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宁古塔将军的设立及其职能
2014-09-21周喜峰
周喜峰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论清代宁古塔将军的设立及其职能
周喜峰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
清代;黑龙江流域;宁古塔将军;军政管理
清朝入主中原后,黑龙江流域最初由盛京总管管辖。顺治元年八月(1644),清朝政府设盛京总管(梅勒章京,二品官)统辖包括黑龙江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命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等统率八旗军驻防宁古塔。次年五月,沙尔虎达晋升为昂邦章京(一品官),“镇守宁古塔地方”[1]卷75,顺治十年五月申戊。宁古塔总管成为与盛京总管平行的机构,管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包括尼布楚、库页岛在内的东北东部及北部广大地区。宁古塔总管于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从此,黑龙江流域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宁古塔将军成为这一时期黑龙江流域的最高军政长官。黑龙江将军设立后,宁古塔将军主要管辖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地区。
一、宁古塔将军设立的原因及目的
在宁古塔将军设立之前,黑龙江流域虽然已经有清政府的八旗军驻扎,但还没有正规的地方政权机构。随着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日益稳定,对龙兴之地的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加强统治和管理,成为清朝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与此同时,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活动日渐嚣张,这也促使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建立高级别的军政合一的政权,领导和组织当地军民反击沙俄侵略者。因此,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既有其大的社会形势和历史背景,也有当时的具体历史原因和清朝政府的真实目的。
1.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
作为以渔猎游牧为主业的黑龙江各民族,一般都能骑善射,具有较强军事实力。无论是嫩江流域的科尔沁蒙古、锡伯等族,还是黑龙江流域的索伦部和东海女真各部,在反击外来入侵、保护本族本部落的斗争中都曾英勇作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清兵入关后,不仅满洲贵族官僚、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迁入关内,而且将黑龙江流域的索伦部及东海女真各部的大批丁壮编入八旗,迁往关内,大大增强了八旗军的实力和战斗力。由于黑龙江流域的索伦、东海女真各部的丁壮人口大批减少,加之嫩江流域科尔沁蒙古也于崇德元年开始查户编旗并向南迁移,使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尽管如此,在黑龙江流域依然生活着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页等少数民族。如何加强对这些民族的统治与管理,让能征善战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为清朝政府服务,也成为清朝政府设立宁古塔将军的重要原因。
2.加强军事力量抵御沙俄的侵略
宁古塔因“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2]23,处于战略要冲,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努尔哈赤就把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天命十一年镶蓝旗人拉佳以佐领驻防宁古塔”[3]卷20,职官,即努尔哈赤便开始在宁古塔设立驻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派吴巴海以梅勒章京(副都统)衔率兵长驻宁古塔地区。同年十二月壬申,当多博库地方喀木尼堪部落头目叶雷等携牲畜叛逃时,皇太极“遂命席特库执信牌;偕驻防宁古塔巴图鲁吴巴海,率宁古塔兵蹑追之”[4]卷31,崇德元年十二月壬申。清入关前已经注重对黑龙江流域驻防军的建设,并开始初见成效。清兵入关又使这一切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八旗精锐大部到中原地区作战、驻防,为补充兵力的不足,清朝政府仍不断从黑龙江各族中征调丁壮,编旗入关作战。这就使得已经遭到严重削弱的黑龙江各族的军事防卫能力更为薄弱,很难抵御外族的入侵。其次,清兵入关也使皇太极在黑龙江流域建立驻防军的计划停滞不前,宁古塔驻军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和扩大,有时竟被削弱,因此也很难起到保护和支援黑龙江流域各族尤其是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索伦部的作用。
