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
2014-09-2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 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偃师方言;儿化音变;增音现象;韵母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偃师方言音系中声母有26个,即:p pʰ m f v t tʰ n ? l tsʰ s tʂtʂʰ ʂʐɭʨʨʰ ɕk kʰ x ɣ ø;韵母有40个,即:ɿ ʅ ɯi u y ʯ a ia ua o uo yo ə iɛyɛ ai iai uai ei uei au iau əu iəu an ian uan yan ən iən uən yən aŋ iɑŋ uaŋ əŋ iəŋ uəŋ yəŋ。本文以偃师城关地区的语音为考察对象,对其儿化音变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一、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类型
根据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实际,按照董绍克先生归纳阳谷方言儿化音变的方式[1],可以将之归纳为三大类型。
(一)复辅音型儿化[2]
1) 唇音声母 p、pʰ、m、f、v和零声母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构成音节的儿化为原韵母前增加了与ɭ同发音部位的闪音ɽ的复辅音型儿化,形式为:辅音声母+闪音ɽ+原韵母卷舌化的儿化韵。如表1所示:
表1 增ɽ类复辅音型儿化韵释例表
2) 声母t、tʰ、l、ʦ、tsʰ、s与齐齿呼韵母构成音节的儿化为韵头i脱落的复辅音型儿化,形式也是辅音声母+闪音ɽ+原韵母卷舌化的儿化韵。其中“蝴蝶”这个词的儿化比较特殊,儿化后引起了“蝶”字声母由不送气的清塞音变为送气的清塞音。如表2所示:
表2 韵头i脱落的复辅音型儿化释例
3) 声母 t、tʰ、ʦ、ʦʰ、s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构成音节的儿化为原韵母前增加了滚音 r的复辅音型儿化,形式为:辅音声母+滚音r+原韵母卷舌化的儿化韵。如表3所示:
表3 增r类复辅音型儿化释例表
4) 声母 k、kʰ、x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构成音节的儿化为原韵母前增加小擦音 ʁ的复辅音型儿化[3],形式为:辅音声母+小擦音ʁ+原韵母卷舌化的儿化韵。如表4所示:
表4 增ʁ类复辅音型儿化释例表
(二)类双音节型儿化
声母 ʨ、ʨʰ、ɕ、ȵ、l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构成的音节,齐齿呼、撮口呼的零声母音节的儿化均为双音节儿化型。形式为:元音+闪音ɽ+原韵母卷舌化的儿化韵。在这种类型的儿化中,闪音ɽ落在介音后面,就构成“辅音+元音+辅音+元音”的结构,从形式上看是两个音节,但因为这是在音变中产生的特殊情况,而非基本音系中所固有,所以我们称之为“类双音节”。如表5所示:
表5 增ɽ的类双音节型儿化释例表
(三)普通型儿化
普通型儿化与普通话儿化音变相同或相似。如下表所示:
表6 普通型儿化释例表
二、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规律
通过以上概括性总结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偃师方言的儿化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即和普通话儿化基本相同的没有增音现象的儿化,与比较复杂的有增音现象的儿化。现将其儿化规律分别总结如下:
(一)没有增音现象的儿化
偃师方言中“儿”字的读音为ɭ,它前面音节的韵母在儿化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卷舌,变成带有卷舌动作 r的儿化韵,这与普通话中卷舌元音ər影响前面音节的韵母发生音变的规律基本一致。
1) 凡带前鼻音韵尾n的韵母和带面前、高元音i的韵母,儿化时去掉韵尾-n、-i而后主要元音卷舌。主要元音[a]儿化后变为[ɐ]。
2) i、y、ʯ三韵母儿化时,直接加上卷舌音ər。
3) ʅ、ɯ儿化时,直接将其变为ər。
(二)有增音现象的儿化
偃师方言的儿化比较独特的部分就是儿化时出现增音现象,与普通话儿化主要根据韵母的韵腹与韵尾发生音变不同的是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发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会受到四呼和声母的影响。
1) 带前鼻音韵尾-n的和带前、高元音韵尾-i的韵母及前、高元音构成的单韵母i y ʯ ʅ 等,绝大多数儿化时不出现增音现象。带后鼻音韵尾-ŋ和后、高元音韵尾-u或-o的韵母以及单韵母a、ɣ、u,儿化时出现增音现象。
2) 声母的不同会影响儿化音变时增加何种辅音。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前是声母 p、pʰ、m、f、v以及零声母时,儿化后在韵母前增加一个闪音ɽ;当其前是声母t、tʰ、ʦ、ʦʰ、s时,儿化后在韵母前增加一个滚音r,当其前是声母k、kʰ、x时,儿化后在韵母前增加一个小擦音ʁ。
3) 四呼的不同会影响儿化音变增音出现的位置,影响儿化音节的类型。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儿化后增音出现在韵母前面,齐齿呼、撮口呼韵母儿化后增音出现在介音后面。前者是复辅音型二化,后者是类双音节型儿化。
4) 儿化音变不仅受四呼的影响,儿化音变会改变韵母的介音,影响其四呼。声母t、tʰ、l、ʦ、ʦʰ、s与齐齿呼韵母构成音节的儿化时,韵头i脱落,由齐齿呼变为开口呼。
5) 儿化音变会影响声母,如“蝴蝶”这个词,儿化后“蝶”字声母由不送气的清塞音变为送气的清塞音。
三、偃师方言儿化音变增音现象的分析
儿化时出现增音现象,除了偃师方言外,还见于其他方言,如山西平定、山东阳谷、山东高密、河南泌阳、河南商丘等地区,只是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对其产生的原因,之前已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如:
