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北洋海军(上)
2014-09-21
金一南,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它能够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
三大事件,无不和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清廷终于发出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感叹和“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装备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27年的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慈禧曾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回非寻常庶政可比”,几乎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又用海军经费去建颐和园了呢?
注意三个人物: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王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召至更大祸患。其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台。
在其子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修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子。奕譞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腾挪经费造一个园子,让慈禧住进去“颐养天年”,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他以海军经费换取光绪帝亲政,用满足慈禧心愿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奕譞开始挪款,前后表现十分矛盾,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却在反对修园上起了关键作用。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首先是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李鸿章多年兴办洋务,在朝中政敌甚多。恭亲王奕訢失势后,更失去支撑的台柱。与恭亲王多年不和的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入主海军,且光绪帝亲政在即,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他很快摸透了奕譞那两个心病,从而做出了决择。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其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在一片夸赞声中李鸿章也开始飘飘然。
到底有多少海军经费被挪用了,一直是笔糊涂账。与其说慈禧挪用的,不如说奕譞、李鸿章等海军主持者拱手让出去的。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清末政治中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也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暗讽慈禧“以昆明(湖)易渤海”的帝师翁同龢身上。
翁同龢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师傅,对朝政影响不小。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当时颐和园工程用款最骤,翁同龢作为户部尚书,不去节简宫廷开支,反而将海军装备购置费停支两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将这些钱用来缓解朝廷财政的紧张。翁同龢如此行事,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宿怨,在翁同龢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所以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没有认清那部庞杂腐朽的封建官僚机器之前,针对个人的结论往往是轻率的。王奕譞、李鸿章、翁同龢三人,身份各异,观点各异,利害各异,却是晚清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西方有人评论说:“此大机器……其诸组之轮,不依一共同之方向而旋转,乃各依其私独之方向而旋转。”结果是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官场福祸蝇营苟且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外患未至,海军是政治角逐中的筹码。外患已至,方想起以海军为共同盾牌,却为时晚矣。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是无法有效迎接外敌强悍挑战的。(责任编辑/吴文仙)
金一南,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它能够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
三大事件,无不和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清廷终于发出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感叹和“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装备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27年的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慈禧曾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回非寻常庶政可比”,几乎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又用海军经费去建颐和园了呢?
注意三个人物: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王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召至更大祸患。其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台。
在其子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修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子。奕譞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腾挪经费造一个园子,让慈禧住进去“颐养天年”,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他以海军经费换取光绪帝亲政,用满足慈禧心愿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奕譞开始挪款,前后表现十分矛盾,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却在反对修园上起了关键作用。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首先是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李鸿章多年兴办洋务,在朝中政敌甚多。恭亲王奕訢失势后,更失去支撑的台柱。与恭亲王多年不和的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入主海军,且光绪帝亲政在即,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他很快摸透了奕譞那两个心病,从而做出了决择。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其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在一片夸赞声中李鸿章也开始飘飘然。
到底有多少海军经费被挪用了,一直是笔糊涂账。与其说慈禧挪用的,不如说奕譞、李鸿章等海军主持者拱手让出去的。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清末政治中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也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暗讽慈禧“以昆明(湖)易渤海”的帝师翁同龢身上。
翁同龢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师傅,对朝政影响不小。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当时颐和园工程用款最骤,翁同龢作为户部尚书,不去节简宫廷开支,反而将海军装备购置费停支两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将这些钱用来缓解朝廷财政的紧张。翁同龢如此行事,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宿怨,在翁同龢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所以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没有认清那部庞杂腐朽的封建官僚机器之前,针对个人的结论往往是轻率的。王奕譞、李鸿章、翁同龢三人,身份各异,观点各异,利害各异,却是晚清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西方有人评论说:“此大机器……其诸组之轮,不依一共同之方向而旋转,乃各依其私独之方向而旋转。”结果是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官场福祸蝇营苟且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外患未至,海军是政治角逐中的筹码。外患已至,方想起以海军为共同盾牌,却为时晚矣。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是无法有效迎接外敌强悍挑战的。(责任编辑/吴文仙)
金一南,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它能够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
三大事件,无不和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清廷终于发出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感叹和“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装备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27年的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慈禧曾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回非寻常庶政可比”,几乎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又用海军经费去建颐和园了呢?
注意三个人物: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王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召至更大祸患。其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台。
在其子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修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子。奕譞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腾挪经费造一个园子,让慈禧住进去“颐养天年”,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他以海军经费换取光绪帝亲政,用满足慈禧心愿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奕譞开始挪款,前后表现十分矛盾,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却在反对修园上起了关键作用。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首先是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李鸿章多年兴办洋务,在朝中政敌甚多。恭亲王奕訢失势后,更失去支撑的台柱。与恭亲王多年不和的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入主海军,且光绪帝亲政在即,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他很快摸透了奕譞那两个心病,从而做出了决择。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其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在一片夸赞声中李鸿章也开始飘飘然。
到底有多少海军经费被挪用了,一直是笔糊涂账。与其说慈禧挪用的,不如说奕譞、李鸿章等海军主持者拱手让出去的。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清末政治中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也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暗讽慈禧“以昆明(湖)易渤海”的帝师翁同龢身上。
翁同龢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师傅,对朝政影响不小。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当时颐和园工程用款最骤,翁同龢作为户部尚书,不去节简宫廷开支,反而将海军装备购置费停支两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将这些钱用来缓解朝廷财政的紧张。翁同龢如此行事,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宿怨,在翁同龢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所以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没有认清那部庞杂腐朽的封建官僚机器之前,针对个人的结论往往是轻率的。王奕譞、李鸿章、翁同龢三人,身份各异,观点各异,利害各异,却是晚清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西方有人评论说:“此大机器……其诸组之轮,不依一共同之方向而旋转,乃各依其私独之方向而旋转。”结果是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官场福祸蝇营苟且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外患未至,海军是政治角逐中的筹码。外患已至,方想起以海军为共同盾牌,却为时晚矣。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是无法有效迎接外敌强悍挑战的。(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