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城市化发展历程比较

2014-09-21立谷智彦

北方经贸 2014年8期
关键词:城市化比较发展

立谷智彦

摘要:城市化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然而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制度基础,各国之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产生了迥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结果。一个国家选择何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对其能否稳步实现城市化社会结构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为探寻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本文对中国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72-01

从历史发展上面看,城市化是指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日本是在亚洲的一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已经结束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把中日两国的城市化历程进行一些比较,对于中国认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在哪里,参考日本城市化的一些历程帮助下载你在城市化中的中国。

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地进行变化,战后日本具体的城市化率如图1所示。

(一)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准备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源于二战后,自此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作为工业发展的原始资本。明治维新采取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做准备。日本通过对农业的生产率控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二)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初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四极集中”的四大工业带——京滨工业带、中京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工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开始起步。但这一阶段由于日本二战战败,导致大量劳动力被分配至农业部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快速提升的阶段

战败导致日本物资匮乏、经济疲软等,恢复期的日本借由朝鲜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的物资基地,开始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经济高速增长也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四大工业带恢复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劳动物力、人力的需要,导致了人口的又一次集聚,实现了城市化的快速提升,形成了东京、中京、阪神三大都市圈。

(四)第四阶段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城市化速度放缓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城市化的进一步的提升。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资源紧缺、人口负担加重,交通拥挤,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同时,由于大城市吸纳人口已饱和,在这一阶段,大量小城镇崛起,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大规模转移,向地方城市和中心城市周边村聚集的人口明显增多。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7%快速增倡导2013年的50%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统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被确定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

中国1945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具体见图2。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不断提升,到2010年已接近50%。说明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但与大多数国家相同,高度城市化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各种城市病的出现,要想实现进一步合理、高效的城市化,需要中国进行审慎规划。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变化,其动态过程呈现5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当时城市总量仅为132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仅为7.3%。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中国共有城市17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7.3%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10.6% ,实现了城市化的顺利起步。

(二)第二阶段:城市化提升起伏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

“大跃进”这种认为造成的过热地促进经济发展和过分偏重工业建设,忽略客观规律,造成了中国经济和城市进程的较大波动的出现。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计划,促进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市区人口比重增加至15.4%。而到了1962年,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农业连年歉收,导致了了经济调整期的出现,城市化出现了“退化”,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下降为12.2%。

(三)第三阶段: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出现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新的经济调整政策的出台,导致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虽然城市人口绝对数量上有所增加,但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从而导致了城市人口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出现。

(四)第四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导致具有集聚效应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向其靠拢,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和辐射力。城市经济辐射力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至26.94%。

(五)第五阶段: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由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和责任,城市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到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三、中日城市化比较综合分析

(一)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方面,日本采用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国采用了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化水平

在城市化水平方面,长期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实现了城市化率由1945年38.8%上升到2010年到86.3%,过程中通过有效政策和计划的实施,突破了城市化增长的障碍,实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率由1945年的10%左右增长到2013年的50%多,高效地完成了城市化。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亟需解决。

(三)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实现了第三产业占比对第二产业占比的赶超,完成了普适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相关策略的实施,实现产业整体的稳定持续的增长力。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提高,虽然产业结构一直呈现调整变动状态,但是,目前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比最高,近期第三产业占比开始与第二产业逼近,有望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赶超。

(四)环境问题

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也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增长,但是随着环境恶化,环保意识的提高,日本采取有效举措,进行产业布局、经济规划成功地克服了环境约束,成为了环保效果显著地模范国家。中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同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兰欣卉]

摘要:城市化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然而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制度基础,各国之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产生了迥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结果。一个国家选择何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对其能否稳步实现城市化社会结构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为探寻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本文对中国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72-01

从历史发展上面看,城市化是指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日本是在亚洲的一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已经结束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把中日两国的城市化历程进行一些比较,对于中国认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在哪里,参考日本城市化的一些历程帮助下载你在城市化中的中国。

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地进行变化,战后日本具体的城市化率如图1所示。

(一)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准备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源于二战后,自此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作为工业发展的原始资本。明治维新采取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做准备。日本通过对农业的生产率控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二)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初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四极集中”的四大工业带——京滨工业带、中京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工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开始起步。但这一阶段由于日本二战战败,导致大量劳动力被分配至农业部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快速提升的阶段

战败导致日本物资匮乏、经济疲软等,恢复期的日本借由朝鲜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的物资基地,开始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经济高速增长也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四大工业带恢复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劳动物力、人力的需要,导致了人口的又一次集聚,实现了城市化的快速提升,形成了东京、中京、阪神三大都市圈。

(四)第四阶段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城市化速度放缓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城市化的进一步的提升。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资源紧缺、人口负担加重,交通拥挤,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同时,由于大城市吸纳人口已饱和,在这一阶段,大量小城镇崛起,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大规模转移,向地方城市和中心城市周边村聚集的人口明显增多。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7%快速增倡导2013年的50%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统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被确定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

中国1945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具体见图2。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不断提升,到2010年已接近50%。说明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但与大多数国家相同,高度城市化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各种城市病的出现,要想实现进一步合理、高效的城市化,需要中国进行审慎规划。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变化,其动态过程呈现5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当时城市总量仅为132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仅为7.3%。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中国共有城市17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7.3%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10.6% ,实现了城市化的顺利起步。

