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2014-09-22董秋瑾
董秋瑾
摘 要:集中培训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通过集中培训后自身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浪费了国家提供的宝贵教育资源。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在于部分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脱节,培训中涉及的知识没法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无法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负责培训的部门及时总结培训经验,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与手段,以此来切实保证教师在集中培训期间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有效性;培训模式
为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这项计划简称为“国培计划”。这一计划对切实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每个省份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相对来说,东部沿海城市的教育体系相对就比较完善,教学模式也比较先进,教学质量也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短缺,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因此,要提高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训项目的定义与培训时效性的介绍
1.培训项目的定义
目前实行的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教育模式,各地教育部门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中培训活动,一般受训地点多选择在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时间多为20天至3个月不等,培训内容多采用专家授课、参与体验、配合研究等形式,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强化提高。集中培训模式可以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教学能力扎实的教学骨干和教育带头人,以此实现对学校内部的学术辐射。
2.有关培训实效性的介绍
培训期间的教学可行性与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是对集中培训模式的实效性的体现。教学操作的可行性包含着模式创意、课程设计、授课理念,实施的培训效果就是在培训结束后所呈现出的结果。从宏观上分析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的实效性,就是研究学员通过这样的培训后的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映,从而对集中培训的研修目的予以相应效果的观察;在微观层面分析,就是要通过集中培训观察学员对受训期间的课程内容、培训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本文借助于“中小学教师在集中培训模式下的实效性研究”这一调查所得出的结论,针对广大教师在集中培训期间存在的问题与呈现出的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阐述。
二、中小学教师在集中培训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知名教育学者钟祖荣对教师集中培训这一模式进行了结构上的阐述,他认为在这一模式中由人组成的结构包含了培训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结构层面包含着培训方式与教学内容;集中培训的基本结构是由培训的理念、主体、受训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学员的管理所构成。对于集中培训模式中的“模式”的解释,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定义是:任何一种领域都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在对特定的结论得出鉴定结果或是给出与问题相关的定义、解释的假说之后,在这个变量或假说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获得系统的阐述之时,就需要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予以合并,使之成为一种假设的模式。就是说,“模式”是存在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媒介。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形式非常多,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要求教师在培训之后能够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推行的一系列集中培训活动可以发现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进修培训的活动频次归于分散,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培训缺乏制度化管理;培训缺乏鼓励机制,这样就导致集中培训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教师的自主受训思维没有被激发出来;培训途径较单一;培训中设置的教学课程缺乏实用性,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课程没有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实践互动,这也导致许多教师通过该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回到课堂教学时还是无法掌握将知识从课本转移至学生头脑的有效授课方式;目前运行的集中培训模式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师学习评价机制,中小学教师在受训之后基本没有获得完善的反馈评价;许多参加集训的中小学教师多以这样的培训来获得评定职称的继续教育培训要求,完全没有做到将知识反馈于学生的目的。
三、集中培训有效性的宏观分析
一般来看,中小学教师在集中培训阶段的研修课程还是非常多的,但从整体上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在培训阶段,每名学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要求制订研究课题,在完成研修培训后要对研究课题进行成果展示,达到培训的标准方可合格。通过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我们对集中培训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广大受训的中小学教师在自身的综合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对150名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中可知,有60%的教师认为集中培训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很大提高,对未来的教学帮助很大;有40%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自我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在对培训效果的主观态度认识方面,有41%的教师认为对教学有直接促进作用,只有4.8%的教师认为与自身教学关联不大。在调查是什么动力促使教师来参加培训的研究中,培训授课的人员素质和培训内容分别居前两位。
从宏观角度对集中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集中培训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上入手,对集中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予以进一步评估。
四、培训方式与有效性分析
1.对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受到各地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差异的影响,各省市对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方式也有较大不同。培训部门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来具体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特点,通过对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实践、参与式培训、网络教学这些事项的调查可知,学员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还是观摩实践这种培训形式,参与这一部分教学的学员达到总人数的94%。同时,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的参与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9%和69%。对于网络教学参与人数仅为16%的这一现象,我们得出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多媒体的应用有限,对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不甚了解,在培训中深感计算机操作的难度,因此这种实践与技能相脱节的培训方式必然会导致培训有效性的降低。
2.在时间层面的有效性分析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培训时间可以从外界因素方面对学员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以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例,综合以往的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培训期为三个月。在这期间,学员每周休息一天,其余时间均有课程学习。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教师对这样的时间安排并不满意,影响了参加学习的心情。从学习任务上看,教师每天上午要参加专题讲座,下午有其它专业课程,每堂课都要做大量的笔记和感言,晚上要参加班级讨论,都有班主任跟班监督,这就使得学员在时间上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同时学习任务又比较繁重,教师普遍感觉自己就像机器一样在做着重复的无用功。通过对男女教师在时间要求上的差异性做出的分析可知,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女对事件的要求显示为女性对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求明显偏高。女性普遍倾向于短期的培训,希望集中培训时间为3天者达55%,另有10%的女性教师可以接受7~10天的集中培训,可接受10天以上培训的女教师为10%。但在相同的调查中,可接受10天以上培训的男性教师就达到30%。因此,在培训的时间安排上,确实应该多考虑女性教师的特殊性,她们对家庭生活和个人事务的处理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集中培训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让女教师把生活事务和培训任务都处理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再进行集中的培训。
五、关于教师集中培训模式的深化发展
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强化对广大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的有效性。要不断强化培训的有效性,进一步深化培训的未来发展,就需要在集中培训阶段对多个环节予以考虑与分析,主要包括对教师学习欲望的激发、培训节奏的把握以及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持续性的保持与稳固。激发学习与把握节奏是指在进行培训阶段,对于教师的实际需求要在培训中予以体现,培训主题不能跑偏;培训后期的持续关注就是对集中培训的后期质量与教学应用进行跟踪,要实现集中培训模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就不能忽视对教师培训后的跟踪调查,主要是检查教师是否真正对培训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实现对教师工作习惯与思维模式的优化。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当培训结束后,回到原先的岗位上,教师还是会和现实的环境发生冲突。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实际困难时,依然会受到旧有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最终导致不能坚持运用培训中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因此,培训部门要加强在集中培训中的教学真实性与实践性。同时,负责培训的部门也要总结经验,调整自身在培训环节中的定位,积极探求合理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以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基本,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理念帮助教师发散教学思维,以此来促进教师在集中培训期间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结语
为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授课质量,教育部明确要求教师必须要参与培训,这就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对辖区内的教师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能上岗”的原则。坚持中小学教师的再教育工程对提升我国教育队伍素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保证教师集中培训阶段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现状,分析了在培训期间影响教师的诸多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确保教师集中培训有效性的策略。我们希望借助对广大教师的学习情况的后期调查与研究来不断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在集中培训这一模式下的学习质量。同时,也需要负责培训的部门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科学调整在培训过程中的内容定位与方式定位,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与教学理念,以基础教育为根基,以新理念、新方法为培训出发点,以此来切实保证教师在集中培训期间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2]应畏之.走出师资培训的“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4(Z1).
[3]倪婷婷.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罗娟.“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的文献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5]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2007(4).
[6]李斌.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陈玉华.骨干教师培训实效性调查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个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8]启迪.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培训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9]于伟,梁建,杨玉宝.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