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来更重桑梓情

2014-09-21魏伯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摘 要:许彬活跃于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曾一度为内阁首辅,诗文享誉海内,品格亦颇足称道。但因其属文学侍从之臣,不为历史学家所重视;而又因被归入馆阁体作家,亦被文学史家所忽略。本文撷取其晚年数首诗作略作分析,希望能借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许彬 馆阁体 诗歌赏析

许彬(1392-1467),字道中,号养浩,学者称东鲁先生,明代山东宁阳人,馆阁体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东鲁先生文集》十卷、《东鲁先生诗集》四卷,收录其早、中期主要作品,今不传,唯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有藏本[1]。本文介绍、赏析的,是他辞官乡居后所写的部分山水、田园诗,见于清康熙、乾隆、咸丰各版《宁阳县志·艺文》。

一、许彬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许彬祖籍安徽砀山,祖父许成避元末战乱,携家迁居宁阳。许彬少年时在宁阳“以文学与王贤[2]齐名”。[3]永乐九年(1411)中举人,永乐十三年(1415)成进士,次年任翰林院庶吉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翰林检讨,明宣宗宣德年间再升翰林修撰,参与编修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两朝《实录》。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钦派至福建主持乡试,号称“得人”。正统十四年(1449),许彬受命“提督四夷馆”[4]。他努力学习各国语言,很快胜任了这一特殊职务,受到朝论推重。不久晋升为大理寺少卿,再转太常寺少卿。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进犯。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和挟持下亲征。由于王振贻误军机,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刺军包围,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次年即位,改元景泰,是为代宗。景泰元年10月,也先再次进犯被兵部尚书于谦指挥击退,无奈遣使求和,表示愿奉还英宗,与明朝修好。朝议派遣大臣前往迎驾。百官面面相觑,顾虑重重,无人敢于应命。见此局面,时任太常寺少卿的许彬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主辱臣死,分也!”主动请缨前往。此时也先已派知院等送英宗到达宣化。许彬风餐露宿,到宣化拜谒英宗后,受命代书《罪己诏》敕谕朝中文武百官,又代表英宗去土木堡祭吊了阵亡将士,从此受知于英宗。英宗回到京师,被代宗奉为太上皇,随即被软禁于南宫。许彬因迎驾之功晋升为太常寺卿。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夜间,石亨、徐友贞及宦官曹吉祥等为求功邀赏,发动政变,扶持英宗复位。英宗复位后,改元天顺,大封有功之臣。许彬因迎驾之功被封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与徐有贞同掌国事。后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交恶,被贬去职,许彬一度为内阁首辅,主政一月有余。当时石亨恃功自傲,权倾中外,许彬认为这样下去不仅会乱了朝纲,石亨本人也难得善终,便向英宗进言:“当如宋太祖杯酒释藩镇之权,俾获老死牖下。今宠之太过,恐非保全之道。”石亨闻讯后对许彬恨之入骨,后勾结宦官曹吉祥等人共同排挤许彬。英宗受其影响,认为“许彬老矣,不足恃矣”。石亨见许彬失宠,开始了一系列报复行动。天顺元年(1457)七月,石享借机将许彬调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还未到任,中途又降职为陕西参政。许彬知仕途险恶,自己也已年逾七旬,遂借机告老还乡,与曾长期任顺天府尹的乡贤好友王贤等人吟诗步游,颐养天年。

天顺五年(1461),石亨罪行败露下狱,英宗下诏为许彬官复原职。同年,许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赠礼部尚书,谥襄敏,入祀宁阳乡贤祠。

许彬学养深厚,文笔华赡,在翰林院任职长达30余年,其间不仅起草了大量文诰,记载了许多史料,还创作了大量诗文,尤其“负诗之重名于当时,搢绅、士大夫求之者日众,虽武臣贵家,亦皆慕先生之名,求其篇什而讽咏之”[5]。