顺治元年(1644),清朝的政治中心由盛京转至北京,由关外转至关内。“在东北境内除了盛京外,只在下列十五个战略要地留有满洲驻防军:熊岳、锦州、宁远、凤凰、兴京、义州、新城、牛庄、岫岩、东京、盖州、海州、鞍山、广城和耀州。……此外还有宁古塔。”[5]97其中,以盛京作为留都,又称陪都,任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管辖整个东北地区。由于此时的清军将主要兵力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征服南明残余的征战中,在如此广袤的疆域里仅留驻防八旗不足1600人,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驻军还不到10个人,而其中千人以上又驻于盛京及其周边地区。在辽阔的黑龙江流域,仅有宁古塔一城有430名驻军,顺治四年(1647),海色以佐领衔驻防于此,隶属盛京总管,形成了“北京留军十余万,以此无敌于天下。而山海关外,则有同无人之境”[6]3967的形势。借此时机,沙俄侵略军则以叶尼塞斯克城和雅库次克城为主要基地,开始了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活动。
顺治七年(1650),以哈巴罗夫为首的俄国侵略者,在雅库次克督军的全力支持下,对黑龙江流域展开了更为惨绝人寰的侵略行径。顺治九年(1652)春天,海色按照清政府的命令率领八旗兵来到乌扎拉村与哈巴罗夫一伙展开激战。然而“中华帝国在该地区所遭遇者并非往昔仅有游牧文化之民族。中国政府于切实理解此种局势之前,势必低估俄人之野心与力量,并造成某些错误。”[7]185海色当时愚蠢的下令对于哥萨克不要砍杀和火烧,而是要活捉。正是由于清军对俄国侵略者的不了解和漠视,导致原本占有优势的清军部队最后损失惨重,海色被迫率领军民撤出战斗。此次战役的失利,引起了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形式的密切关注,意识到在如此广袤的领域内,只设盛京昂邦章京驻守难以顾及,宁古塔是关外军政重镇,应设重臣驻守,以使军情直达兵部,由此展开了宁古塔将军设立的进程。
二、宁古塔将军的设立与将军府的迁徙
宁古塔将军是清朝政府实行驻防八旗制度之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同盛京将军相似,宁古塔将军是宁古塔昂邦章京(总管)转化而来的。它是在宁古塔驻军的基础上,随着沙俄入侵黑龙江的加剧和宁古塔军事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而设立的。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宁古塔将军府的迁徙,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政治和军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宁古塔将军的设立
顺治九年(1652)七月,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等人,统率八旗官兵奉令驻防宁古塔(旧城)。顺治十年(1653)五月,沙尔虎达晋升为宁古塔昂邦章京(总管),原属盛京辖区内的南起开源、北抵外兴安岭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尼布楚和库页岛等地,划为其管辖范围,宁古塔昂邦章京成为与盛京昂邦章京相平行的镇守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康熙元年(1662),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首任将军巴海,为沙尔虎达之子。设将军衙门于宁古塔旧城,康熙五年(1666)迁驻宁古塔新城,康熙十五年(1676)移驻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
将军衙门是清代东北地区的最高地方政权机构,其职权级别与中央各部并立,直接归皇帝管理,统帅本地区的副都统、总管、协领及以下八旗官兵,总理本地区的一切事宜。将军为正一品(1767年改从一品),下设副都统(正二品)、协领(正三品)、佐领(正四品)、防御(正五品)、骁骑校(正六品),水师营总管(正三品)和火器营参领(从三品)等[8]。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于内地的省、府、州、县制,而是以八旗制度进行管理,实行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将军及其辖下各级军官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军政合一的管理特点。
宁古塔将军于此期间乃是东北北部的边疆大吏,直接受清朝政府领导。其所辖地区广袤千里,“东至东海三千五百余里;南至长白山一千三百余里,其南朝鲜界;北至哈福阿色库地方六百余里蒙古界;西至威远堡边五百九十五里,接奉天开原界”[9]卷1,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均在其辖区之内。为了反击沙俄对黑龙江的入侵,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管理,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设置黑龙江将军,将原属宁古塔将军辖属的亨滚河上源支流哈达乌喇河、黑龙江北岸的毕占河以及东流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划为黑龙江将军辖区。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仍归宁古塔将军管辖。
2.历任宁古塔将军
