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棍村”的美丽蝶变

2014-09-21张维军

当代贵州 2014年21期
关键词:竹山光棍村民

张维军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抬头离天三尺三,出门走路腰半弯;下山买盐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颤;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这首流行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一带的顺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辈辈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坪人对这句顺口溜仍记忆犹新,但他们居住的家园已经改天换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逆境中点燃美丽梦想

“大竹山9个、虎坳6个、岩湾5个……”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昌智掰着指头一数,三年前这几个寨子28岁以上50岁以下的光棍就有20来个。因光棍多,周坪被周边群众笑称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岩湾3个村民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几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围,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这里地质结构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这里水资源匮乏,一遇干旱,人畜饮水紧张。此外,闭塞的交通也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

原来居住在大竹山50多岁的村民项胜兰说,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烦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妇女生产遇到难产时,要去医院抢救,救护车进不了寨,又打不通电话,全靠人力将产妇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车,很多产妇往往等不及到医院就发生意外。

从大竹山、虎坳、岩湾几个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巩)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几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铺小学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间还要淌过一条无桥的大河。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岁才能上学,部分孩子因为路途艰险无法正常上学,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穷则思变,再多困难都不能阻拦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穷困逼出大山的人。17岁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几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个,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哥二哥三十好几了也没能娶上嫂子,触动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住在大陡坡上,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简直是生活在绝境之中,我就横下心大着胆子往外闯。”彭昌智说,他外出打工挣到钱后,回乡动员兄弟、乡亲搞种植业和养殖业,后来又合伙在村里开了山泉饮用水厂。

通过勤劳致富的彭昌智带着全家率先从山里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的开阔地,过上安稳生活。“想起乡亲们还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别难过,立志要发动大家走出山沟沟。”彭昌智说。

富裕起来的彭昌智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2010年初,彭昌智经过一番筹划后,开始进山挨家挨户动员岩湾、大竹山、虎坳3个村民组的乡亲搬迁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与当地群众的愿望一拍即合,搬迁动员格外顺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新家住址选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两座荒山上,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岩湾、大竹山和虎坳三个村民组的50户群众集资30余万元,请来挖掘机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运10多万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启动修建统一规划的移民新区。

让美丽梦想成为现实

宅基地平整完后,乡亲们已经家徒四壁,刚刚拉开建设序幕的移民新区工程被迫停下来。

平整宅基地时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还要投入巨额建房款,有的群众开始打起退堂鼓。

困难之时,周坪村支两委将这一情况及时向注溪镇党委政府报告,镇里又向岑巩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报告。

“群众有这么好的搬迁愿望和热情,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有困难我们就得出手帮衬,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获知情况后,岑巩县委书记吴明如是说。

随后,吴明将周坪村纳为自己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

摸清情况后,通过论证,县里决定动员环境像岩湾、虎坳、大竹山一样恶劣的麻栗山、麻栗沟自然寨一起整体搬迁下山,统一规划建设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为全县唯一的州级美丽乡村(试点)来打造,组织协调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30多个部门,对口帮扶解决群众搬迁难题,采取群众集资少部分与部门帮扶大头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短短三年,在周坪广大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一个全新的美丽乡村如画卷般舒展开来。

初夏时节,走进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楼簇立在玉带一般的龙江河畔,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和健身娱乐场、公共服务房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让移民群众的生活过得方便惬意。

移民新村门前,经过改造的稻田大坝和四周经过坡改梯改造的层层坡带,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园区现有650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00余亩思州柚基地、200亩葡萄基地、200余亩金秋梨基地和200亩药材基地,不仅形成美丽乡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为群众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撑。

目前,周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仅周坪村千亩思州柚产业保守估计就可为村民带来人均一万余元的收益。”注溪镇党委副书记杨通金说。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帮扶发展的产业获得收益,勤劳的周坪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致富。今年42岁的彭昌智是乡亲眼里的大能人,他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与自家兄弟投资办山泉饮用水厂,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解决村里22人的就业问题。他还与3名乡亲投资100余万元开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从公司获得30万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帮扶下,村民还利用龙江河良好的水资源发展养殖业。双女结扎户陈精屏是全县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养鹅600只、养鸭1000余只,获利8万余元,加上丈夫跑货物运输一年10余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美丽乡村的幸福故事

时下,在周坪美丽乡村,在畅通的岑石公路与美丽的龙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娱乐健身场地,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扭动着腰肢、胳膊,小孩们骑着自行车和玩具车追逐嬉戏。

在公共绿化场地,各种草木正在开花、抽叶,展现出一幅生动和谐的美景。

在周边产业带,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里秧苗满栽满插;葡萄基地、药材基地绿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绿涌翠……

一幢幢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的徽派小康楼,与过去散落在山林中鸟窝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别。2012年冬天,周坪美丽乡村的小康楼基本建成,群众陆续从山上搬迁入住。

姚绍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迁入住的移民,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她与老伴在家务农。当初听说要搬迁下山,老两口赶忙打电话给儿子们,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老人现在逢人说话就乐:“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满意了!”

