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问题及对策
2014-09-20陶国根
陶国根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丰富内涵,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改,彰显出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可谓使命光荣而任务艰巨。因此,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江西“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
新世纪以来,江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江西绿色崛起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实现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新开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一)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推进
据江西省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76%,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同2000年相比,提高了22.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提高了13.6个百分点,进程明显加快。
1.各指标齐发力推动小康指数步步高
从各子目标指数提高对全面小康指数贡献的情况看,2010年同2000年比较,江西全面小康指数53.1%上升至76%,提高22.9个百分点。其中:社会和谐指数提高了40.6个百分点,对江西全面小康指数的贡献率达到26.6%;生活质量指数提高了24.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20.2%;资源环境指数提高了2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1%;经济发展指数提高了18.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22.9%。
表1 2000~2010年江西全省全面小康各子目标实现程度提高情况及贡献率 (%)
2.多数监测指标的进程已完成时间进度
2010年实现程度已经达到100%的指标有7个,在90%~99%之间的指标有3个,在70%~89%之间的指标有5个,在50%~69%之间的指标有5个,在50%以下的指标有3个。
表2 2010年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监测指标实现程度
截止到2010年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判定,在23个小康检测指标中,有16个指标完成时间进度任务,占监测指标的70%。尚未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的指标有7个,这些指标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各设区市全面小康建设全面推进
从各设区市全面小康进程情况看,到201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是南昌市,小康指数达到86.4%;其次是新余市,小康指数达到85.6%;景德镇、萍乡列第三,均为82.7%。高于全省平均实现程度的有南昌、新余、景德镇、萍乡、鹰潭5个设区市,实现程度最低的为赣州市,为69.8%。前10年全面小康进程推进最快的有萍乡、景德镇、抚州等设区市 (见表)。
表3 11个设区市全面小康指数及其提高情况 (%)
4.江西全面小康实现进程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
与全国比较,2000年,江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低6.5个百分点,2005年低4.8个百分点,2012年低4.1个百分点;十年间缩小2.4个百分点,最近5年缩小0.7个百分点。从各指标实现程度看,有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社会安全指数、单位GDP综合能耗和环境质量指数6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与全国一致,其它指标低于全国水平。
表4 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子目标实现程度和全国比较 (%)
二、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江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深入分析目前的情况,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
(一)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水平低特征突出
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在以工业为核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推动下,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与全国和中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水平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12年,江西生产总值为12948.5亿元,占全国的2.49%,为中部地区的11.12%。江西人均生产总值为2879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09%,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7.96%。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2020年全国人均GDP要达到58880元,我省目前只完成了48.91%,比全国65.46%的实现进度低了16.55个百分点,比中部平均55.14%的实现进度低了6.23个百分点,这已经成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最突出的短板。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要达到382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1838元,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目前只完成了51.97%,比全国64.28%的实现进度低了12.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完成66.13%,比全国66.88%的实现程度仅低了0.75个百分点。江西部分经济指标的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中部六省的排位多数依然居后。
(二)影响江西社会和谐的潜在因素不可忽视
1.收入差距水平依然较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385上升到2009年的0.480,平均每年以0.0106个百分点扩大,已经超过了0.4的小康目标值上限。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39倍上升到2009年的最高值2.76倍,此后开始下降,到2012年为2.54倍,尽管低于2.8倍的小康目标值上限,但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由2000年的39.6%上升到2010年的51.9%,平均每年以1.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17年将可能高于60%的小康目标值临界水平。
2.社会保障能力仍有待提高。近年来,全省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有了大幅度地提高,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1%,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省100个县 (市、区),参保人数达到1524万,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总计参保人数达到2212万,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江西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还很低,保障能力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以基本养老金为例,2012年全国所有省份都调整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其中18个省份公布了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数据显示,江西仅为1514元,位居倒数第二,还没有达到2011年全国月人均养老金1531元的水平。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个地区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越多,科技进步水平就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反之,经济就相对落后。目前,江西科技研发投入偏低,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2012年,江西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113.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8%,不仅明显低于全国1.98%的水平,而且和中部五省相比,无论是从投入总量比较,还是从投入强度比较,江西均位居倒数第一位;仅实现目标值 (2.5%)的35.2%。2012年,江西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93件,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省份浙江 (11571件)、上海 (11379件)、江苏 (16242件)、北京 (20140件)、广东(22153件)的水平,也低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1297 ~4050 件的水平。[1]