康熙元年(1662),清朝政府正式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改宁古塔将军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从康熙元年(1662)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共有26任宁古塔将军,他们曾是黑龙流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同时也管辖着黑龙江东部地区。清代宁古塔将军任职情况见表1。
3.宁古塔将军府的迁徙
自顺治十年(1653)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起,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止,宁古塔将军存在了104年之久,曾两次迁址,有三处驻地,依次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和吉林乌喇。
宁古塔“地属肃慎故土”[9]卷1,唐开元以后属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城南之东京城镇)所在地。金属恤品路,元属开元府水达达路,明属奴尔干都司窝集后卫建州女真人居地。清代之宁古塔城有旧城、新城之分。旧城位于牡丹江中游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新城位于牡丹江中游左岸,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宁古塔旧城为天聪五年(1631)吴巴海奉皇太极之命驻防于此时,亲率兵丁修筑而成,“在新城(今宁安县城)西北五十余里海浪河南,方圆一里许,东、西两门(内城),外城为四门,周围五里许”[10]126-127。从顺治十年(1653年)到康熙五年(1666)这13年的时间,宁古塔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衙门驻于此,康熙五年(1666)迁驻宁古塔新城。
宁古塔将军第一次迁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宁古塔旧城北面临海浪河,每当秋季河水泛滥,居民房屋被水淹没,只能乘船出入,因此饱受水灾之苦。二是旧城原为佐领驻地,十分简陋,如今作为将军驻地,驻守八旗兵不断增加,其规模显得过于狭小。因此,时任将军巴海继其父沙尔虎达之志,率领八旗兵将松花江流域的俄军驱逐出境,边防形式相对稳定,乃有修建宁古塔新城之举。
宁古塔新城地处牡丹江北岸台地,四面皆山,地势高亢,从而彻底告别了水患。从康熙五年(1666)至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驻于此城11年,康熙十五年(1676)移驻吉林乌喇(今吉林市)。
表1 清代宁古塔将军任职情况表
宁古塔将军驻地移驻吉林乌喇,有便于对俄水上作战的原因。“吉林乌喇”为满语音译,因位于松花江中游而得名,意为“临江”之城。该地原名船厂,因早在顺治十五年(1658)宁古塔昂邦章京尚驻于宁古塔旧城之时,就在此地建立了船厂而得名,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组建了吉林水师营。将军驻地移驻此后改称吉林乌喇,又名小乌喇(与明末的乌拉部所在地大乌拉相区别)。宁古塔新城所在的牡丹江不如松花江深广,到黑龙江流域去抗击俄罗斯的入侵,主要是靠水路。吉林乌喇既有船厂,又有水师营,故于此指挥水师前往黑龙江流域抗击俄罗斯比较方便。
清代吉林乌喇城于康熙十二年(1673)开始修建。至康熙中期,城内仅汉族居民就增至一千余家,“西门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亦边外一都会也。”[11]242吉林乌喇代替宁古塔新城,成为盛京以北的最大城市。
宁古塔将军从宁古塔新城迁到吉林乌喇之后,仍然称为宁古塔将军。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共经历了26任将军。
三、宁古塔将军的主要职能
宁古塔将军衙署设有印务处及户、兵、刑、工四司。“印务处设管档主事一员为将军监印,并领四司。户司掌财政出纳、官兵俸饷、协税及税务诸事。兵司掌官兵训练、官员升补以及防务、边务等事。刑司掌旗民诉讼案件。工司掌管各项土木工程事宜。每司均设有掌管防官一员,以协领兼衔,掌案笔帖式二人,额委笔帖式无定额。刑司另增设理刑笔帖式二名。”[12]《宁古塔山水记》载:“凡钱粮听断,皆出于其中,朝廷有诏旨及军令,皆于是宣读,府部公移调发工匠及遣发迁谪者,皆于是稽察,解进参貂,或远夷朝贡,并于是奏报。官自梅勒以下皆治兵,并理民事,不设令丞” 。[11]217
清代前期,宁古塔将军的职能主要包含以下诸项:
1.统帅辖区驻防官员
宁古塔将军辖区地域广袤,将军驻守一城难以兼顾,因此在各个军事要地先后设立了宁古塔、吉林、白都纳、三姓、拉林、阿勒楚喀、珲春七位副都统领兵驻守,统辖于将军之下,“以赞将军之治”。在副都统以下置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以掌巡防稽察之事。”[13]职官十四
将军作为地方最高驻防将领,要承担其属下官员的引见及考核职责。《柳边纪略》中记载:“盛京、宁古塔、黑龙江驻防官员缺出,该将军、副都统将本处、本旗应升官内拣选一员,咨送兵部及在京本旗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又将在京应升应补官内派出数员,一同引见”[11]252。
同时,按照清朝的制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军政,将军对属下官员进行考核,出具考语,“考察中外武职以定黜陟,注上考者荐举卓异,注下考者纠劾该管官,具疏以宜。不入举劾者异中平考,汇送兵部、都察院、兵科、京畿道察覈题复奏。”[13]兵三此外,属下官员若有违法、渎职、办事不力等情况,将军也要及时核查。
