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站在新起点上
2014-09-22岳巍
岳巍
7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首尔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中韩关系升温对于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必然产生影响,相关国家也对这次访问以及这次访问传达的信息非常关注。
如何看待中韩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特别是目前的这种升温趋势?如何解读中韩关系发展对区域格局的影响?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原中韩联合专家委员会中方执行主席张蕴岭。
中韩关系升温是水到渠成
领导文萃:1992年建交之后,中韩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都有哪些特征?
张蕴岭: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到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741亿美元。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市场,韩国与中国的贸易超过与美日的总和。韩国是中国第 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投资来源地。
此次访问,习近平的随行人员中有超过250人的庞大经济代表团,访问期间,习近平出席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韩商务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中韩企业界人士达到420多人。这显示出中韩两国目前政治与经济交流的共同繁荣,人们对于中韩政治经济合作的成果与前景充满期待。
中韩两国领导人会谈结束之后,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两国元首还共同见证了两国外交、可持续发展、金融、环保、地方、海关、人文、传媒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中韩元首承诺,将共同努力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双方同意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
两国元首一致决定,进一步丰富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使两国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
中韩两国差别很大,政治制度不同,有长期的历史交往,打过仗,也有争端,但是,两国能够聚同化异,发展关系,走得很近,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实属不易。1992年中韩建交本身就是个突破。在冷战结束以后,中国调整了对朝鲜半岛的关系。过去只有对朝鲜的关系,与韩国建交就等于我们承认了南北双方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我们过去和朝鲜的关系比较特殊,所以一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我们才跟韩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与韩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有政治含义,更重要的是经济含义。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出口制造业,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成为重要的投资来源。韩国是“四小龙”的主要成员之一,又是近邻,近水楼台,独具优势。中韩建交打开了双方合作的大门,韩国很快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快,体现了双方的互补性特征,互为需要,韩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韩国的投资,因此,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市场理所当然。尽管双方贸易不平衡,韩国每年都是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这个顺差我们基本上可以接受,因为顺差主要是产业转移造成的,一些基本的核心零部件,都还需要从韩国进口,中国利用韩国的投资迅速提升加工制造业能力。
中韩综合关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即经贸关系密切,政治和安全关系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一是韩国是美国的盟国,二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关系紧张。尽管中韩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但受制于这两个原因,具体的合作定位和内容存在困难。
领导文萃:那么,作为战略伙伴关系,中韩合作的节点是什么?
张蕴岭:对韩国来说,中国作为战略伙伴,应该在对朝关系上与其站在一起,压朝鲜,促其改革开放,不这样做,中国就应中断与朝鲜的交往。但是,中国显然不会这样做。朝鲜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中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朝鲜开发核武器,中国坚决反对,在这方面,中国与韩国有一致的立场。但是,朝鲜半岛关系复杂,涉及到多方关系,特别是美国对朝鲜的政策。从中韩关系来说,在朝核问题上,双方形成了战略合作的一个共识点。但是,解决朝核问题,仅有共识还不够,还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操作,特别是综合的环境和条件。对于韩国来说,好像很简单,即朝鲜放弃核武,进行改革走市场经济道路。这是上届李明博政府推行的政策,即朝鲜放弃核武,韩国给于援助,帮朝鲜提高生活水平。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朝鲜也当然不会答应,中国也没有办法压朝鲜同意这样做。
在金大中与卢武铉执政时期,韩国方面着力通过改善南北关系来寻求出路。那时候,南北关系出现改善,中国有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也很好,而李明博执政时期,南北关系紧张,也把中国置于很难的境地。事实证明,南北关系紧张,中韩关系也受影响。在李明博执政时期,尽管中韩提升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但是,他采取的靠美疏华的政策和对朝鲜的高压政策使南北关系紧张,也使中国与韩国的战略伙伴关系陷于艰难的境地,难以填充务实的具体内容。当时,我担任中韩联合专家委员会中方执行主席。这个专家委员会是由胡锦涛主席和李明博总统两个领导人共同倡议建立的,应该说是最高层次的咨询机构,集合了两国的高层次专家,但限于大环境,难有大的作为,能维护双方关系不后退就不错了。比如,在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南北关系陷入高度紧张,韩国人对中国有意见,认为中国过分姑息朝鲜。当时,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友好度大幅度下降,天安舰事件发生之后,有一个民调,说大多数受访的韩国人认为中国是不友好国家,似乎把所有不满和愤怒都倾泻在中国身上。这使得中韩关系出现反复。朴槿惠上台之后,开始调整对中国的政策,强调在保持与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同时,过去的反复也使韩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要解决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和对立离不了中国。而中国方面,坚持反对朝鲜搞核武的立场不动摇,对新领导人搞疏华政策不悦,希望加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意愿增强。这样,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出现了新的环境、新的转折点。
领导文萃:除了上述朝核问题之外,中韩之间存在的其他合作基础是什么?