彭昌智说:“自从住进美丽乡村,群众的喜事就接连不断,先是相互宴请喝乔迁喜酒,接着又陆续宴请喝结婚喜酒。”

直到现在,黄德松仿佛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中。去年,邻居乔迁他去帮忙,认识了邻居老婆26岁的妹妹龙志红,经邻居牵线,两人开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举办了婚礼,摘掉了戴在黄德松头上“光棍公司员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进美丽乡村的光棍黄军军特别自信,他在网上结识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发展到相恋。去年元月,朱婉青从金华远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给家庭带来无穷乐趣。

两年间,不断有来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远嫁而来,黄天敏、黄军军、杨小毅等20余名光棍纷纷摘掉了头上的“光棍帽”。

“现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闭了,光棍已经全部‘下岗,‘光棍村的帽子换上了‘美丽乡村的牌子,群众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风趣的说。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村民们掀起学技术、学文化、树新风、讲文明的好风尚。三年来,通过政府开办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两门种、养殖技术;在乡镇和县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村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组建了文艺表演队,打造书法之乡和诗词楹联之乡。

如今,走进周坪美丽乡村,洁净、优雅的清风扑面而来,到处呈现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可喜气象。(作者单位:岑巩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抬头离天三尺三,出门走路腰半弯;下山买盐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颤;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这首流行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一带的顺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辈辈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坪人对这句顺口溜仍记忆犹新,但他们居住的家园已经改天换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逆境中点燃美丽梦想

“大竹山9个、虎坳6个、岩湾5个……”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昌智掰着指头一数,三年前这几个寨子28岁以上50岁以下的光棍就有20来个。因光棍多,周坪被周边群众笑称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岩湾3个村民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几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围,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这里地质结构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这里水资源匮乏,一遇干旱,人畜饮水紧张。此外,闭塞的交通也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

原来居住在大竹山50多岁的村民项胜兰说,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烦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妇女生产遇到难产时,要去医院抢救,救护车进不了寨,又打不通电话,全靠人力将产妇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车,很多产妇往往等不及到医院就发生意外。

从大竹山、虎坳、岩湾几个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巩)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几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铺小学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间还要淌过一条无桥的大河。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岁才能上学,部分孩子因为路途艰险无法正常上学,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穷则思变,再多困难都不能阻拦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穷困逼出大山的人。17岁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几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个,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哥二哥三十好几了也没能娶上嫂子,触动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住在大陡坡上,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简直是生活在绝境之中,我就横下心大着胆子往外闯。”彭昌智说,他外出打工挣到钱后,回乡动员兄弟、乡亲搞种植业和养殖业,后来又合伙在村里开了山泉饮用水厂。

通过勤劳致富的彭昌智带着全家率先从山里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的开阔地,过上安稳生活。“想起乡亲们还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别难过,立志要发动大家走出山沟沟。”彭昌智说。

富裕起来的彭昌智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2010年初,彭昌智经过一番筹划后,开始进山挨家挨户动员岩湾、大竹山、虎坳3个村民组的乡亲搬迁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与当地群众的愿望一拍即合,搬迁动员格外顺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新家住址选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两座荒山上,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岩湾、大竹山和虎坳三个村民组的50户群众集资30余万元,请来挖掘机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运10多万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启动修建统一规划的移民新区。

让美丽梦想成为现实

宅基地平整完后,乡亲们已经家徒四壁,刚刚拉开建设序幕的移民新区工程被迫停下来。

平整宅基地时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还要投入巨额建房款,有的群众开始打起退堂鼓。

困难之时,周坪村支两委将这一情况及时向注溪镇党委政府报告,镇里又向岑巩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报告。

“群众有这么好的搬迁愿望和热情,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有困难我们就得出手帮衬,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获知情况后,岑巩县委书记吴明如是说。

随后,吴明将周坪村纳为自己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

摸清情况后,通过论证,县里决定动员环境像岩湾、虎坳、大竹山一样恶劣的麻栗山、麻栗沟自然寨一起整体搬迁下山,统一规划建设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为全县唯一的州级美丽乡村(试点)来打造,组织协调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30多个部门,对口帮扶解决群众搬迁难题,采取群众集资少部分与部门帮扶大头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短短三年,在周坪广大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一个全新的美丽乡村如画卷般舒展开来。