以文学流派论,许彬为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之一。台阁体为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诗歌流派。台阁又称为“馆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台阁体代表作家为当时任大学士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台阁体作品因过分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缺乏生气,体现的是洪武朝以后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虽当时曾风靡一时,但从文学史的角度评价,地位并不高。许彬作品长期被人忽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许彬作为台阁体重要作家之一,“三杨”之后又居于领袖地位,其诗文自然具有与“三杨”类似的共性。但他在台阁体创作中又是别具一格的。与“三杨”的务求中正平和不同,许彬诗文以气势擅胜。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薛瑄曾为许彬的《文集》和《诗集》分别作序,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壶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见端倪;若烟云出没万状莫测机缄……”[6];又赞其诗“和粹春容,冲淡高古,一时为诗者罕与俪焉”[7]。时任翰林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刘珝也为其文集作序,指出其文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如水之行地,汇而为湖海,流而为江河、涧溪,渚而为池沼。随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穷。”[8]许彬《文集》及《诗集》均编定于任太常寺卿期间,收录的是其早、中期作品,薛、刘均为台阁中人,其评价自然不无推举过度之嫌,但就所述许彬诗文艺术特点而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明后七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五中,赞赏许彬《送人陕西》中“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一联,“入弘正间不复可辨,参之贞元长庆,亦无愧色”。清初王士禛在《北征日记》中说:“乡先辈许襄敏公《赠岳蒙泉》诗有云:‘道上钩衣苍耳子,风前聒客白头翁。公诗世不多见,此殊可诵。”二王所赏虽各仅一联,亦可略见一斑。天顺改元之后,英宗仍对王振祸国木然无识,时王振已死,据明人黄瑜《双槐岁钞》记载,英宗竟“诏复其官,刻香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塑像于智化寺北,祠之,敕赐额曰‘精忠,僧然胜奉其香火,夤缘以孝行被旌。……许学士彬积不平,赋诗曰:‘忠臣偶尔陷车驾,孝子胡然伤发肤;智化寺中祠屋上,蓟门风峻夜啼乌。”[9]可见许彬的后期创作已经不再一味“和粹舂容冲淡高古”,简直“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了。endprint

罗宗强先生认为:“景泰之后,文学思想开始转变.也与政局有关。‘土木之变以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失去它的政治基础。台阁重臣的台阁文学观已经淡化,这一思潮的领导核心也已失去他们作为领袖的影响力。创作实践中出现了新的倾向,从鸣国家之盛转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写。更为重要的是白沙心学的出现,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灵的本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真性情,在审美情趣上由典则雅正转向纯任自然的明净的美。文学思想的这一转变,说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退出主流地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10]这一论述对了解台阁体和许彬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

二、许彬晚年诗歌例析

综观许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追随三杨,渐享盛誉;中期领袖文坛,个人风格凸显;后期风格转变,崇尚自然,抒写性灵。他的后期创作对前、后“七子”的文风有较大影响。

许彬晚年诗歌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歌咏家乡山水名胜,如《宝相禅寺》《灵山胜迹》《朝元仙观》《蛇眼清泉》等;有的怀念故乡先贤,如《义姑遗庙》《复圣古祠》等;有的描写田园生活,如《汶阳春耕》《洸滨垂钓》等。体裁均为七律。这些诗篇大多写于明英宗天顺初年作者辞官归隐之后。此时的许彬,经历了政坛上的大起大落,诗歌创作仍保留了以气势擅胜的特点,但已基本脱去台阁体的范式,转为崇尚自然、抒写性灵。下面举例加以探析。

先来看七律《灵山胜迹》:

巑岏形胜小昆仑,北斗天高手可扪。

一道金绳开汲路,千年石虎护山门。

漫空法雨昙花落,阖殿香风贝叶翻。

疑有真人曾挂锡,毗卢福地总堪论。

灵山为宁阳东部一座海拔仅170米的小山。山虽不高,但孤峰独峙,陡峭壮丽,奇峰秀出,为一方之胜。山下树木葱郁,四季交翠;山上松柏蔽空,云蒸霞蔚。站在灵山之巅,北瞰汶河,宛如玉带。山上有创建年代最迟为隋唐年间的千年古寺,寺中存有唐上元元年石塔两座,上刻菠萝蜜心经。该寺唐称妙峰寺,金改寿峰寺,明清时期改称灵山寺。

诗的首联即写灵山形胜“巑岏”,为山高锐貌;以昆仑与灵山作比,具体而微,精彩立现。立于山巅,似乎可触摸到北斗,极力夸张,要在传神。

颔联为传世名句,历来受人激赏。据史志记载,金代时灵山寺僧徒日众,因下山取水不易,乃造一铁索,设机提水以供日用,灵山因此又有“铁索灵山”之称。“一道金绳开汲路”,此之谓也。灵山寺山门前有一对石虎,栩栩如生。唐人李玄通《华严经合论》记载:《华严经》系由猛虎从西方驮来。故后来寺庙门前多有石虎。“千年石虎护山门”,即用此典,佛法之灵异威严顿时生动地表现出来。

颈联写佛事之盛。昙花一名韦陀花,传说为花神所化,此处代指经义;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片,可用来书写经书,长期保存,此处代指经书。“漫天法雨”“阖殿香风”形容整个寺庙为浓重的佛教氛围所弥漫。

尾联展开联想。真人,佛教指阿罗汉;挂锡,指禅僧至修行道场住宿,或任寺院住持。毗卢为佛名,指如来,亦作为法身佛通称,毗卢福地即如来住所。作者揣测这样美好的地方,堪比西天佛祖所居住的福地,过去一定有阿罗汉在此长期住持。

此诗表现了许彬诗以气势擅胜、喜大处着笔的特点。灵山形胜之美、佛事之盛被作者描绘得声情并茂,气象非凡,使人如临其境。看似不过对佛寺、佛事的赞颂,反映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山水文化之深情。