张蕴岭:日本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奉行右翼政策,否认历史,这为中韩开展战略合作提供了一个共识点。在反对日本的右翼否认历史上,中韩站到一起,而且这个共识点很牢固,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日本当局否认侵略的历史,中韩就可以站到一条战线上,因为两国有共同的经历。
在地区安全上,中韩也出现新的合作机遇。奥巴马实施重返亚洲政策,目的是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李明博执政时期,韩美联合演习,说是对朝鲜施压,但军事演习是在中国的家门口,对中国构成安全威胁,对中韩关系损害很大。现在,韩国认识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有自己的政策,不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小卒子,而应起一个战略平衡作用。韩国不加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卫体系,在联合军事演习方面也注意中国的一些关注。这样,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就有了一个地区安全的协商合作基础。
应该说,中韩之间有着内在的理解根基,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有着很好的传承。朴槿惠总统对中国的哲学有着很深的理解,这让中国人对她很敬佩。习近平访问韩国大谈中韩历史上的友好交流,意在拉近中韩两国的内在联系,提出“好邻居金不换”的格言,这样,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具备了。中韩关系升温说突然也不突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领导文萃:此次习近平主席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首次单独访问一个国家,外界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韩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对韩国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这从外交战略角度怎么理解?
张蕴岭:这一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对朴槿惠总统访华的回访。有人说习近平单独访问韩国,是给韩国面子。我觉得这不是面子问题,主要是利益需要和条件具备。韩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邻居,有特殊的重要性。韩国离我们很近,“近在咫尺”。朝鲜半岛历来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利益影响都很大,对中国的地缘利益是没有其它国家可以比的。紧密的经济关系是新的利益结合点。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都超过了与美日的总和,而且这不是单纯的贸易关系,构成的是内在的综合经济关系,包括贸易、投资、服务和人员流动。战略协调是新的连接点。尽管韩国是美国的盟国,协调好了可以作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减压阀”。顾及到朝鲜半岛问题,顾及到与中国的利益问题,韩国在处理与美国关系上会有更多方面的考虑。在一些方面,韩国有自己选择的自主性。韩国与日本有区别。日本是借助和美国的亲密关系,来实现他的强国目标,要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韩国会越来越靠自强来维持和美国的盟友关系,以走出夹缝。这就给中韩提供了战略上的操作空间。韩国也许是一个不亲的朋友,但是一个可交的朋友。所谓“不亲”,就是会有磕磕碰碰,有时还很棘手。所谓可交,就是有共同利益基础,有可操作空间,可以谈得来。
领导文萃:韩国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于中国有哪些正面意义?
张蕴岭:从过去东亚的合作进程来说,韩国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金大中当年就提出了建立东亚展望小组,东亚展望小组就是韩国人主持的,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等等。金大中时期希望在这个地区中发挥领头的作用。金大中当时说要把韩国打造成东亚的物流中心、科技中心,还要在中日之间起到调节的作用,雄心勃勃。韩国希望摆脱历史上受大国控制的被动局面,作为一个中等强国,一直想要发挥较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卢武铉时期,这一政策又有所回缩,到了李明博时期,南北关系陷入低谷。中韩加强合作,无疑会提升韩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有利于两国共同推动区域合作,特别是东亚合作向前走。中韩自贸区如果在年底谈判成功的话,对中国有意义。之前,中国只与较小的发达国家,如新西兰和瑞士谈成自贸区。新西兰是农业国,而瑞士的产业结构很单一,而韩国不一样,它有很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对于推动我国扩大开放,达成更高水平的自贸区有积极的意义。对地区来说,中韩自贸区谈成,会促进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也会对日本有触动作用,因此,也许会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
中国对朝政策只是调整
而非转向
领导文萃:此次习近平访问韩国并取得了成果,对此有很多评论,其中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对朝鲜政策的转向,对此您如何看?