2.调兵出征
宁古塔将军设立的原因与沙俄对清朝北部边陲的侵扰直接相关,因此调兵出征与俄作战必然是宁古塔将军的一项重要职责。宁古塔将军设立之初,从顺治十一年(1654)至顺治十七年(1660)这短短七年间,分别由将军沙尔虎达和巴海率领八旗官兵四次征战沙俄,并且均取得了胜利(详见后文)。在雅克萨战争中,宁古塔将军也奉命出征,协助黑龙江将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外,清政权入关之初连年征战,以期统一全国。宁古塔将军之处作为八旗部队重要的兵源基地,在中原各大小战役中,以及平定三藩、征讨噶尔丹的重大战事中均出调大量八旗官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古塔将军统帅属下官兵,战时出征,平时则要组织及检验八旗士兵的军事训练,核查仓库军械等情况,以此来保持八旗部队的战斗力,以备随时征战之需。
3.开垦旗地和官庄
东北传统的农业区在南部辽河流域,而宁古塔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农业生产相对落后,被人称“为满洲虞猎之地”[2]4。然而,此地又处于国防前线,保证粮食供应与反击沙俄的胜利密切相关。顺治年间,清军将领明安达礼率部与沙俄侵略军交战,曾因粮饷不至导致由胜转败。因此,康熙帝高度重视宁古塔地区八旗驻防的粮食生产,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东巡至吉林乌喇返京后,专城派人谕令将军巴海“吉林乌喇,田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朕轸念满洲人民生理,欲遣人专往,以驿递疲弊,故因笔帖式来奏,特谕。”[14]卷102,32于是,带领八旗官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开垦荒地以供军粮,成为了宁古塔将军的重要职责。清前期宁古塔地区的土地开垦主要有旗地和官庄两种形式。随着驻防官兵和满族人口的增长,以及八旗官员奴役壮丁奴仆额外垦荒的数量不断增加,旗地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取代官庄,在宁古塔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4.修建驿站、城池和交通
清军入关后,为保证奏报军机大事顺畅无阻,以将军驻地为中心,按照八旗驻防先后,陆续设立诸多驿站、城池,修建驿路,将八旗各驻防城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对开发交通,巩固国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修建驿站、城池和交通也成为各驻防将军的重要职责。
清朝初年,驿站的设立以从盛京至朝鲜及北京为主,宁古塔作为开原站以北唯一的八旗驻防之地,设有驿站,通往盛京。顺治末年,清军在松花江中造战船,练水兵,并于康熙初年在江边修筑吉林乌喇城,修建从宁古塔通往吉林乌喇的驿路,直至盛京。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喇后,即以该城小东门外尼什哈站为起点,修建三路38站:吉林乌喇城向东途经10站635里至宁古塔;吉林乌喇城向西途经8站 555里至蒙古霍洛站通向盛京;吉林乌喇城向北至蒙古卡伦后分成两道,西北经10站525里至齐齐哈尔茂兴站,东北经10站722里至三姓城[2]43。宁古塔将军辖区内的所有驿站均属于八旗驻防的一部分,隶属于将军管辖,“设笔帖式,统于将军”[15]卷57,909。各站站丁最初来自八旗各佐领,全部由满族人充当。康熙二十年后,清政府将吴三桂叛乱的三藩官兵发遣东北,由此,三藩旧户在站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修建新城也是宁古塔将军需要承担的的重要土木工程。在原有将军及副都统的驻防城基础上,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以及军事战略的需要,三姓城、伯都纳城、拉林城、阿勒楚喀城等等新的城池在宁古塔将军的统辖之下相继建成,其中有一些是在原有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一些则是因军事、经济发展等原因应运而生。
5.兼理朝贡
宁古塔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清朝皇室所需要的东北特产,各种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基本上都来自宁古塔将军辖区。因而,每年定期组织收缴朝廷贡赋也是宁古塔将军的重要职能之一。
宁古塔将军每年向清廷进贡的各种土特产品,可以说无所不有,不仅在品种上达百种之多,而且每一种都数量巨大。仅清朝皇帝过生日这一项,进贡的礼品就有92种之多[2]232-234。而其中又以貂皮和人参最为珍贵和重要。
宁古塔地区多处产貂,而生活于此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又多能骑善射,是清朝贡貂的主要来源。清代初期,各族人要在其头目的带领下定期到宁古塔将军处缴纳贡貂,回赏乌林。随着三姓副都统的建立,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地区的贡貂边民则不用再长途劳顿,而直接到三姓副都统衙门处贡貂领赏,再由宁古塔将军组织将各地贡赋进京。
