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看杨译本《红楼梦》中的动物习语
2014-09-21王淑雯
王淑雯,刘 洪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从隐喻角度看杨译本《红楼梦》中的动物习语
王淑雯,刘 洪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对英汉两民族动物习语进行了比较,认为《红楼梦》中动物隐喻习语分为四类,即重合隐喻习语、平行隐喻习语、全空缺隐喻习语与冲突隐喻习语。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动物习语进行隐喻分析与评价,对杨宪益夫妇所采用的隐喻翻译方法以及他们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红楼梦;动物习语;隐喻翻译;文化差异
20世纪8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出版了《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对隐喻的理解上升到了“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个高度[1]。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时,常会依赖已知的概念和表达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正是隐喻的核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层次起作用的隐喻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却可以通过语言反映出来[2]。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1]。认知隐喻学认为: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以一个认知域即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始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折射到目标域上,后者通过前者得到理解[3]。
动物习语是《红楼梦》中的语言精华,要将这些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动物习语成功地译成英语,使英语读者从书中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并非易事。Newmark曾指出:翻译中最特殊的问题就是隐喻的翻译[4]。为此,Newmark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依据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为:(l)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来代替隐喻;(4)用明喻和喻底相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化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相结合[5]。杨氏夫妇翻译《红楼梦》中的动物习语时运用了多种Newmark所提出隐喻翻译方法,将《红楼梦》精彩的动物世界以及动物所承载的丰富中国文化呈现给了西方读者。
本文把两种文化中动物习语的动物名称与所引申的隐喻意义之间的同一性与相异性分为下述四种习语:重合隐喻习语、平行隐喻习语、全空缺隐喻习语、冲突隐喻习语。笔者将根据这种分类,从隐喻的角度,基于英汉文化的异同,以Newmark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为参考,探讨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动物习语的翻译。
一、重合隐喻习语
重合隐喻习语是指某一文化中动物习语的动物名称与所隐射的隐喻意义与另一文化完全相同,即始源域、目标域、隐射出的隐喻意义都一致。下面看看《红楼梦》中杨宪益夫妇的译例。
译例1:This isn’t Taoist magic.It is the first-rate military tactic called“guarded as a virgin, swift as a hare”to catch your opponent off guard.
“守如处女,脱如狡兔”指作战采取守势时,要像处女那样稳重,使敌人放松戒备,出击时像逃跑的兔子那样灵活迅捷,使敌人来不及抗拒。“兔子”在汉英两种文化都象征着迅捷。英语中就有as rapid as a hare。由于hare在两文化中的引申意义一致,杨译的swift as a hare就能把人的快速敏捷这个隐喻意义完全表达出来并能正确被译文读者理解,达到等效翻译目的。
译例2:“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scoffed Ping’er.“The beast hasn’t a shred of common decency. He deserves a bad end for dreaming of such thing.”
“癞蛤蟆”一般使人想到丑陋、肮脏,而“天鹅”则让人联想到美丽、高贵。“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习语表示低贱卑微的人想得到高贵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该习语的隐喻隐射过程为:始源域“癞蛤蟆”与“天鹅”分别隐射到目标域低贱的人与高贵的事物上,其隐喻意义为有些人想拥有某种东西是不能实现的,因为“癞蛤蟆”与“天鹅”在中西方文化都能激活人们相似的认知,引起相似的联想,杨宪益的翻译即能保留原语言的语言形式与风格,又能完美传递语言意义与文化信息。
对于同一动物在两种文化中都具有相同隐喻意义的重合隐喻习语,杨氏夫妇采用了Newmark所说的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的翻译方法,即把动物习语中的动物名称直接译出,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动物。这样既能保留其语言风格又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二、平行隐喻习语
平行隐喻习语是指两种文化中的动物习语所选用的动物虽然不同,但不同的动物名称所传递的隐喻意义却相同。即始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如汉语文化的“落汤鸡”与英语文化中的wet as a drowned rat(落汤鼠).“鸡”与“鼠”虽为不同的始源域,但它们隐射出的目标域相同。《红楼梦》中这类动物习语也很多。
译例3:Xifeng, though hating Qiutong,was eager to use her first to rid herself of Second Sister by“killing with a borrowed sword”and “watching from a hilltop while two tigers fought”
“坐山观虎斗”的隐喻在旁边看别人争斗,自己从中获利。而杨氏夫妇译为“watching from a hilltop while two tigers fought”只简单把字面意思译出来了,深层次的意义没有表达出来。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没有“坐山观虎斗”这种体验,他们也不会联想到这个习语所折射的隐喻意义。直译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觉得迷惑,因为他们找不到相同的切身体验与认知联想。watching from a hilltop while two tigers fought给他们的感觉只是静静观看“老虎”的争斗,引不起渔翁得利的联想。西方畜牧业发达,如果借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习语when shepherds quarreled,the wolf has winning game,能更好的传达原文习语所想传达的那种渔翁得利的隐喻意义。
译例4:Baoyu called laughingly,“Think I’m crazy?Why should I put my head in a tiger’s mouth?”
