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仪式歌的艺术特色
2014-09-21谢姿媚
摘要:毛南族仪式歌是在毛南族风俗活动中唱、念的歌谣,主要包括婚礼歌、上梁歌、祝寿歌、丧葬歌等,其与音乐、舞蹈、社交活动、民俗仪式、民间宗教的法事活动等结合十分密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毛南族仪式歌善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和即兴创作的手法,具有表达毛南人祈福袪灾的心理要求、亲友之间的深厚感情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毛南族 婚礼歌 建房歌 上梁歌 丧礼歌 艺术特色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居住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九万大山南麓,东与融水、罗城两县相邻,南接宜州、河池两市,西与贵州省的荔波、从江两县毗连。下南乡便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本县水源镇,西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南连金城江区,北接本县川山镇,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和发源地。毛南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的仪式歌是毛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
一、毛南族仪式歌的主要类型
毛南族仪式歌是在毛南族风俗活动中唱、念的歌谣,反映着毛南族民俗生活与祈福、袪灾的心理要求。其与音乐、舞蹈、社交活动、民俗仪式、民间宗教的法事活动等结合十分密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婚礼歌
毛南族作为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能在桂西北地区壮、汉等民族的包围中生存下来,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保持着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与周围的其他民族搞好关系、和睦相处。过去,许多壮、汉、瑶等民族均可以自由地进入毛南族地区,极少数人常住了下来,并与当地的毛南人通婚、生儿育女,成为新的毛南人。毛南族青年在结婚时要唱婚礼歌。婚礼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吉利祝贺的赞歌,始终贯穿着喜气洋洋的色彩,主要包括《折被歌》、《嘱咐歌》、《出门下阶歌》、《吉日敬神歌》、《十杯酒歌》、《接新媳妇献酒歌》、《答谢歌》、、《开被歌》、《敬酒歌》等,表达了父母对女儿、女儿对父母、男女双方亲家之间、宾客对新郎新娘及其父母、新郎全家对祖先和诸神灵等的感情、愿望、祈祝的心态,艺术上有赋比兴、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在礼仪中震颤着人们的心弦。
(二)上梁歌
毛南族长期居住在桂西北大石山区,十分注重建房技术,他们的房屋从墙基、柱脚、门窗、晒台、阶梯等大多数都是用精制的料石砌成。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石匠雕刻各种吉祥物图案,栩栩如生的画面,凝聚着毛南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毛南人建新房要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上梁仪式,宴请四面八方的亲戚和左邻右舍的宾客,并唱上梁歌,表达毛南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毛南族上梁歌主要包括《鲁班歌》、《登梯歌》、《悬梁歌》、《撒粮歌》、《贺华堂》、《上梁歌》等,歌词中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祝愿之情,期望儿女继往开来,兴旺发达,叮咛儿女分居后怎样创家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歌中语意深长的词句,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关切与爱抚。毛南族建房上梁的整个过程用毛南语、壮语和汉语三种语言来演唱,是毛南族、壮族和汉族三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多元文化审美特征的结果。
(三)祝寿歌