张蕴岭:不能说是中国的对朝鲜政策大转向,而应该说是一个调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顾及到朝鲜的感受,在发展和韩国的关系上,特别是涉及朝鲜半岛问题上很谨慎,中国有时如履薄冰。如今,发展与韩国的关系是基于双边利益定位,因此,中国不再把朝鲜的看法作为一个包袱背着,事实上,发展南北方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条件、需要来决定。很明显,朝鲜新领导人上台之后,朝鲜并没有朝着人们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在核问题上有所收敛,参与六方会谈,推动南北关系改善等,特别是和中国的关系方面,似乎没有新进展。实际上,中朝关系处于冷冻状态。对于中国来说,既然朝鲜不顾及中国的关注,那么双方关系就没法继续推进。中国大力推动与韩国的关系,朝鲜必然会不快,因为长期以来,朝都认为中国应该首先顾及朝鲜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我看中国是在做政策上的调整。当然,远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抛弃朝鲜,这里不存在抛弃的问题。朝鲜是中国的近邻,有着长期的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利益,发展与朝鲜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因此, 中国拉近与韩国的关系,不是要抛弃朝鲜。在朝鲜问题上我国还是有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与韩国也不会完全一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会争取更大的操作自由度,加大对整个局势发展的影响力,把握住大局,以稳定为基础,推动局势改善。朝鲜发展核武器,使中国没有退路,只有坚持反对朝鲜拥核的立场,这个立场非常坚定,不然,局势就要失控,就可能发生大乱。为此,中国支持联合国对朝鲜制裁,并且制定了很多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拥核是挡在中朝关系大道上的一块巨石,不搬掉,难以发展全面的关系。中韩在联合公报中明确了在反对朝鲜拥核上的共同立场。
领导文萃:朝鲜对于中韩接近有什么反应?
张蕴岭:朝鲜不得不考虑中韩走近这个事实。在习近平去韩国之前,朝鲜公开提议南北同时取消敌对,不再进行挑衅性的军事行动,看来可能是一个应对性反应。当然这么一个简单的号召不可能起作用,因为缺少具体的安排和实质性的内容。中国调整政策,也可能会有助于南北关系的缓和。因为,既然中国不再过多顾及单方的考虑,那么,剩下的就看南北双方各自如何做了。朝鲜的安全关注各方都要考虑,同时,朝鲜也要考虑其他方的利益关注,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聚同化异的环境和条件。朝鲜处在被制裁和压力的环境下,要想发展好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发挥国家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很难。在这方面,需要大动作,搞小动作不行。
领导文萃:日本和美国对中韩关系进一步改善有什么反应?
张蕴岭:日本和美国都对中韩关系拉近很关注。日本担心中韩联合反日。实际上,日本如果搞别的,中韩联合反对的可能性很小,要搞右翼,歪曲历史,那就为中韩联合提供了基础,两国会站在一起,因为两国有共同的遭遇,同受日本侵略。美国感到紧张也可以理解。美国的担心有两个方面:一是担心中韩发展军事合作,有可能泄露韩美同盟关于军事领域的机密;二是担心中国在韩国这里打开一个缺口,使得美国在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被打乱。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为美国在这一地区保持军事存在提供理由。比如,战时指挥权的问题,只要南北关系紧张,韩国人就不会接这个指挥棒,战时指挥权就会一直在美国手里。因此,美国对韩国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也感到紧张,对中国支持南北关系改善也担心。在朝韩问题上,韩国可以更多依赖中国发挥作用施加影响,这样对于美国的依赖性就小了。假以时日,韩国很可能将来还会反过来要求美国少做事情,不要添乱,这种情形的发生不是没有可能,而这正是美国所担心的。
不仅是安全和南北关系,而且在经贸往来上美国也向韩国施加一定压力,不要过分靠近中国。比如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建设银行,美国施压不希望韩国加入。对美国的老大做法,韩国其实也有意见,但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同盟关系对韩国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韩国国内对与中国拉近关系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对韩国的这种两面性也不是没有认识。
领导文萃:美国的东亚政策,或者在东亚的战略布局,是否会因此发生一些改变?