再来看七律《汶阳春耕》:

派出徂徕赴济西,东风两岸力田齐。

水边宿润云千顷,陇上新晴雨一犁。

嘉种播来禾满野,陂田菑处稻成畦。

劝农令尹侵晨出,喜见儿童傍雉鸡。

首联落笔先写汶水源流。汶水发源于莱芜原山,此云“徂徕”,有失准确,但汶水西流中,亦汇入了徂徕山各支流。自大汶口以下,滔滔汶水润泽两岸成膏腴之地。春秋时,“齐鲁必争汶阳田”,即这一地区。惊蛰以后,东风吹来,万物复苏,农人为不失农时,正忙于春耕。

颔联写天气变化为春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汶水滋润,汶阳田上昨天阴云密布,下起绵绵春雨;今朝放晴,田间墒情正宜春耕。农夫心情之喜悦不难想见。

颈联写农夫劳作的热闹场面。“陂田”,指河滩;“菑”,为初开垦的荒地。农夫们有的在肥沃的熟地里播种,有的在新开的河滩地里插秧。在辛勤的劳作中,似乎已经看到“禾满野”“稻成畦”的喜人景象。

尾联写地方官员到乡间视察农事。除了田间农夫劳作的盛况之外,他还看到农家孩子们正在与雏鸡嬉戏——在主要为远景、基本为静态的画面上,突然增加了一处生动的特写。好一幅春耕图、农家乐!

这首诗的基调是喜悦欢快的,画面清新,文笔清丽,反映出作者对家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洸河是宁阳西部一条主要河流。作者闲来无事,与老友漫步于洸河之滨,时常可见垂钓之人。看到钓者的闲适和惬意,不由忆及往事,当年情景与眼前风物交汇起来,虚实相生,融为一体,成为绚丽的画面,于是留下了下面这首《洸滨垂钓》:

坐钓洸滨记昔曾,斜阳古渡碧澄澄。

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

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

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

落笔进入回忆,写当年自己也曾坐钓洸滨,享受垂钓的乐趣。那是一个下午,在洸河古渡口旁,夕阳映射进澄碧的河水里,泛起粼粼波光。在柳树下安好方形的渔网,然后甩开钓竿,静待鱼儿上钩。时间过得真快,直到皓月东升,才收拾渔具回家。“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堪称妙句。钓到了多少鱼,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钓鱼过程的乐趣,体味人生的道理。“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是说鱼,更是说人。鱼儿和人一样,命运各异,有的侥幸躲过厄运,有的得志飞黄腾达。那跳过龙门的金翅鲤鱼,不是据说化身成龙了么?而自己中进士、点翰林、进内阁、成首辅,在世人眼中也算风光无限了。但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晓得,而难与人尽述。“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羊裘”典出东汉严光故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帝位,乃变名姓,隐身不现,……披羊裘钓泽中。”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脱却羊裘”,指进入仕途。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浮沉,老来回首险恶仕途,作者不由感慨万端:仕途通达与羊裘垂钓,似乎悬若天壤,而孰得孰失,竟是一言难尽!endprint

此诗感情复杂,有对隐逸生活的赞美,有对仕途生涯的回顾,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值得反复体味。

通过对上面三首诗的初步赏读,可以发现许彬晚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一是选材广泛,境界开阔,气象宏大,意境深远;二是善于对典型景物作精彩特写,情景交融,描写生动;三是用典纯熟,看似不经意间,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通过对许彬及其创作的初步探讨,让人不由想到,要全面地批判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在评判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时,往往以不同标准划线排队,贴上各种标签或符号,致使许多历史人物及作品被屏出人们视野。即以许彬而论,因为长期在翰林院供职,被视为文学侍从之臣,不被历史学家所重视;而又因为被列入馆阁体作家,又一直被文学史家所忽略。尽管在世时诗文名动海内,为一时所宗仰,但随后在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中即遭冷遇。其书传世甚少,家藏及亲友保存者亦在历次战乱和文化劫难中化为灰烬(仅存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文集应系当时传教士带至国外),因而长期被人遗忘。本文简单梳理其从政经历及创作轨迹,并对其晚年个别篇什略加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关注。

注释:

[1][日]高田时雄编订,郭可译:《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王贤(1385—1467),字惟善,山东宁阳人,历任河南鄢陵县儒学教谕、户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尹。

[3]本文引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据咸丰版《宁阳县志》。

[4]四夷馆为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5][6][7][明]薛瑄:《东鲁先生诗集序》,载咸丰版《宁阳县志·艺文》。

[8][明]刘珝:《东鲁先生文集序》,载咸丰版《宁阳县志·艺文》。

[9][明]黄瑜:《双槐岁钞》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8页。

[10]罗宗强:《论明代景泰之后文学思想的转变》,载于《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

(魏伯河 山东济南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25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