政治课“灵动”课堂的“法宝”。
[1]陈劲松.发掘学生资源 促进新课程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