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说的典型之作
2014-09-21石华鹏
石华鹏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读者,在我看来,邱贵平的《山水控》是一篇会让读者阅读感觉迥异的小说。喜欢者,赞不绝口,把它抬到天上;不喜欢者,嗤之以鼻,把它踩到地下。
为什么这么讲?话分两头。喜欢的人,尤其是那些被称为“驴友”的户外运动者,他们会为这个小说击节叫好。把驴友生活写进小说,驴友们一次又一次的攀登,以及攀登中一次又一次的极致体验——难以想象的艰险、难以描述的奇美景色、难以言喻的心灵解放——之前只是以照片和记忆的方式小范围存在,而如今却是以小说艺术的方式被记录,可以在文字的世界里再次体验肉体与灵魂的“户外行走”,这是驴友们的另外收获。他们有理由欣赏这个小说。这个小说还可能吸引另一些人,一些向往远足、渴望逃离城市喧嚣,但又一直没有迈出脚步的人们,《山水控》不仅向他们展示了远足的细节、画面和秘密,更重要的是,《山水控》极有可能成为吸引他们走向山野的一块香甜的“诱饵”。
不喜欢的人呢,也会纠缠于小说的内容——不就是写野外登山吗?大段大段的描述,没完没了的攀登,而小说的人物、故事的冲突、情感的表达变得如雪山上的空气一样稀薄,而且人物结局显得仓促、过分戏剧化,小说的所有元素只是登山的附庸,这还是小说吗,充其量只是一篇户外登山的探险笔记。可以想象,那些在传统的、模式化的小说里浸泡多年的读者,会对这个小说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
我觉得,很喜欢与很不喜欢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是对一个小说最高的奖赏。王尔德说:“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的了,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对一个小说也是如此。我是这个小说的责任编辑,我的看法在“天”和“地”之间,既不把它“抬”到天上,也不把它“踩”到地下。
写驴友们的经历和内心,是对小说题材拓展的富有创意的尝试,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山水控》不是第一个,也是少数几个。我们的小说已经被恋爱、睡觉、当官、杀人等题材折磨得没有点“伟大小说”的样子了,我们需要题材上的“新”,题材上的对未知领域的挺进,很显然,《山水控》是一个突破。当然光有题材的“新”,也不足为道,还是要在小说本身上“施展拳脚”,求另外的“新”——新的表达、新的方式。《山水控》是有些“新”的,就是不那么像小说,你说它是探险笔记,也成;你说它是情爱小说,也成;你说它是心理小说,也成,至于它究竟是什么,读者您说了算。其实,有一些小说就是在似是而非的夹缝中成为出色作品的。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您作为一个读者,您从这个小说里读到了您渴望得到的——信息?故事?情感——那就证明您的阅读之旅不虚此行,就证明这个小说是不错的了。
我陶醉于这个小说对大自然美色的描述以及自然对心灵解放后的那种快慰,那是我未曾领略的世界。当然,我对这个小说也有不满:如果让结尾的故事不那么匆忙,在小说前面留下尽可能多的铺垫;如果小说以几个驴友的故事来结构,在日常中分离,在登山中聚集,那么,这个小说是否更富魅力呢?
因为户外登山,因为回归大自然,久不怀孕的山水控的妻子怀上了孩子;厌倦了尘世的指点江山选择在山上自杀与自然融为一体;患癌的想开即天堂多活了好多年……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活着与死去的窗口,这一点正契合了生态文学的一种主张。对于据说在国外盛行、在国内悄然兴起的生态文学我并不太了解,但我以为,《山水控》应该算是“生态小说”的典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