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刍议
2014-09-21唐智远
唐智远
摘 要: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已经逐步深入,财务管理业务也因此得到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但其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完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继续借助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并不断解决好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一些变化:管理目标已从获得价值最大化变为最新经济和知识信息获取、优秀人才引进;财务分析重点变为信息资本价值评估、信息资本报告定期编制、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信息披露;资本经营新任务变为传统金融资本与信息资本比例构成、信息资产证劵化处理、非证券化信息资产和债务处理、信息资本中人力资本构成;风险管理中现代化方法应用;财务分配的核心变为信息资产,利润分配必然考虑信息与知识。
二、信息技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中小企业内部仍然存在手工记账,或虽然管理信息化了,但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共享不够,支持高层决策的信息共享和集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管理基础较弱。目前,中小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较弱、白条较多、财务管理较乱、内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说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过于薄弱,即使信息技术推广下,财务管理的优化也难以推动企业发展。
(三)分析评价系统对无形资产处理不科学。信息技术的推广,未来现金流量的处理不确定很大,净现值法不能有效支持长期投资决策。而无形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信息所有权等分量加重,严重影响着企业效益,在财务管理分析评价系统中若不能准确反映这些将会影响管理人员利用无形资产做出决策。
(四)监控机制较差。中小企业大都缺乏有效的办法对企业运营进行全过程监控,虽然有制度、计划、预算、事中实时监控和事后审计,但都执行力度不够。企业在资金管理上不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单纯的资产监管模式或报表考核模式己经不行。况且,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容易受企业领导左右,企业社会审计又受利益驱动走过场。这些必然制约企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降低企业信誉,增加财务和资金风险。
(五)信息化标准不合理。由于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信息的利用和整合不充分,中小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在企业内部被分割,不能有效共享和传递。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也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搜集和传递障碍,不能满足企业决策管理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对策
(一)树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理念。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树立六种新理念:财务管理核心观;人本观;信息资本和无形资产观;风险理财观;国际观;信息观。
(二)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确保财务管理需求。中小企业要夯实财务管理的基础,应该做到:技术上,要将财务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逐步深入到向物流、生产、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逐步集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让业务和财务达统一。人才上,应广泛吸引急需人才,強化财务人员培训,实现人才的专用型和复合型结合;用人机制应与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相适应,量才录用;对财务管理的关键人才,要进行收入分配激励。
(三)构建能反映知识资本价值财务管理评价体制。信息化环境下,中下企业更注重无形资产的投资。立足于全局和长远,企业应对财务管理中忽视无形资产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调整,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增强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基准,建立科学反映无形资产运行的决策指标系统。
(四)基于企业信息上的建立财务管理的协同与集成。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规范。在这种协同集中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信息可以共享和交流。在企业外部,通过网络技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并快速反映。
(五)信息化条件下降低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中小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树立风险观,善于发现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防患于未然:资金的风险意识,有效资金管理并强化资金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控制。
(六)强化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应多方收集各类企业内外情报,市场发展动态要及时把握,对企业运作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对异常情况进行反映和修正,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企业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种人员应能根据信息化要求,敏捷判断财务风险,及时、准确发现和预测潜在风险,科学分析财务风险,提供企业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潘新元,信息化环境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审计月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