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2014-09-22程明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等,在回顾《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课程地位的确立、发展与分离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体系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整合的必要性,提出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思路,以期为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程;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4-0106-04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tatus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separation,a discussion was mad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courses curriculum system.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earning related courses integr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integration thought in order to help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curriculum; relevance course group; content system; integration

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历程的回顾

1.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的漫长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只是沿用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在接受前苏联专家言传身教的帮助之下,开始了体育理论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漫长历程。60到80年代主要编写了学校体育学的讲义和参考书,在此期间,也有一些专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等。90年代至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进入了规范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阶段,主要以金钦昌、李祥、周登嵩、潘绍伟等编著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为代表。

1.1.2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比较

在内容体系方面也体现出显著差异。体育理论讲义阶段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内容。1983、1991、1994和2001版《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一脉相承,目的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

1.2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确立

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学校体育学》教学参考书正式出版,1986年4月来自全国高师体育专业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与会专家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执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正式赋予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地位与目标,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正式确立。

2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与分离

80年代末,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确立以后,学校体育学多个版本教材的出版,以及内容体系的日益科学和丰富,从本质方面反映出该课程的全面、快速发展。1992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均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主干课程,充分反映了该课程地位的稳固与发展。同时,课程内容体系越来越细化,内容的精细化使课程分离成为可能,同时,课程的发展也为课程的分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教学论》出版,至今已有近20个版本的《体育教学论》陆续出版,也印证了学校体育学课程逐渐分离的过程。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将体育教学论列为6类主干课程的人文社会学类课程之一,标志着该课程从学校体育学中完全分离出来。

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体系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虽然,2004年《纲要》中将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均列为主干课程,但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仅对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了宽泛的描述,因此,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很难限制和规范教材的内容体系,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也不尽统一和规范,也就造成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体系中内容相互交叉的情况,有研究者用重复字数来描述交叉比重是不合理的,应以重复的章节为交叉的标志来衡量才是最合理的,即使文字不完全重复或不重复,一样反映出内容本质上的重叠或交叉。内容交叉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课程群之间宏观统筹,在教学大纲中会反复出现,学分也会无辜累计叠加,在具体课程内教学组织实施时会占据一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有时还会出现相同概念的表述不统一,对教师的教研、学时的学习在概念上造成模糊。下面仅对学校体育学(潘绍伟,高教版,2009),体育教学论(毛振明,高教版,2011),体育教育学(刘清黎,高教版,2004)三教材进行对比,以示比较。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