(二)第二阶段:城市化提升起伏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

“大跃进”这种认为造成的过热地促进经济发展和过分偏重工业建设,忽略客观规律,造成了中国经济和城市进程的较大波动的出现。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计划,促进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市区人口比重增加至15.4%。而到了1962年,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农业连年歉收,导致了了经济调整期的出现,城市化出现了“退化”,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下降为12.2%。

(三)第三阶段: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出现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新的经济调整政策的出台,导致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虽然城市人口绝对数量上有所增加,但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从而导致了城市人口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出现。

(四)第四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导致具有集聚效应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向其靠拢,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和辐射力。城市经济辐射力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至26.94%。

(五)第五阶段: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由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和责任,城市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到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三、中日城市化比较综合分析

(一)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方面,日本采用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国采用了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化水平

在城市化水平方面,长期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实现了城市化率由1945年38.8%上升到2010年到86.3%,过程中通过有效政策和计划的实施,突破了城市化增长的障碍,实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率由1945年的10%左右增长到2013年的50%多,高效地完成了城市化。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亟需解决。

(三)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实现了第三产业占比对第二产业占比的赶超,完成了普适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相关策略的实施,实现产业整体的稳定持续的增长力。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提高,虽然产业结构一直呈现调整变动状态,但是,目前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比最高,近期第三产业占比开始与第二产业逼近,有望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赶超。

(四)环境问题

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也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增长,但是随着环境恶化,环保意识的提高,日本采取有效举措,进行产业布局、经济规划成功地克服了环境约束,成为了环保效果显著地模范国家。中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同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兰欣卉]

摘要:城市化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然而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制度基础,各国之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产生了迥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结果。一个国家选择何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对其能否稳步实现城市化社会结构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为探寻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本文对中国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72-01

从历史发展上面看,城市化是指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日本是在亚洲的一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已经结束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把中日两国的城市化历程进行一些比较,对于中国认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在哪里,参考日本城市化的一些历程帮助下载你在城市化中的中国。

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地进行变化,战后日本具体的城市化率如图1所示。

(一)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准备阶段

日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源于二战后,自此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作为工业发展的原始资本。明治维新采取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做准备。日本通过对农业的生产率控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二)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初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四极集中”的四大工业带——京滨工业带、中京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工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开始起步。但这一阶段由于日本二战战败,导致大量劳动力被分配至农业部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快速提升的阶段

战败导致日本物资匮乏、经济疲软等,恢复期的日本借由朝鲜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的物资基地,开始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经济高速增长也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四大工业带恢复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劳动物力、人力的需要,导致了人口的又一次集聚,实现了城市化的快速提升,形成了东京、中京、阪神三大都市圈。

(四)第四阶段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城市化速度放缓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城市化的进一步的提升。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资源紧缺、人口负担加重,交通拥挤,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同时,由于大城市吸纳人口已饱和,在这一阶段,大量小城镇崛起,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大规模转移,向地方城市和中心城市周边村聚集的人口明显增多。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7%快速增倡导2013年的50%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统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被确定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

中国1945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具体见图2。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不断提升,到2010年已接近50%。说明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但与大多数国家相同,高度城市化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各种城市病的出现,要想实现进一步合理、高效的城市化,需要中国进行审慎规划。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变化,其动态过程呈现5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当时城市总量仅为132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仅为7.3%。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中国共有城市17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7.3%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10.6% ,实现了城市化的顺利起步。

(二)第二阶段:城市化提升起伏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

“大跃进”这种认为造成的过热地促进经济发展和过分偏重工业建设,忽略客观规律,造成了中国经济和城市进程的较大波动的出现。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计划,促进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市区人口比重增加至15.4%。而到了1962年,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农业连年歉收,导致了了经济调整期的出现,城市化出现了“退化”,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下降为12.2%。

(三)第三阶段: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出现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新的经济调整政策的出台,导致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虽然城市人口绝对数量上有所增加,但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从而导致了城市人口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出现。

(四)第四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导致具有集聚效应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向其靠拢,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和辐射力。城市经济辐射力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至26.94%。

(五)第五阶段: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由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和责任,城市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到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三、中日城市化比较综合分析

(一)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方面,日本采用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国采用了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化水平

在城市化水平方面,长期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实现了城市化率由1945年38.8%上升到2010年到86.3%,过程中通过有效政策和计划的实施,突破了城市化增长的障碍,实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率由1945年的10%左右增长到2013年的50%多,高效地完成了城市化。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亟需解决。

(三)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实现了第三产业占比对第二产业占比的赶超,完成了普适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相关策略的实施,实现产业整体的稳定持续的增长力。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提高,虽然产业结构一直呈现调整变动状态,但是,目前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比最高,近期第三产业占比开始与第二产业逼近,有望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赶超。

(四)环境问题

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也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增长,但是随着环境恶化,环保意识的提高,日本采取有效举措,进行产业布局、经济规划成功地克服了环境约束,成为了环保效果显著地模范国家。中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同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兰欣卉]

猜你喜欢

城市化比较发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篇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