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2014-09-21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的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学习一篇课文,不能仅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上述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精心品味课文名言警句。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而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又能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能显现自己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地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地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海伦、史铁生等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