2012年,江西技术市场成交额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3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4%,而同年北京达到13.8%,上海达到2.93%。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科技进步,如果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与之适应,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不能得到根本性改观,势必对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来看,2012年,江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7:53.8:34.5,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8%;同2000年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为3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4.6%,位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与小康社会标准值 (≥50%)最小值相比,低了15.5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成为了江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城镇就业。江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另外,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钢铁、建材、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行业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占有重要份额,这些行业多为高耗能、排放大、对环境较大污染的行业,由此引发的节能减排矛盾将日渐突出。
(五)加快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依然比较大
1.江西能源瓶颈问题突出。由于江西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上有色金属开发冶炼、钢铁冶炼加工、非金属冶炼加工、石油化工、电力等在我省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比重,能源消耗呈现较快上升趋势,2012年,全省能源消耗总量达7232.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2946.8万吨 (增长68.8%);江西能源消耗自给率低,经济增长的能源供给瓶颈十分突出,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由此引发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矛盾将日益突出。
2.减排与环境保护压力不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压力也随之加大。2000年以来,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明显上升势头。从2000~2012年的情况看,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9万吨上升到55万吨,增长89.7%;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由4.21亿吨上升到6.79亿吨,增长61.3%;2005~2012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由6.93亿吨上升到13.31亿吨,增长92.1%。[2]可见,排放增长较快。一些地方水环境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据一些地方的反映,由于我省排放基数比较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虽然“十一五”时期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今后所面临的减排压力依然不小。由于经济建设、退耕还林还湖等需要,最近十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了4.8%。随着今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问题依然面对巨大挑战。
三、加快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江西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借鉴其他省市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应该找出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
(一)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靠发展。[3]发展是硬道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才能在新世纪的战略机遇中一步一步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尤其如此。唯有加快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保持江西人引以为荣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唯有加快发展,着力夯实经济基础,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西“加快发展”的关键何在?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使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双轮齐动,使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效益比翼齐飞,让我们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为龙头,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区域升级,倾力打造“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格局,形成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生动局面,切实增强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江西经济总量不断有新跨越,人均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增长质量不断有新改善,经济结构不断有新突破,社会发展不断现新风貌。
(二)坚持制度改革创新不动摇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经济发展。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制度,其他创新活动就不会是有效的,也不会是持久的。江西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主要的差距之一就是在制度改革创新上。沿海许多地区的发展,并不是因为中央给了多少投资,而只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制度创新上比别人占了优势。有了较好的制度,庸人也可以干成一番事业,没有较好的制度,能人也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江西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继续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三)坚持持续改善民生不动摇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因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是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江西要把民生工程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推进重点,合理安排资金投向,让民生工程建设贯穿整个小康社会建设;要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增加江西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以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重点,继续完善江西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实现人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实现人人“居有其所”;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继续发挥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优势,抓好新时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好江西和谐安定局面,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一个富裕、和谐、秀美的幸福家园。
(四)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动摇
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舒适的生存环境,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5]因此,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牢固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一要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文件精神,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加强监督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和环境业绩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要切实做好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前进。三要加快产业升级,注重产业引导。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开工企业要强化环境评估审查,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四要整合整治,加大绿色、生态建设力度。注重发展节能保护的生态产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坚决杜绝有毒有害项目,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大绿色造林建设步伐,全面开展清洁家园、美化环境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共同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1]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EB/OL].[2013 -06 -05].http://www.sipo.gov.cn.
[2]江西省环保厅.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6-05]http://www.jxepb.gov.cn.
[3]任佳.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思考[J].学术探索,2003,4(1):4 -6.
[4]李义平.用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建设小康社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3-03-13(A01).
[5]宋健.保护环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N].人民日报,2005-06-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