在毛南族地区,无论是在习俗称呼还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毛南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世代相传至今。一般来说,毛南人到60岁时儿女们都将为他们祝寿,俗称“添粮补寿”。“添粮补寿”这一风俗,产生于科学落后的古代,主要指老人如果身体不太健壮(民间称为“倒马”,因为“倒马”了就要择吉日来“扶马”)就需要帮老人添粮补寿。“添粮补寿”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一生好比一匹马,不断行走、奔跑,现在马累了、饿了就需要加料,他才能有力气继续往前跑。这虽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它客观上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治疗。“添粮补寿”仪式一般是在老人生日当天进行。到那天,亲戚朋友及村里的人都带数斤白米和其他物品来祝寿。在“添粮补寿”活动中,师公们用红纸剪成马或用糯米粉捏成马送给主人,并唱祝寿歌,主要包括《占请红马歌》、《引粮歌》、《十二月添粮歌》、《添粮补寿歌》等。在毛南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信仰道教的毛南人在“添粮补寿”仪式活动中唱的歌都充满佛教内容和道教诸神的行事情况,汉、壮、毛南三种语言混用,反映出毛南族文化交融的特点,更显示出毛南族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四)丧礼歌
毛南族丧礼歌是指毛南族民间的道公为逝去的毛南族长辈唱的歌。毛南人死后,一般停尸三至五天,过去有钱人家也不超过七天。老人去世的当天晚上,主家要请道公魔师前来为死者算命,失魂日期、死时吉凶如何?何日归家?择出殡日子。以上弄清楚后,即刻就备办香花、茶果、木耳、竹笋、糍粑等供品,为死者“开路”。“开路”完后,接着就启建道场,挂起三宝佛像、十八罗汉、十王佛像、地藏王像、灶王像等,三至五个道公念经挥佛,打锣钹、鼓,吹海螺,敲木鱼,开始演唱《丧礼歌》。毛南族丧礼歌主要包括《开路歌》、《敬献歌》、《敬献十杯酒》等,其中《敬献十杯酒》在整个毛南族丧礼歌中,最令逝者子孙、亲朋好友和来往宾客受感动。
二、毛南族仪式歌的主要特色
毛南族仪式歌是毛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毛南族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表达祈福袪灾的心理要求
毛南族仪式歌常常能表达民众祈福、祛灾的心理要求,如上梁歌中《祝贺上梁歌》的“上梁对利时,日后定兴旺”是期望主家今后能发财发福、兴旺发达。“青龙白虎在两边,朱雀玄武在后前;四方八卦齐朝宅,代代富贵得双全。紫光高照兴隆地,五福临门吉庆家;立柱朝天赐富贵,上梁盖地增荣华。三打钱财子孙旺,今日龙飞到华堂;永世生财人安康,五谷丰登粮满仓”是期望主家今后富贵双全、人丁兴旺、平安健康、五谷丰登。《登梯歌》的“手扶云梯根连根,紫光吉祥照门庭;富贵荣华从此降,福禄寿喜步步升。脚踏云梯第一根,全家福禄降来临;儿孙聪明多伶俐,科科考取第一名。脚踏云梯第二根,儿孙代代有功名;水袖录取冠丁戴,动口文章万事成。脚踏云梯第三根,子孙繁荣多昌盛;男女双全人增寿,祖祖辈辈立功勋。脚踏云梯第四根,儿孙代代永连绵;连绵瓜瓞长继远,和睦九代不离分”以及《撒梁歌》的“东方玉粮撒得匀,送给主家养子孙;南方玉粮撒得齐,送给主家育儿女。西方玉粮撒得密,送给主家做生意;北方玉粮撒得多,亲朋个个享安乐。中央玉粮撒得广,送给主家大吉昌”等都属于祈福、祝愿之词,都是盼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平平安安;《吉日敬神歌》中的“莫给芒套进屋堂”、“白虎快离开”等,都属于祛祸、祛灾之词,希望一切邪恶的东西都不得进入毛南人家。endprint
(二)表现亲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毛南族仪式歌能表达出亲人之间的感情,如外祖父为外甥新屋上梁而登梯唱的“主家红梁今上起,预祝主家多吉利”;妈妈为女儿出嫁而备办嫁妆,女歌师代表她唱折被歌:“阿妈日想夜做梦,指望鸾凤造成双,久积的金银布帛藏柜底,大喜之日才开箱”,“张张新被妈妈亲手织,儿女睡来暖心房,张张新被包含妈心愿,但望来年桃李满园香”,毛南族的母亲就是这样疼爱自己的女儿。在折被结束后,母亲想起女儿就要出嫁了,既高兴又有所留恋、担心女儿年幼无知,今后在男方家闹事,那真叫阿妈白费心血了。于是女歌手们代表亲娘唱起《嘱咐歌》:“还在花山的时候就有吩咐了,先前圣母规定女儿要出嫁,泉水里的鲤鱼都还要分家,孩子们都挤在一家也很难,阿侬就像天下的斑鸠鸟,各飞各去一处栖身,阿侬好像杨柳生在贫瘠地,该去花园配牡丹。男婚女嫁前朝就已规定,阿侬要记住这个茅草房,母女分别无关碍,阿侬要跪拜阿奶和阿公,天上七星配北斗,地下婚姻原本有,到下阶梯时就分别,阿侬也该换件花衣裳。”花山即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圣母居住的地方,山上种有百花。以毛南族的观念,一朵花便是一条生命。金花比喻男孩,银花比喻女孩。此歌的内容主要是教育出嫁的女儿要尊重父母,到婆家后要以礼待人,和睦相处,勤俭持家,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组嘱咐歌描写了母亲的一件件叮咛,一句句教诲,使母亲的形象历历在目,体现出浓浓的母爱。