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与应用实践研究
2014-09-22李宏波
李宏波
(沈阳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与应用实践研究
李宏波
(沈阳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本文以教学实践为现实依据,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以艺术教育课程《戏剧鉴赏》为例,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模式,并对其进行应用实践研究,力图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高校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模式 应用实践
高校艺术教育,尽管受到各级教育部门、高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原因何在?如何破解困局,走出艺术教育的新路,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应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对艺术教育内涵的理解,应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追求形式的新颖,强调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注重强化实践环节;个性化十足,感恩意识淡薄,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真正的作用;抗挫力弱,对社会生活认识片面,将艺术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传统文化知识量有限,造成与国学的隔膜,严重影响对艺术教育相应内涵的理解。
应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进而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艺术类限选课《戏剧鉴赏》为例,70%的课程内容为中国古典戏曲,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其他课程内容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随机调查,在所选课的320名学生中,9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这门课程,选课仅仅因为为了完成学分,问及不喜欢的原因,70%的学生表示,对戏剧内容与背景不了解。对戏剧内容及背景不了解,对古典戏剧所涉及的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就更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喜欢这门课程的,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戏剧鉴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个固定模块,即戏剧常识及文化背景介绍,结合每次课程内容,对相联系的传统文化进行点面结合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厚其文化底蕴。学生了解了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了戏剧故事,就不再对戏剧感到陌生,对戏剧中特定人物的行为、某些故事情节也就有了深入理解和认同,较单纯讲授戏剧,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显著。比如,我在讲授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时,就没有停留在戏剧故事本身的讲解上,而是从先秦时期儒家的“义”的背景和内涵出发,为学生还原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尤其对“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系列古典文化意象,进行了深入讲解,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这一环节,绝大多数学生真正理解了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的“救孤存义”的牺牲行为,而不再是毫无情感共鸣的不理解或是默然的冷漠。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很难理解程婴等的高尚之举。
二、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形式,强调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对艺术教育的传统形式有所排斥,影响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时代感强,追求形式的创新,对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有较强的诉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进行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艺术教育的新思路,不断创新艺术教育的形式,不断摸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强化教学效果。以《戏剧鉴赏》课为例,这门课程除了有戏剧背景和文化常识模块、剧情简介和人物形象分析模块之外,还有一个互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戏剧片段表演和模拟情景模块。这一模块的增加,意在给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环节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将所理解的戏剧内涵、二次创作的戏剧情境演示出来,从而增强本课程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模块很受学生的欢迎,改变了学生对《戏剧鉴赏》这门课程的原有看法,可以说是“化枯燥为活泼”,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有效强化了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现代话剧《雷雨》时,就设置了戏剧片段表演环节,让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分组表演,也可以对戏剧片段进行二次创作即改编。学生反响热烈,积极参加,精心准备,课堂表演效果很好。这种实践性、互动性非常强的戏剧片段表演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心理期待,他们愿意上这门课,愿意参与表演环节。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有意义的事编写成戏剧片段,在课堂上表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不仅是单方面迎合大学生趣味,还应该将艺术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教育内容的深化结合。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十足,感恩意识淡薄,应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诉求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感恩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这种状况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都不利,同时是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所谓“教书育人”,教育在承担传播知识的基础上,还肩负育人成长的重任。在艺术教育中,这种职能自然应该有所体现,并且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较其他课程有天然优势。因为,艺术教育课的内容含量大,并且和传统文化联系很深,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诸如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尊老敬师等,并没有与时代脱节,反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愈发焕发着青春,并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层面的内涵契合,符合主旋律。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课的承载功能,加强对学生传统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学实践表明,将传统道德教育融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教育效果显著。以《戏剧鉴赏》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专门开辟了一个课外延伸环节,即道德思考模块,每次课结束以后,教师都会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道德的延伸教育。比如,讲授《赵氏孤儿》时,引导学生思考“诚实守信”这一道德标尺;在讲授《窦娥冤》时,引导学生思考“至孝感天”这一道德标尺;在讲授《桃花扇》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大义”这一道德标尺。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传统文化内涵,借助艺术教育的创新形式,这种传统道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来得更加深刻,更利于学生接受,效果显著。
四、当代大学生抗挫力弱,对社会生活认识片面,应将艺术教育与励志教育结合。
现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生活经验少,抗挫力较弱,再加上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从小生活优越,缺乏锻炼,因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比较片面,容易走极端,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适当延伸、提炼,作为励志教育的素材。以《戏剧鉴赏》课为例,这门课程的内容含量大,对社会生活诸多层面都有所反应,其间不乏艰苦成才、励志成长的例子,就可以充分开发,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而且这种有着鲜活例子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效果很好。比如《雷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其中的几个青年各有成长道路,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但追求美好生活、自强自立的鲁大海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结合艺术教育课,进行励志教育,关键在于挖掘课程内容,选取励志素材。当然,一定要结合新时代,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承载重要的教育职能,必须走出一条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出效果的教学新路。作为艺术教育的受众,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课程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艺术教育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必须将艺术教育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强化教学效果。我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进行了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的探索,以期对艺术教育有所裨益。
[1]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
[2]宋丽萍,张文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4).
[3]王月明.《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长沙大学学报,2011(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JG13DB141)成果。
沈阳工程学院2013年度科技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标号:RWQN-13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