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德育的个性化发展

2014-09-22武卫兵冯文全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德育工作个性化

武卫兵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个性化教育根植于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并不偶然,而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影响个体生存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因此,个体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中,健康的体魄是坚实的条件,丰富的学识是不竭的动力,而积极的思想状态、良好的道德素养、完善的性格特质则是朝正确方向行进的指示灯,它决定了德育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所处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传统高校德育在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依照统一规范考核大学生,培养相同规格受教育者。这种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导致高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人格发展处于分离状态,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性格特征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个性化的高校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是从人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德行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重将德育回归人性本源。个性化高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本性及身心特点,满足其个体需要、挖掘其潜能、促进其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使原本作为发展外力的德育与个体内化提升融为一体。这是未来德育的新趋向,也是我国高校德育继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学习特征在研究之初必须受到重视。它具体指的是,身心发展基本成熟、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接受过基础德育熏陶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总和,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道德行为、精神面貌的总和[2]。具体到德育方面,包括德育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基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独特兴趣,其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的不同类型组合都基本定型。在这种条件下,想使高校德育能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需辩证看待的是,提倡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不是一味强调高校德育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忽略社会需求,而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的条件下,在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针对过往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偏差做出合理改进,是量的调整,非质的转变。

二、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关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作为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走向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筹码。在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进程中,遗传基因是先天基础,教育因素是后天动力。德育作为教学中重要一部分,其个性化发展在学生个性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受到重视。高校德育作为抽象性很强的科目,其实施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培养手段,使在校大学生体会道德情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新的实现,其基本途径是不断实践,但其根源有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德育培养是培养他们对未来竞争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2.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经济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促进物质基础的不断发展。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还有人认为它也包含心理教育,这些都属于上层建筑,其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迫在眉睫的。高校学生虽然他们生理发育已经是成人状态或接近成人状态,但其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却相对缺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此,高校在组织德育工作时要有的放矢、因地事宜,实施个性化发展的德育,促进在校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从现实的、具体的个性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实施高校德育的个性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当前某些高校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问题

观念上,有些人的认识上仍停留在“为社会服务”层面,不关注受教育者本身发展,过分强调“社会本位”。这种指导思想之下的高校德育容易倾向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只单纯强调集体、社会利益而忽略个体追求、个人价值,从而激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丧失了高校德育原本该有的引导大学生从个体的立场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作用。

另一个不适宜观念是有人对德育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所发挥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从纵向衔接上看,不管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开设有德育相关课程。但是从每一阶段教育各项工作的横向比较看,德育工作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讲往往都被搁置在不受重视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因为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时期家、校、社会三方合作的培养阶段不同,高校受教育者基本已基本摆脱家庭环境,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开展新一阶段的生活和学习,德行的提升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课程熏陶,高校德育承担的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增大了。

2.内容上的问题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始终紧紧围绕马列主义展开,马列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来源这是正确的。德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党的热爱及拥护,大力宣扬中国革命史,而忽略中国古代文明史及世界文化史;着重对受教育进行人生观教育,而基础的文明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另外,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比较强,但内容的层次性有所欠缺。高校受教育者是具有个性学习特征和创造性潜能的独特个体。若德育内容贫乏而又过分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学习者缺乏吸引力,容易使已经有固定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的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厌倦,不能真正促进其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3.培养模式上的问题

高校德育培养工作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建设输送高等人才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并超越社会现实。只有具有超现实的作用与功能,才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引领和价值支撑的作用。而我国某些高校德育在培养模式上却一直沿用旧式的教学模式,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德育概念的灌输,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地位,“只见课堂而不见学生”的纯理教学忽视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不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和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也不能很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作用。

三、推进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一)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念的更新。

1.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视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唯有立足于以人为本原则,才可能做到一切从人出发,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充分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全面发展[3]。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精神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一系列与其德行发展有关的问题,并且要做到关注、正视每个人的个性,体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个性化的高校德育必须将高校德育和大学生将来的人格、尊严、价值及自由幸福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2.提升德育地位

要促进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就要解决德育工作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地位不高的问题。在提倡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有人觉得各项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这种思想也慢慢渗透到高校内部,德育工作被置于次要位置上。实际上,在高校内抓紧德育工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法制问题、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精神层面的困扰解决了,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物质方面的建设。不重视德育,则会导致全民精神力量的缺乏和信仰危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目标实现。高校德育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

(二)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熏陶的载体,要实现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先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1.将德育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是将当前高校德育内容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积极的德育部分结合起来。要实现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必须先了解德育传统及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之下国人的民族性心理特质和接受取向。我国封建社会历时很久,儒家文化基本一枝独秀,所以它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历史反思之时也不能一味全盘否定,一些影响深远的积极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所提倡的礼仪之道,对当今的基本文明建设依旧有极大借鉴启发意义,必须大力发扬。只有从自身历史风俗与文化底蕴出发,才能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道路,实现我国高校德育在整体发展上的个性化。

2.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在结合传统德育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汲取外来先进经验。一些国家在高校德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必须突出个人价值取向,淡化浓厚的“社会本位”德育思想;减少抽象和纯理论概念的德育内容,向学习者实际生活靠拢,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日常过程中,实现德育与成长的贴合;另外,在组织德育内容时也要注重层次性,将大学阶段的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德育结合起来,依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德行。但在汲取外来先进经验时要注意在本土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把握德育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洋为中用”[4]。

(三)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

改变在校大学生被动接受德育课程局面,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实现德育主动权由学校、教师转移到受教育者手中,尊重其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其心理状态、社会经验及科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达到或接近成熟个体。德育不仅应使人感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5]。因此,高校德育若想发挥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旧有的“只重德育传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重新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使德育不仅是只作为学校、老师的工作呈现于学习者面前,更是让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德育课程向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化。

另外,要注重实践的作用,倚仗实践活动巩固和检验德育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健全个性特征,改进行为方式,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

[1]陈晓力.教育个性化: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5):31-34.

[2]颜卫青.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J].高教探索,2005(5):49-52.

[3]续敏.浅谈高校德育个性化的特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19-20.

[4]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6.

[5]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46-4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德育工作个性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