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一张网 善问一方政
2014-09-19邓汉刚
邓汉刚
从1994年中国实现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至今,短短20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互联网是专业人士的“阳春白雪”,2000年后网络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继而星火燎原成为世界最大的舆论场。无论是言必及互联网思维的经济发展,还是通过互联网表达聚焦的社会转型,抑或是百家争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文化思想交流,都汇聚在这个世界上区域最广、人数最多、内容最复杂的网络中。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恰好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民众思想解放同步,是以中国网络在电子商务和信息传播之外,更承担了许多“社会公器”的作用。在网络中,党委政府和网民群众的关系也历经了不同阶段,初始期的民意汹涌借助网络让党委政府“被网络撞了一下腰”,并进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官方对于网络管制多于建设,防范多于利用,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中国网络呈现出全新气象,党委政府和网民群众破除时间、空间、地位的隔离,围坐在网络这张虚拟的桌前开始“同谋善治”新篇章。
网络汇聚善言。网络的出现破除了传统信息表达中的传播障碍,网民可以直抒胸臆、直达“天听”,而党委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快捷而真实地听民声、知民意、汇民情,作为一种改变话语方式、革新话语权利的现代工具,网络在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间搭起一座桥梁,而党委政府能够通过这座桥梁,把虚拟体现的意见建议演化为现实改进的工作,把付诸字节的牢骚情绪落实为现实的决策关怀,可谓是从善如流。
借网共行善举。应用网络更多更好地改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有赖于党委政府的主动作为,必须珍视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主动建设适宜的平台,搭建畅通的渠道,修补和弥合曾经不断疏离的“两个舆论场”,汇聚现实与虚拟世界中最大的价值认同。无论是党委政府电子政务网络问政的日渐规范,还是网络产业电子商务的捷报频传,抑或是社会组织应用网络的善行义举,都更加还原了网络的工具属性。尤其是党委政府近年来在网络问政、政务微博、网上办公等方面建树颇多,借网治政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下网落实善政。网络并不虚拟,借网络行善政不能只停留在网络上,“问而不应,答而不行”的网络问政注定了只是昙花一现的“秀”。只有把虚拟字节对应成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把决策者案头的批示落实成边远群众的实惠,只有把网络问政的“秀”固定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规范制度,才能真正地问出真情、办成实事,才能让网络真正成为撬动“创新国家治理”这个新课题的坚实支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如何应用网络“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一门亟待解答的新课题,借一张网络问一方善政正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有效实践,更是当下创新形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演绎。作为一个网络大国,在当下通过党委政府主导,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发展中,把一“网”情深的热情转化为无“网”不利的驾驭能力,实现“网络强国”目标,可谓网之幸、民之幸、国之幸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