初夏时节,走进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楼簇立在玉带一般的龙江河畔,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和健身娱乐场、公共服务房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让移民群众的生活过得方便惬意。

移民新村门前,经过改造的稻田大坝和四周经过坡改梯改造的层层坡带,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园区现有650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00余亩思州柚基地、200亩葡萄基地、200余亩金秋梨基地和200亩药材基地,不仅形成美丽乡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为群众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撑。

目前,周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仅周坪村千亩思州柚产业保守估计就可为村民带来人均一万余元的收益。”注溪镇党委副书记杨通金说。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帮扶发展的产业获得收益,勤劳的周坪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致富。今年42岁的彭昌智是乡亲眼里的大能人,他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与自家兄弟投资办山泉饮用水厂,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解决村里22人的就业问题。他还与3名乡亲投资100余万元开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从公司获得30万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帮扶下,村民还利用龙江河良好的水资源发展养殖业。双女结扎户陈精屏是全县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养鹅600只、养鸭1000余只,获利8万余元,加上丈夫跑货物运输一年10余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美丽乡村的幸福故事

时下,在周坪美丽乡村,在畅通的岑石公路与美丽的龙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娱乐健身场地,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扭动着腰肢、胳膊,小孩们骑着自行车和玩具车追逐嬉戏。

在公共绿化场地,各种草木正在开花、抽叶,展现出一幅生动和谐的美景。

在周边产业带,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里秧苗满栽满插;葡萄基地、药材基地绿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绿涌翠……

一幢幢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的徽派小康楼,与过去散落在山林中鸟窝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别。2012年冬天,周坪美丽乡村的小康楼基本建成,群众陆续从山上搬迁入住。

姚绍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迁入住的移民,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她与老伴在家务农。当初听说要搬迁下山,老两口赶忙打电话给儿子们,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老人现在逢人说话就乐:“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满意了!”

彭昌智说:“自从住进美丽乡村,群众的喜事就接连不断,先是相互宴请喝乔迁喜酒,接着又陆续宴请喝结婚喜酒。”

直到现在,黄德松仿佛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中。去年,邻居乔迁他去帮忙,认识了邻居老婆26岁的妹妹龙志红,经邻居牵线,两人开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举办了婚礼,摘掉了戴在黄德松头上“光棍公司员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进美丽乡村的光棍黄军军特别自信,他在网上结识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发展到相恋。去年元月,朱婉青从金华远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给家庭带来无穷乐趣。

两年间,不断有来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远嫁而来,黄天敏、黄军军、杨小毅等20余名光棍纷纷摘掉了头上的“光棍帽”。

“现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闭了,光棍已经全部‘下岗,‘光棍村的帽子换上了‘美丽乡村的牌子,群众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风趣的说。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村民们掀起学技术、学文化、树新风、讲文明的好风尚。三年来,通过政府开办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两门种、养殖技术;在乡镇和县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村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组建了文艺表演队,打造书法之乡和诗词楹联之乡。

如今,走进周坪美丽乡村,洁净、优雅的清风扑面而来,到处呈现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可喜气象。(作者单位:岑巩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抬头离天三尺三,出门走路腰半弯;下山买盐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颤;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这首流行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一带的顺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辈辈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坪人对这句顺口溜仍记忆犹新,但他们居住的家园已经改天换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还树起了“美丽乡村”的牌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逆境中点燃美丽梦想

“大竹山9个、虎坳6个、岩湾5个……”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昌智掰着指头一数,三年前这几个寨子28岁以上50岁以下的光棍就有20来个。因光棍多,周坪被周边群众笑称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岩湾3个村民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几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围,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这里地质结构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这里水资源匮乏,一遇干旱,人畜饮水紧张。此外,闭塞的交通也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

原来居住在大竹山50多岁的村民项胜兰说,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烦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妇女生产遇到难产时,要去医院抢救,救护车进不了寨,又打不通电话,全靠人力将产妇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车,很多产妇往往等不及到医院就发生意外。

从大竹山、虎坳、岩湾几个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巩)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几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铺小学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间还要淌过一条无桥的大河。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岁才能上学,部分孩子因为路途艰险无法正常上学,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穷则思变,再多困难都不能阻拦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穷困逼出大山的人。17岁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几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个,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哥二哥三十好几了也没能娶上嫂子,触动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住在大陡坡上,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简直是生活在绝境之中,我就横下心大着胆子往外闯。”彭昌智说,他外出打工挣到钱后,回乡动员兄弟、乡亲搞种植业和养殖业,后来又合伙在村里开了山泉饮用水厂。

通过勤劳致富的彭昌智带着全家率先从山里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的开阔地,过上安稳生活。“想起乡亲们还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别难过,立志要发动大家走出山沟沟。”彭昌智说。