Moria Yip 的“认可说”和“节律说”[4]。Yip认为阳谷儿化的缀加成分是一个双联体,其底层形式是[lr],阳谷方言的四种儿化形式都是[lr]的变体。[lr]中两个成分的性质有所不同,[l]在音节中没有自己的根节点,只是一个浮动成分,它需要一个节点做靠接点,而顶音性辅音和前高元音都具备这样的节点。另一个成分[r]则是一个具有自己根节点的音段,所以它占据一个“韵律单位”的位置。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Yip建立了 “认可说”和“节律说”两种不同的解释体系,但她认为“认可说”更可取。“认可说”认为后缀[lr]中的[l]只有得到“认可”后才能出现,顶音就是具有这种认可能力的“认可体”,即[l]只在具有顶音成分的音节中才能得到认可,才能出现。
陈渊泉的“增音说”。“增音说”主要由3个规则组成,即R扩散规则、L增音规则、C扩散规则。按照“R扩散规则”,[-r]的非前部性的舌顶音发音特征从右向左可扩散至整个韵母部分。按照“L增音规则”,两个舌位特征不同的舌顶音之间会释放出一个过渡性音[l],这个[l]就是一个增音成分。这两个规则共同发生作用,解释两个舌位特征不同的舌顶音之间的增音现象。“C扩散规则”即舌顶音特征扩散规则,这一规则只适用于解释两个舌顶音之间的增音现象。
王洪君的“后缀卷舌特征扩展说”[5]。王洪君在《非线性音系学》中运用特征扩展理论解释了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现象。她用了 6条规则描述了平定方言儿化音变的过程,其中第 1条规则“-儿”的基本音形的特征组成是[+边音]、舌前[+卷]。第4条规则[+边音]落脚于词根的介音位置,舌前[+卷]落脚于词根的韵尾、韵腹、介音 3个位置。第 5条规则删除词根音节韵尾、韵腹、介音位置上不能与舌前[+卷]共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舌体[-后](删除后前元音央化)及与[-后]共现的舌体[+高](删除后前高元音变为中元音)。这 3条规则从发音规则的角度解释了儿尾语音特征的扩展过程及增音产生的原因。
上述 3种理论对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进行了解释,对我们认识偃师方言的儿化增音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偃师方言中 “儿”的读音是[ɭ],其基本音形的特征组成是:[+边音]、舌前[+卷]。[+边音]落脚于词根的介音位置,舌前[+卷]落脚于词根的韵尾、韵腹、介音 3个位置(即卷舌动作贯穿于韵母发音的整个过程)。在开口、合口呼韵母中,落脚于介音位置上的[+边音]受舌前[+卷]特征以及声母的发音特征的共同影响,产生了不同音值的增音。当受舌前[+卷]特征以及双唇和唇齿音声母的影响时,产生与ɭ同发音部位的闪音ɽ;当受舌前[+卷]特征与舌尖前和舌尖中声母影响时,产生与声母同发音部位的滚音r;当受舌前[+卷]特征与舌根音声母影响时,产生与声母发音部位接近的小舌擦音 ʁ。在齐齿、撮口呼韵母中,由于介音[i]舌面[+前]、[+高]特征与舌前[+卷]特征不共容,所以舌尖前与舌尖中声母与齐齿呼韵母构成的儿化音节韵头 i被删除,增音的音值是[+边音]特征受舌前[+卷]特征与声母特征共同影响产生的闪音ɽ。而声母舌面音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构成的音节,由于舌面音与舌面[+高]元音[i][y]有更好的发音协同性,所以[+边音]特征与舌前[+卷]特征发音延迟到韵腹位置上,而增音是实际音值[+边音]特征受舌前[+卷]特征与声母特征共同影响产生的闪音ɽ。
[1]董绍克.阳谷方言的儿化[J].中国语文,1985(4):273-276.
[2]谢书民.商丘方言的儿化音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159-160.
[3]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805-808.
[4]仇志群.国外关于阳谷方言儿化现象的理论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92-97.
[5]王洪君.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4-211.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
杜 俊 平
Phonetic Variation of the Erhua Phenomenon in Yanshi Dialect
DU Jun-ping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Compared with mandarin,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the Erhua phenomenon in Yanshi dialect is quite distinctive for its feature of epenthesis.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categories of consonant cluster, double-syllable and conventional type. The appearance of the Erhua phenomenon of the consonant cluster and double-syllable types not only involves the coda and nucleus of the compound vowel of a Chinese syllabl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by the si hu of the compound vowel of a Chinese syllable and the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 The appearance of the Erhua phenomenon in Yanshi dialect is the resul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phonetic features.
Yanshi Dialect; Erhua phenomenon; repeater phenomenon; finals
H172.1
A
1673-2065(2014)05-0090-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5.019
2014-03-20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201301007)
杜俊平(1988-),女,河南偃师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