张蕴岭:中国在区域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开始东亚合作并没有美国的参与,对此,美国调整政策,高调宣布“重返亚洲”。美国积极主动加入“东亚峰会”,大力加强与亚洲同盟国的关系,把军力重点往东亚地区转移。
对美国的这些举动,中国要保持警惕,但也不要惊慌失措。如果中国惊慌失措,那就正好中了美国的圈套,使其调整收到效果。如果中国看得很准,把握得很好,应对得当,就没有大的危险。中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继续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区域合作(如区域综合经济伙伴关系,RCEP),发展新机制(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其实,美国也怕与中国发生对抗,毕竟发生对抗要付出对价。最近的中美战略对话达成好几百项协议,虽然都是小事为多,但它表明两国有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做,有共同利益,在战略上,也需要进行协调。
领导文萃: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事?
张蕴岭: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中国的把握。有些人把形势说得严重得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解禁好了,只是要做些防备,走远了日本国内也要翻天。日本否认历史,那就坚决反对,不与安倍对话,外交部发言人说“非诚勿扰”,这是坚持原则。中日不是全面对抗,生意还是照做,无非是冷一点,一些企业要撤资,也没有什么,大公司还是不会一走了之,有些劳动密集型转移产业,走了也属必然。中国已经不是最初的来者不拒,对于那些有污染的企业,高能耗产业等中国自己也想调整,希望它们搬走。现在,日本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很大,难以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另一个大市场。
南海争端叫的声音很大,但要说会打起来,理由看来不充分。中国不想打仗,菲律宾没有那个胆量跟中国打仗,越南有一定的实力,闹得很凶,但是,闹大了会危及它的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国内发生打砸抢动乱后,越南领导层也有反思,搞民族主义,把握不好会发生大乱。越南与中国打仗本钱也不够。中越关系其实有稳定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不加温,让越南熄熄火,紧张局势就有可能可以缓解些。外部力量很积极,但挑起大乱的可能性也有限,美国趁火打劫,日本火上浇油,但都怕直接卷入,这是他们的短板。我认为,南海局势我们有掌控的能力。
在我国周边地区中,西北方面局势稳定,上合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使那里的局势更趋稳定些。乌克兰危机为中俄走近提供机遇,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周边环境改善。
总的来看,中国周边事态大局没有失控。美国搞了很多动作,也不是要拉开架势跟中国打仗,还是防中国,制约中国。中美之间还没到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地步,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也很多,有矛盾,有斗争,也有协商与合作。这就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把中国的周边国家分为对立的两派。中国要对局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避免错判形势,贸然动用武力。
尽管我们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但是也要争取好的结果。习近平主席到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讲的都是要和平发展。在韩国,他强调,中国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做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不是只讲好话,而是真诚的表达,也要体现在行动上。
中国要把握大局,也就是说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中国需要的就是和平发展,争取时间空间,完成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变、政治转变,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个转变顺利完成了,中国基本上就实现了第一轮现代化的目标。一般来说,只要完成了这个过程,社会就开始走向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阶段是最麻烦的,也是最有风险的。中国除了自己内在的问题之外,还要在外部应付新的挑战。一个上升的大国应对外部的挑战也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容易动怒,动武。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自己把握。
中韩FTA的蝴蝶效应
领导文萃:中韩接近对于东亚整个局势会有怎样的影响?
张蕴岭:中韩关系拉近有助于朝鲜半岛趋于均衡和稳定,韩国不可能完全彻底倒向中国,朝鲜也不会离开中国,因此,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均衡的结构。中韩关系成为一个稳定支点。我国周边热点不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稳定支点,在对付日本的右翼势力抬头方面,有了一个新的助力,所以风险性相对减小。
中韩已经宣布明年要谈判海洋划界问题。中韩之间也有“苏岩礁”这个争议岛屿,两国之间如果在海洋划界上谈得好的话,对于中国与南海相关国家在海洋划界问题上也能提供一个好的范例。东北亚地区问题很多,维护地区大局稳定很重要,中韩走近,合作助稳很有意义。在文化上,中韩有发扬传统文化的共同切点。习近平访韩时讲,中韩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两国开展人文交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弘扬东方传统思想文化与推进现代化之间找到结合点,韩国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韩国引入了西方的现代化结构,又是美国的盟国,多数韩国人信奉基督教,但同时力求维护东方的思想文化传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兼容并蓄。中韩之间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则对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努力有借鉴意义。
领导文萃:亚洲的FTA和TPP像是在赛跑,二者对于中韩各有什么意义?