在中国的文化中,“老虎”是百兽之王,隐喻威武力量,而在西方,“狮子”才是百兽之王,隐喻权利和崇高的威望。在英汉互译时,英语中的lion与汉语中的“虎”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如a lion in the way 译为“拦路虎”。上文中的“往虎口里探头儿”译为put one’s head in a lion’s mouth也许更能使译文读者有相似的联想,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lion的联想意义与中国人认知中的“虎”一致。只把原习语中的始源域(虎)替换为更符合译语文化的动物(狮),但整个习语的隐喻意义保持不变。这样不仅保留原习语的语言风格,习语所传递的隐喻意义也更能让读者接受。
对于这类平行隐喻习语,杨氏夫妇基本都采取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喻体的方法,这虽能很好保留原习语的语言形式,但有时候可能会造成内涵意义不能有效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是指在翻译时,不用源习语中的始源域,而是在译入语中找相类似的始源域进行代替翻译,译文中对应的始源域(动物名称)与原文中的始源域(动物名称)不一致,进行了替换,但隐喻最终达到的隐喻意义与语言效果是一样的。笔者认为对于这类习语采用Newmark所提出的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的翻译方法更佳,如上文中用lion代替“虎”,用cat或hen代替蚂蚁。
三、全空缺隐喻习语
全空缺隐喻习语是指在一个文化有一种动物既有字面意义又有引申意义,而在另一文化中连这种动物都不存在。如“鸾”,“夔”,“螭”等。下面来看看杨氏夫妇如何翻译《红楼梦》中这类全空缺隐喻习语。
译例5:Third Sister looked at the dragon and serpent designs on the sheath which was studded with bright pearls and jewels,then drew out the two swords.
“夔”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只有一只脚。形为一角、一足、张口卷尾的龙形动物。“龙吞夔护”指“夔龙”环抱的花纹。常用来做器物上古雅的装饰图案。“夔”是中国古老传说中像“龙”但只有一只足的异兽,在西方文化中无此动物,属于文化上空缺的动物。在这个习语中有两个始源域即“龙”与“夔”,共同隐射出图案的古雅庄重。 serpent在西方具有色情、性欲、凶残等隐喻意义。在基督教社会的创世社会里, serpent是引诱女人犯罪,导致人类先祖被驱逐伊甸园的元凶—蛇。杨宪益先生把“夔”用serpent来代替,可能会让西方读者觉得花纹图案很色情、凶残,而不是古雅庄重。不如直接把“夔”这个始源域省略不译,也不用serpent来取代,只保留“龙”这个始源域,直接译为dragon designs更能使读者理解,因为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龙”所蕴含的隐喻实质逐渐被西方文化理解,dragon designs能为目的语读者传达图案的那种高雅与庄重。“夔”这种动物在西方社会不存在,且它所传达的隐喻意义与“龙”又一致,所以此处省略不译不会影响信息的正确的传达。
译例6:They were now at the foot of a marble arch finely carved with rampant dragons and coiling serpents.
