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美育

2014-09-21吴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语感教材

阅读在中国由古流传至今,几百年来阅读教学一直是人们最为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到了现代社会中,对阅读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有关阅读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阅读已经被纳入了语文教学法中。众多的语文教育者如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都提出了很多有关阅读的理论,提供了不少在今天看来仍然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像朱自清对关于“读”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夏丏尊的“生活化读书”等。这些大师都认为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育方式,从阅读中可以受到挚诚、挚爱的“人格感化”。

一、“玉壶曾记凤凰游,君不见,水空流”——当前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一)阅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我国的教育基本都是应试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培养都被搁置在一边。在考试升学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培养高分学生,因此目前教学出现了教材难度大、要求高、内容多、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等诸多现象。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做题上,而不是用在阅读等积淀之上,阅读面临的境地堪忧。因为语文是一门需要花大工夫积累的学科,像常见的词语句子等等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慢慢积累的,学习语文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灵活运用所学的阅读知识才是最终目的。但是现在的语文阅读完全是一种为了应试的阅读,也往往是形式化的,基本上给予的时间太少,这样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国外的学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二)阅读的目的和指导不够明确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实际并不清楚,很多老师让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不强,只是简单地知道阅读有好处而已。阅读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应该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完整的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阅读效果是不好的。目前的阅读教学方式是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只能是被迫地接受老师的任务。而且在阅读教学之中,很多老师忽视阅读面和学生的具体阅读应用能力。在很多阅读中都是老师站在一边,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互不干扰。老师对于阅读的指导几乎是没有的,很多学生在阅读上并不积极,打瞌睡、开小差的比比皆是。师生关系也开始出现了被动,很多老师不在意学生情感变化,学生对老师讲的不感兴趣,双方的互动性和互融性就很差了,师生关系开始隔膜起来,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效率可言?

(三)阅读面相对窄

从目前的高中阅读来看,阅读面不宽,多半都是围绕着教材等几个简单的内容上,而且翻来覆去地阅读,已经把阅读目标缩小到专注一隅的角落里。这造成学生在阅读上的被动,使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上课打瞌睡等。同时很多学生都在拼时间、从死记硬背上出发,根本不顾阅读的实用性,这样和真正的阅读目的是南辕北辙的。在一年又一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学生都是只知道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课文内容,只知道去认真地跟着老师做阅读练习,只知道去考个高分,像是一个信号接收器,除此之外,其他书籍几乎很少去主动涉猎。和国外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都不大喜欢去反问语文课和语文老师,学生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或者很悲哀地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在思维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麻木的习惯,很多学生对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盲目崇拜,认为学好了课文,跟上了老师就是个好学生,对书本和教师不能怀疑。很多时候你不问学生问题,他们也不会随便地来找你。这种思想级级相传,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没有“问题”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玲珑千秋,最美的荡气回肠”——阅读蕴含的审美价值探析

夏丏尊先生认为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他对于语感的定义就是:“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语言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能够和人保持一定的沟通性。人必须对语言有感觉和知觉,才能更好地体会、领悟。阅读教学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语感的培养。阅读对于规范语文运用和语言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对于语法、语义、语音的感受能力,还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除此之外,阅读也是一个不断将作品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自身资源的过程。大量的阅读就可以帮助学生接触那些经典的、规范的文献资料,深入地了解和体味作品,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辨析词语,了解那些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地逻辑构思、精美的语言,从而调动起写作的强烈的愿望。那些优美的文章,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都向我们展现了丰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现着人类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种复杂的个性追求、情感体验和希望寄托。优秀的作品总是包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对自然和人性充满着探究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不是那些机械的句子符号等简单的叠加,而是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情感的书写表达,是一种灵魂和生命的载体。阅读就是一种语言训练,训练对于前人那种经验的感知能力。由于这种经验是经过前人的思想升华的,因而呈现为一种美的积淀,阅读就是不断地唤起这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呼唤。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语感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美是一种内容上的体验,而语感则是一种对于语言形式的体验,二者相互结合才成为阅读要完成的目标。

三、“繁华褪尽,依然守护你”——当前语文阅读现状变革策略

(一)根据教材特点指导阅读

目前的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学生从教材进行阅读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认为以教材为原点进行阅读学习是一种打好基础的方式,但是以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必须能够充分地激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因而阅读教学就必须在启发学生上下功夫。不同的阅读教材有着不同的指向,这些不同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别样的体验,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地从阅读的教材内容出发。教师要重视范读、领读,感染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一切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来进行的,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靠教师来进行引导的。在阅读教学之中,无论是那些阅读欣赏还是阅读训练等课程,教师在进行知识传达和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要更善于领读和范读,只有这样才是最为妥帖的阅读教学,也是更为有效的、能够呼唤起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教学。像我们在课程上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灌输一些背景知识和理解方式,加入自己的心灵感悟和精神体验,通过让学生接通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来寻找到真正的人文美感等,这才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在。endprint

(二)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作家在其论著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一个学生首先具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主动进行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目前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完全地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兴趣,学生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造成阅读效果不佳的原因。调动阅读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进行兴趣的培养。学生自己必须积极地端正态度,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阅读,先慢慢地建立兴趣,慢慢地将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这样就会有助于考试。在顺应学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础展开方能收效最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地步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开始不断地出现,多媒体教学开始盛行起来。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模拟性和真实性都是比较高的,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受到了学生的多方喜爱。教师不妨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教学,很多散文视听课,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给老师自身带来方便。多媒体能给阅读带来标准声韵,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情绪体验和想象空间,这些都不是传统的教学能够达到的。

(三)寻找课外读物,参与实践

课外读物是教材的有效补充。选择的经典性教材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兴趣随着反复的阅读就会不断地降低,其持久性是不长的。为了保证这种阅读兴趣的延续,就有必要积极地进行拓展,寻找合适的课外读物。夏丏尊先生非常支持这个看法,认为课外读物是教材阅读的升华。课外读物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不同差异性体验,从而为阅读教学形成一个包裹,更好地指点课内阅读。

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性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教学,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高度地重视阅读的实践性。阅读教育的融合也要纳入到实践性的范畴之中。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参与之中,才能够让活动在心灵之中得到强化,巩固美感的影响力,才可以积极地把实践融入到课堂之外,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各种户外的读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参与学校的节目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多重性阅读交流,采用活动的形式,用比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那种课堂的刻板,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丰富和充实自己的阅读教学,获取更为充分的审美体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阅读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在我们呢喃声中阅读成为了最初的爱。拓展语文的阅读,能够让我们体验语文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感受和思考,也会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情操。一旦我们真正地懂得阅读,了解阅读了,就会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感受美,感受生活。这是最后的爱,也是最持久的。

(吴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城中学 225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语感教材
教材精读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