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4-09-22黄学海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锥形瓶现象气体

黄学海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是在提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化学现象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离开化学概念,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出发,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可分为以下六类,各类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各有所侧重。

1.“组成”类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酸、碱、盐、各类有机物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2.“性质”类概念,如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液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pH值等)。这类概念多数凭借直观手段来教学。

3.“变化”类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溶解和结晶、风化和潮解、中和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催化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等。这类概念与性质紧密相连。

4.“结构”类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同分异构现象等。这类概念提示了物质的结构层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维来形成。

5.“化学量”类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等。这类概念与物质的微观特征紧密相关,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获得。

6.“化学用语”类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这类概念是基于物质及组成、结构、性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类多数要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获得,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后三类概念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抽象思维、空间构思,提出假设论证或借助于模型来理解形成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实物和模型;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形、色、态、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光、热、色、态、味;主要途径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观察周围物质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物、模型、图表等;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学现象,形成对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表现,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根源的潜在动力,以形成正确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1.观察要做到敏锐、仔细、快速、正确。对于微小的变化观察要敏锐,如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地由银白色光亮的色泽变为灰暗;仔细是指观察应全面,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强光所吸引,而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有白色固体的生成,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物质变化的全部内容;化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眼、手紧密配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判断等当点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既要仔细又要快速,否则中和将失败;正确的表达是观察结果的反映,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将观察到铁丝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没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选择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抓住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养成从所观察的现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现象,属于本质的方面,从而排除那些非本质的现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导管放入空气,可看到氨水中有气泡冒出,再将烧红的铂丝放入锥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气体出现,而且越靠近锥形瓶口,气体棕色加深,铂丝保持红热。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引导学生重点选择观察瓶内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分辨出哪些是属于本质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思维进行解释,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教师对观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学生观察过程中随意成分越小,选择性越集中,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3.对于“结构”类概念,通过观察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形象化图形、模型,培养学生借助宏观的图像,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想象微观世界的运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是在提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化学现象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离开化学概念,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出发,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可分为以下六类,各类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各有所侧重。

1.“组成”类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酸、碱、盐、各类有机物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2.“性质”类概念,如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液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pH值等)。这类概念多数凭借直观手段来教学。

3.“变化”类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溶解和结晶、风化和潮解、中和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催化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等。这类概念与性质紧密相连。

4.“结构”类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同分异构现象等。这类概念提示了物质的结构层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维来形成。

5.“化学量”类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等。这类概念与物质的微观特征紧密相关,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获得。

6.“化学用语”类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这类概念是基于物质及组成、结构、性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类多数要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获得,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后三类概念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抽象思维、空间构思,提出假设论证或借助于模型来理解形成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实物和模型;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形、色、态、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光、热、色、态、味;主要途径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观察周围物质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物、模型、图表等;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学现象,形成对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表现,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根源的潜在动力,以形成正确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1.观察要做到敏锐、仔细、快速、正确。对于微小的变化观察要敏锐,如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地由银白色光亮的色泽变为灰暗;仔细是指观察应全面,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强光所吸引,而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有白色固体的生成,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物质变化的全部内容;化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眼、手紧密配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判断等当点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既要仔细又要快速,否则中和将失败;正确的表达是观察结果的反映,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将观察到铁丝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没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选择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抓住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养成从所观察的现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现象,属于本质的方面,从而排除那些非本质的现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导管放入空气,可看到氨水中有气泡冒出,再将烧红的铂丝放入锥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气体出现,而且越靠近锥形瓶口,气体棕色加深,铂丝保持红热。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引导学生重点选择观察瓶内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分辨出哪些是属于本质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思维进行解释,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教师对观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学生观察过程中随意成分越小,选择性越集中,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3.对于“结构”类概念,通过观察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形象化图形、模型,培养学生借助宏观的图像,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想象微观世界的运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是在提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化学现象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离开化学概念,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出发,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可分为以下六类,各类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各有所侧重。

1.“组成”类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酸、碱、盐、各类有机物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2.“性质”类概念,如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液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pH值等)。这类概念多数凭借直观手段来教学。

3.“变化”类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溶解和结晶、风化和潮解、中和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催化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等。这类概念与性质紧密相连。

4.“结构”类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同分异构现象等。这类概念提示了物质的结构层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维来形成。

5.“化学量”类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等。这类概念与物质的微观特征紧密相关,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获得。

6.“化学用语”类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这类概念是基于物质及组成、结构、性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类多数要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获得,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后三类概念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抽象思维、空间构思,提出假设论证或借助于模型来理解形成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实物和模型;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形、色、态、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光、热、色、态、味;主要途径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观察周围物质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物、模型、图表等;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学现象,形成对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表现,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根源的潜在动力,以形成正确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1.观察要做到敏锐、仔细、快速、正确。对于微小的变化观察要敏锐,如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地由银白色光亮的色泽变为灰暗;仔细是指观察应全面,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强光所吸引,而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有白色固体的生成,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物质变化的全部内容;化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眼、手紧密配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判断等当点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既要仔细又要快速,否则中和将失败;正确的表达是观察结果的反映,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将观察到铁丝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没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选择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抓住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养成从所观察的现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现象,属于本质的方面,从而排除那些非本质的现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导管放入空气,可看到氨水中有气泡冒出,再将烧红的铂丝放入锥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气体出现,而且越靠近锥形瓶口,气体棕色加深,铂丝保持红热。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引导学生重点选择观察瓶内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分辨出哪些是属于本质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思维进行解释,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教师对观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学生观察过程中随意成分越小,选择性越集中,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3.对于“结构”类概念,通过观察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形象化图形、模型,培养学生借助宏观的图像,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想象微观世界的运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猜你喜欢

锥形瓶现象气体
二维定常Chaplygin气体绕直楔流动
利用“手持技术”和“注射器-锥形瓶”装置探究酶的作用特点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隔空灭火
吃气体,长大个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
铝合金三元气体保护焊焊接接头金相
猜谜语
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容易出现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