在《添粮补寿歌》中晚辈对老人唱“良辰立寿扁,百岁还有余”,“面色象红蛋,体壮如牯牛”等等,都在良好的祝愿里蕴藏着深沉的、蜜甜的、殷切的情意,不仅是新屋主、新娘和寿星们听了心里欣慰,在场的亲友、民众听了也得到共同的愉悦,这种社会群体共享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学鉴赏乐趣,古老而常新,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三)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毛南族民歌善于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常常以毛南山乡常见的事物为赋、比、兴的依据,朴实无华,贴近生活,自然而又含蓄典雅。正如过伟教授在《毛南族民歌初探》一文中说:“毛南族民歌中唱到的青石、山泉、山崖、石缝、浓索花、墨竹、凤凰、锦鸡、画眉、斑鸠、老虎、菜牛、糯米、花瓜、米酒、荞麦酒、南瓜酒、红薯酒、布鞋、竹帽等各种事物以及种种赋、比、兴的艺术形象,也都表达了毛南人的心理素质和美学趣味。”这里用画眉鸟比喻善唱歌的姑娘,用锦鸡比喻少女的美丽,用月初的月亮比喻年轻人的俊俏,富有青春活力,用织布的梭子比喻繁忙,用桃花比喻少女的容貌,用彩云比喻衣裳等等。毛南族仪式歌作为毛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种歌体也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祝寿歌》唱道:“公公吃了百家米,福上加福几千秋”;《开被歌》唱道:“今日开被拆嫁妆,阿奶手端铜盆喜接红鸡蛋,花花绿绿一张新锦被,满堂宾客个个笑开颜”;《登梯歌》唱道:“脚踏云梯第三根,喜看新宅一色新,全家老少同健康,和睦团聚万世兴”等,充分发挥“赋”直叙景事、直抒情怀、直说事理的作用。而在《添粮补寿》中唱道:“吉日补寿粮,老树发新蔸,不管冬和夏,绿叶如伞稠”;《叮咛歌》中唱道:“侬象浅泥瘦地一枝柳,本该栽到好园配牡丹”,“天上七星随北斗,地下阿妹配哥哥”等,充分发挥“比兴”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
(四)大量采用即兴创作手法
在桂西北毛南族山区,由于人们都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进行歌唱的,因此,毛南人唱的许多歌词都是即兴创作而成的,例如,在丧礼歌的《敬献十杯酒》中,道公就根据逝者平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典型例子进行即兴创作,叙述逝者生前创业的艰辛,养育之深恩:“她身怀我们八九个月,背时受难不用说,寒冬腊月洗屎尿,活路再忙也把我们背在身后,现在离开世间没有记忆了,儿女欠下母亲的恩情还未还报。”“父母的恩情实在值得思念,到离别的那天怎不抹眼泪,从今以后夜晚收工回来家里黑洞洞,孩子哭闹再没有谁来分担,重活轻活没有哪个来帮忙,越想越是要哭一辈子都忘不了。” 事例生动,感情亲切,扣人心弦,实在叫人对逝者深深怀念,依依难舍。因为演唱的是著名道公,他会用亲切、悲戚的音调来演唱,加上道场的布置和道公演奏的哀乐,使气氛更加充满悲伤之感,往往是使逝者的子女儿孙泣不成声,亲戚和乡亲也为之禁不住流下悲伤和同情的泪水。虽说对于老行家的道公来说,根据某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即兴创作,已经是轻车熟路,但用很难找韵律的毛南话来演唱,确实不容易。
总之,毛南族仪式歌谣是与音乐舞蹈、民俗活动、各种风俗礼节与仪式、民间宗教的各种法事活动与仪式相互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具有鲜明的、区别于诗人、作家书面文学的“立体性”特征的口语文学,有着自身的艺术特色、艺术光彩与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资助项目:广西环江毛南族仪式歌研究,项目编号:SK13YB083;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项目: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及传播研究,项目编号:ZD2014115;河池学院专项科研项目:毛南族音乐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ZX-H001。
参考文献:
[1]容本镇,银建军.广西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2]曾宏华,谭亚洲,谢姿媚.毛南族民歌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3]蒙国荣,谭亚洲.毛南族仪式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4]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5]蒙国荣,王弋丁,过伟.毛南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