富裕起来的彭昌智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2010年初,彭昌智经过一番筹划后,开始进山挨家挨户动员岩湾、大竹山、虎坳3个村民组的乡亲搬迁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与当地群众的愿望一拍即合,搬迁动员格外顺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新家住址选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两座荒山上,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岩湾、大竹山和虎坳三个村民组的50户群众集资30余万元,请来挖掘机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运10多万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启动修建统一规划的移民新区。

让美丽梦想成为现实

宅基地平整完后,乡亲们已经家徒四壁,刚刚拉开建设序幕的移民新区工程被迫停下来。

平整宅基地时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还要投入巨额建房款,有的群众开始打起退堂鼓。

困难之时,周坪村支两委将这一情况及时向注溪镇党委政府报告,镇里又向岑巩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报告。

“群众有这么好的搬迁愿望和热情,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有困难我们就得出手帮衬,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获知情况后,岑巩县委书记吴明如是说。

随后,吴明将周坪村纳为自己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

摸清情况后,通过论证,县里决定动员环境像岩湾、虎坳、大竹山一样恶劣的麻栗山、麻栗沟自然寨一起整体搬迁下山,统一规划建设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为全县唯一的州级美丽乡村(试点)来打造,组织协调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30多个部门,对口帮扶解决群众搬迁难题,采取群众集资少部分与部门帮扶大头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短短三年,在周坪广大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一个全新的美丽乡村如画卷般舒展开来。

初夏时节,走进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楼簇立在玉带一般的龙江河畔,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和健身娱乐场、公共服务房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让移民群众的生活过得方便惬意。

移民新村门前,经过改造的稻田大坝和四周经过坡改梯改造的层层坡带,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园区现有650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00余亩思州柚基地、200亩葡萄基地、200余亩金秋梨基地和200亩药材基地,不仅形成美丽乡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为群众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撑。

目前,周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仅周坪村千亩思州柚产业保守估计就可为村民带来人均一万余元的收益。”注溪镇党委副书记杨通金说。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帮扶发展的产业获得收益,勤劳的周坪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致富。今年42岁的彭昌智是乡亲眼里的大能人,他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与自家兄弟投资办山泉饮用水厂,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解决村里22人的就业问题。他还与3名乡亲投资100余万元开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从公司获得30万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帮扶下,村民还利用龙江河良好的水资源发展养殖业。双女结扎户陈精屏是全县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养鹅600只、养鸭1000余只,获利8万余元,加上丈夫跑货物运输一年10余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美丽乡村的幸福故事

时下,在周坪美丽乡村,在畅通的岑石公路与美丽的龙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娱乐健身场地,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扭动着腰肢、胳膊,小孩们骑着自行车和玩具车追逐嬉戏。

在公共绿化场地,各种草木正在开花、抽叶,展现出一幅生动和谐的美景。

在周边产业带,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里秧苗满栽满插;葡萄基地、药材基地绿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绿涌翠……

一幢幢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的徽派小康楼,与过去散落在山林中鸟窝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别。2012年冬天,周坪美丽乡村的小康楼基本建成,群众陆续从山上搬迁入住。

姚绍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迁入住的移民,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她与老伴在家务农。当初听说要搬迁下山,老两口赶忙打电话给儿子们,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老人现在逢人说话就乐:“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满意了!”

彭昌智说:“自从住进美丽乡村,群众的喜事就接连不断,先是相互宴请喝乔迁喜酒,接着又陆续宴请喝结婚喜酒。”

直到现在,黄德松仿佛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中。去年,邻居乔迁他去帮忙,认识了邻居老婆26岁的妹妹龙志红,经邻居牵线,两人开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举办了婚礼,摘掉了戴在黄德松头上“光棍公司员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进美丽乡村的光棍黄军军特别自信,他在网上结识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发展到相恋。去年元月,朱婉青从金华远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给家庭带来无穷乐趣。

两年间,不断有来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远嫁而来,黄天敏、黄军军、杨小毅等20余名光棍纷纷摘掉了头上的“光棍帽”。

“现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闭了,光棍已经全部‘下岗,‘光棍村的帽子换上了‘美丽乡村的牌子,群众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风趣的说。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村民们掀起学技术、学文化、树新风、讲文明的好风尚。三年来,通过政府开办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两门种、养殖技术;在乡镇和县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村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组建了文艺表演队,打造书法之乡和诗词楹联之乡。

如今,走进周坪美丽乡村,洁净、优雅的清风扑面而来,到处呈现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可喜气象。(作者单位:岑巩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竹山光棍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非暴力
不长叶子的树光棍树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光棍的桃花运
“竹山粉葛”市场遇冷
The Shanghai Marriage Market
光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