清初宁古塔地区设有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司采供事务,直属于内务府的采贡机构,与宁古塔将军并没有隶属关系。然而由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打牲活动均处于宁古塔将军辖区,公务处理上多有不便,因此乾隆时期,打牲乌拉总管的事务划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原属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的发放参票、采供官参、查禁私参等一系列的参务问题均属于宁古塔将军的管辖范围。
除以上五项主要职能外,宁古塔将军还要兼理民事,处理旗民诉讼,掌管土木工程,商贾杂税,兵丁粮饷,刑狱缉拿等诸多事务。
总之,在改称吉林将军之前,宁古塔将军与黑龙江将军共同管理黑龙江流域,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流域军政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北边疆的管理开发和防御沙俄入侵具有重大作用。
[1] 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李澍田.吉林外纪 吉林志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 阿桂等.盛京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苏)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6]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陈芳芝.东北史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 李海军.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建立与迁移[J].黑龙江史志,2001(3).
[9] 王世选.宁安县志[M].1924.
[10] 恩林.黑龙江政区沿革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1] 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2] 赵云田.清代东北的军府建置[J].清史研究,1992(2).
[13] 清朝通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 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 长顺.吉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熊伟]
EstablishmentandFunctionofNinggutaGovernmentalSysteminQingDynasty
ZHOU Xi-feng
(Center of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civilization Studi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erbin 150080,China)
In the first few years of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ule of all the areas near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and resist the aggression of the czar of Russia,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new military system in Ningguta, we called it Ningguta General, who was not only a military general, but also the highest officer who managed local political matters. Until the year of Kangxi,the officer was renamed as “Governing Ningguta General”. Ningguta General was the first military governor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matters and border defense issues around the distri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ingguta governmental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beginning of Heilongjiang local regime construction.
Qing Dynasty;Heilongjiang river basin;Ningguta General;government of politics and military
2014-09-18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6B026);黑龙江省博士后启动金资助项目(LBH-Q08023);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C2006WE)
周喜峰,男,黑龙江龙江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东北边疆民族史。
K249.2
:A
:2095-770X(2014)06-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