张蕴岭: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美国主导的一个战略性布局。一是对东亚搞自贸区的反应,力图以此把主导权拉过去;二是对多边贸易体系(WTO多哈回合)不满意,要搞新的规则,所谓面向21世纪的高标准,以此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亚洲主要是东亚,开始希望推动“10+3”(东盟和中日韩)为基础的自贸区,后来变成了RCEP,16个国家参加,现在已经进入深入的谈判阶段。TPP和RCEP的成员有交叉,谈判的基础和架构有很大不同,是有点搞赛跑的样子。
中国只参加了RCEP,没有参加TPP,韩国到目前也是这样。不过,韩国与美国已经有FTA,如果参加TPP难度不大。开始的时候,中国因为没有参加TPP确实比较着急。TPP的高标准对我们来说门槛很高,参加了接受的难度也很大。我一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着急参加TPP。一则,中国太大,人家也不愿意让参加谈判,怕把进程搅乱了,而中国难以接受那些高标准。其实,对TPP的高标准,不仅中国难接受,别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达到那个高标准也不容易。特别是把日本拉进去,也增加了难度。日本的农业问题,大家都知道,不是经济问题,而几乎算得上是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这样的话TPP谈起来就比原来想象得要困难得多。因此,谈判也难如美国所愿。还是应先把RCEP进程搞好,争取早一些签订协议。有了16个国家的开放大市场,这个意义非同一般,要比TPP影响大。至于TPP,看一看再说,别太着急。中美正在谈判双边的投资协定,先搞定双边的。那时,美国会因为RCEP成功而着急。
领导文萃:那么中韩FTA的意义是什么?
张蕴岭:中韩双边FTA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中国第一次和一个有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比较发达的经济体谈判FTA。如果达成协议的话,应该是对我们很有影响的。中韩FTA会触及到很多敏感的领域。韩国在汽车、通讯、化工等领域是非常强的。我国向韩国开放市场,会给企业很大压力,促进企业提升。从韩国来说,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也是它求之不得的。另外,中韩FTA谈判也给周边那些国家和地区造成压力。特别是对我国的台湾、对日本都有压力。台湾在两岸服务贸易上退步,若有了中韩自贸区,它就着急了。日本也许会对推动中日韩三边自贸区更为积极。
韩国与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谈FTA,没能谈下去,就一直停下来了,主要还是经济结构差别问题。后来,韩国采取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对外FTA的政策,同时和美国、欧盟谈成了FTA。韩国计划在与美国和欧洲之后,就和中国谈FTA。对于韩国的FTA战略来说,美欧市场固然重要,但中国这个市场更重要。先谈美欧,再谈中国,主要是因为韩国在中国市场占据了投资优势,有贸易顺差,在结构上有开放难度。对中国来说,要比韩国着急。中韩自贸区是中国先提出来的。虽然我们先提出来,真正谈起来也有难度。原来设想,如果中韩的双边FTA谈成,就可以促进中日韩三边自贸区的谈判,而中日韩三边谈成,又可以促进东亚的RCEP。不过,现在看来,即便中韩先走一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可能滞后,而可能会有助于RCEP的谈判。对中国在RCEP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好处。设想一下,我们能对韩国承诺制造业市场开放,那么在RCEP里面就好办了,也就是说,对韩国能承诺的,对RCEP其他成员承诺就更容易一些。
领导文萃:台湾现在还能有一些补救的措施吗?
张蕴岭:台湾的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内斗。实际上,台湾同意推动两岸的货物贸易协定是受了中韩启动谈判的影响,反过来,韩国在与中国谈判自贸区上变得积极也有两岸达成货物贸易协定的因素。现在,台湾要考虑了,如果韩国先于台湾签订自贸协定,把台湾在大陆的市场占了,它会很着急。就看台湾自己能不能把握大局。台湾把两岸服贸协定政治化,担心大陆控制,进而上升为两党政治问题,好像走到死胡同。大陆对台湾说得很清楚,不可能重新谈判服贸协定。因为协定政治化,重新谈判也没有出路。因此,这要看台湾的了。现在,台湾又进入选举期,一切问题都可以政治化。台湾失去大陆这个市场,经济上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