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环境与聚落选址简析

2014-09-21罗晓雪

城市地理 2014年14期
关键词:平原山区古城

罗晓雪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一、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环境

我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祯在《气候与人类及它生物之关系》一文中简要论述了气候与文明源起的关系。他敏锐地指出,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差不多都起源于干燥地带的大河流域,如埃及有尼罗河,巴比伦有幼发拉底河。而周、秦有渭河流域等。这些文化发源地均靠近沙漠,与邻国隔绝,长期处于较安全的地方,同时肥沃的大河流域为其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1]不但远古文化与气候关系密切,一个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它所存在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在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山地、丘陵面积占2/3,平地仅占1/30。[2]环境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我们的祖先随着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历史变迁,走过了一个依山生活、向山原之交地带进军,再转向平原的过程,“逐水而居”是其主线。[3]我国地貌的总体态势是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所以主要河流的总体流向为从西向东,也成为沟通东西地区的交通要道。山地一般土地适宜性单一,不宜耕种,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但很多山区又是林木生长和土特产集中的地区。西北地区的山区是主要牧场,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集中区。

我国季风气候明显,冬季主要受西风气流支配而夏季则主要受与东方气流支配,在我国的北方及东北冬季盛行风为西北风中部为北风,南部为东北风,而夏季全国盛行风为南风和东南风。大陆性气候强,温差高于同纬度地区。同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冬季十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加上山区较多的地貌因素,径流年际变化也相应较大,在夏季的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一方面,松辽平原、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局部地区等旱灾严重;另一方面,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七大江河洪涝灾害严重,尤其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陈志东在《殷代自然灾害与殷人的山川崇拜》一文中,利用竺可祯整理的各省水旱灾害资料,计算出了殷人主要活动地区的水、早灾的次数从公元1世纪到1900年殷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的水、旱灾次数可以看出,在这1900年间,这一地区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从气候学的角度讲,这种水、旱灾的频繁状况在殷人生活的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正是这种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促使中国古代人类对地貌与水源、水灾气候特别关注。为了适应水、旱灾害频繁的自然条件,我们的祖先必须在接近水的同时又能防御洪涝,所以选在海拔相对一较低的河道弯曲的方位位建造聚落。

二、聚落选址的规律

古人选择聚居环境的原则是:高而居,避免潮湿,周边要围合,抵御风寒,屋顶遮蔽可以防雪霜雨露。这也使我们自然联想到盖天说对地形状的描述。盖天说认为天空像一半圆形的盖子,以北斗为中央,即天中,日月星辰以中央为轴,由左向右或由东向西旋转,生生不息。大地则像倒扣的碗,中央高隆,所以雨水落后流向四方边缘,形成海洋,人们选择在中央隆起之处居住以避水害。除此以外,古人通常背山面南,在古人质朴的观念中,追求“目无患也”意思是:有遮挡住视线的地方处于背后,所以目无患。一年四季不同的日照条件,导致山上万物有规律地变化,也引导了人们产生出规律地生产生活作息。这也是人们背山面南的生态意义。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于山上,开始考察山丘以外的平原地带。然后将平原地区的选址规律定为“避水御乱”。根据《诗经·大雅·公刘》的记载,公刘率众大范围考察平原地带的地貌,后又在南边的高岗上找到向阳的高地,立杆龛影,确定南北方位、确定边界,研究环境的阴阳寒暖所宜,查明河流浸润所及,确定聚落和生产的用地布局。将低湿的平原开垦为粮田。人们依水而居,形成聚落。

中国古代人类从山区到平原迁徙示意图

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实践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以山川形胜著称的金陵南京,不同朝代的都城就是以紫金山下的不同小山为坐山而建的。济南古城以千佛山为坐山。千佛山是济南南部山区余脉的主要山峦,与其后面的主山区脱开。同样丽江古城则以孤认于冲积平原之上的狮子山为坐山,周边有群山环抱我国西藏的首府拉萨古城也是依附布达拉宫所在的小山而建,地处峻拔的高原山区围合的河谷地带。城邑如此,园林选址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清代所建的避暑山庄和颐和园都是依附小山而建的。这些例子都是将聚落选址在明显高出周围较平坦地区的小山下的坡地上。

但在更广阔的平原地区,这种模式更为微妙。的经验。如元、明北京的选址就是在西山、燕山山脉围合的平原上找到一片较高的地区,通过局部的改造营建而成。虽然北京城处于西向东的缓坡地带,但北京古城,尤其是中心地区的地势比周围要高。苏州的情况类似,只是处于更低海拔高度的长江下游河网密集、湖泊众多的地区。苏州古城四面为湖的环境昭示了古城相对较高的地势。

[1]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17.

[2]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9.

[3]周昆叔,环境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4.

猜你喜欢

平原山区古城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通海古城缀记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平原的草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浪起山走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