“螭”是古老传说中没有角的龙。“龙蟠螭护”是一种“龙”“螭”盘绕的图案。西方文化中无“螭”这种动物。杨宪益夫妇还是如例7一样把这种像“龙”的动物用serpent代替。西方读者读后对该幅图案的联想可能会与中国人完全不一样。
杨氏夫妇在译这种全空缺动物隐喻主要采取省略法,即把在西方文化空缺的中国独有的动物意象省去不译,用另一种中西文化都熟悉的动物代替。由于该类动物习语中的个别动物在另一方文化中空缺,翻译时应最大限度让其读者理解原意,而非导致相反的联想。如在不影响译文总体效果的情况下,采取省略后再代替的方法是可取的,但要尽量保证用来代替的动物不会在另一文化引起相矛盾的联想,如杨氏夫妇用serpent来替代中国文化中的“夔”与“螭”所产生的译文效果就不理想。
四、冲突隐喻习语
冲突隐喻习语是指在两种文化中都有某一动物,但就其在各自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却极为不同,甚至出现冲突。如“龙”、“狗”、“凤”等动物在中西方引起的认知语义联想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红楼梦》中,有关“龙”、“凤”、“狗”的习语非常多,这对这类习语,杨氏夫妇都采用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的方法,保留习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信息。
译例7: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May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come this young phoenix may even surpass the old one?
“龙”为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凤”为传说中的鸟王。“龙驹”指“幼小的龙”,“凤雏”指“幼小的凤”,两个始源域都喻指“青年才俊”这个目标域。“龙”是中国的图腾动物,享有至高的荣誉,是富贵,幸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就是《圣经》中的魔鬼撒旦,是邪恶的象征。“凤”在中国文化中,是白鸟之王,是吉祥,高贵,如意的代表,而在西方使人联想到的是复活,死里逃生。“龙驹凤雏”的隐喻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言而喻的,但西方读者则会联想到魔鬼的后代。虽然中国的“龙”和“凤”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phoenix隐喻意义不一样。但“龙”和“凤”负载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如这里不把“龙”与“凤”这两个动物意象直接译出,会阻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不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因为“龙”和“凤”负载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红楼梦》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向异文化读者传递其中文化内涵是译者一重要任务。并且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龙”文化也渐渐被外国读者所知与接受,直译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并且通过上下文与语境也可知这里的“龙驹凤雏”是在赞扬宝玉的前途无量。杨氏夫妇这里直接把“龙”与“凤”两个源域译出来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产生一种对异国文化的新鲜感与好奇心,而且译文还与原文习语神貌俱合,风格一致。
对于这类冲突英语习语,选择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喻体的方法译出能很好传递异国文化,能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冲突中慢慢彼此接受与理解,最终实现文化交流。
动物习语是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体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隐喻又受文化环境的环境影响,不同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本文在分析《红楼梦》中动物习语隐喻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探讨杨宪益夫妇对不同种类动物隐喻习语的翻译,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的重合隐喻习语、平行隐喻习语以及冲突隐喻习语主要采用了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喻体的翻译方法,对其中的半空缺隐喻采用将隐喻转化为喻底的翻译方法,对全空缺隐喻采用省略法。从中可以看出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重在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文化。总的说来,杨译《红楼梦》中的动物习语做到了貌合神似,传情达意,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文化的差异性使动物隐喻习语翻译十分困难,所以个别习语的翻译可能会让异文化读者难以理解。总之,瑕不掩瑜,杨氏夫妇的翻译为动物隐喻习语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笔者从隐喻的角度来探讨动物习语的翻译,希望能为动物习语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隐喻的角度最大限度传递动物习语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注:文中动物习语解释参照桂廷芳所编著的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
[1] 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李艳.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J].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 孙毅,高亚莉.认知隐喻学视野中的汉英十二生肖语簇对比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2).
[4] 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4).
[5] 桂廷芳.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S].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兆平]
StudyonYangs’EnglishTranslationofAnimalIdiomsfromtheMetaphorPerspective
WANG Shu-wen; LI Ho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China)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vehicle but a way of thinking. Human behaviors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animal behaviors by means of metaphor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the animal metaphorical idioms inADreamofRedMansions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are corresponding metaphorical idioms, similar metaphorical idioms, vacant metaphorical idioms and conflict metaphorical idioms. To translate these animal idioms we should firstly know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within those metaphors. By taking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theoretical basi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s of animal idioms inADreamofRedMansionsand summarizes Yang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gain and lo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reamofRedMansions; animal idioms; metaphor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2014-03-06;
:2014-04-08
王淑雯,女,安徽固镇人,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H059
:A
:2095-770X(2014)06-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