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人工林保护性经营的探索

2014-09-19赵会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赵会艳

摘要: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对京津周围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人工林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要综述了对实验区人工林的保护性经营措施。

关键词: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人工林;保护性经营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7-0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典型和最复杂的保护区域,占了5种类型保护区的主体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保护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640处,总面积149万多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保护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安全得到了维护,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但是,在保护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孤岛堡垒”式的封闭管理已经影响和制约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现以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其实验区的保护性经营和实验的有关问题[1]。

1 实验区概况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北端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41°47′~42°06′,东经116°51′~117°45′,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围场镇,距北京384km,天津504km。保护区总面积为50 637.4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 6071.7hm2,占90.98%;非林业用地面积4 565.7hm2,占9.02%,森林覆盖率74.7%,其中实验区面积32 408.2hm2,保护区内人工林比重为34.5%。

2 实验区内人工林现状和问题

保护区自2002年建立以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始终把森林资源管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科研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一直未对区内森林资源进行抚育管理。据最近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调查统计显示,保护区实验区逐渐显现出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下降、病虫害和防火难度加大、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部分生态功能呈现下降趋势。经认真分析得知,其根本原因与保护区实验区内落叶松、油松等人工林分过密、自然整枝和林木分化严重等问题有关。因此,对保护区实验区内人工林实施保护性经营活动势在必行,将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发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贮存动植物基因等重要生态功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社会效益。实验区内的人工林多为1985年以后营造的针叶纯林,自申报自然保护区以后,同样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经营作业,林分密度过大,林木分化明显,下层木严重枯死,地被物基本绝迹,林内卫生和透光条件很差,严重制约林分发育和林木生长。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营活动,森林健康状况差,森林抵御病虫鼠害能力低,病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落叶松毛虫、舞毒蛾、落叶松尺蛾、落叶松腮扁叶蜂、落叶松鞘蛾、落叶松锉叶蜂等,对落叶松、油松人工林造成严重危害。保护区内大面积含有丰富易燃性松脂油松林的存在,加重了林区森林防火的难度。林分密度大,特别是针叶纯林落叶逐年堆积,难以分解,导致土壤灰化、养分贫瘠,促进营养循环十分重要的土壤无脊椎动物以及其他动植物很少,导致土壤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差。由于林下光照差、土壤条件不适宜林下灌草更新生长,致使林下灌草覆盖度不足20%,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下甚至无灌草生长,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此同时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有益鸟类逐渐减少,以取食松毛虫为主的灰喜鹊为例,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

3 解决途径

3.1 赢取国家政策支持 林业保护亦可称之为国家对林业的扶持。综观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林业的保护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工业化前期的负保护、工业化中期的一般性保护和工业化后期的正保护3个阶段。这是由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作为不可替代的初级资源及资本积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林业目前仍作为初级资源产业而处于负保护阶段[2]。近年来,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日益深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林业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的重视,在保护区开展科学、适度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也日益宽松,为此,积极开展保护区实验区人工林保护性经营研究工作,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管理途经和政策,对于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保护建设的成果,在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同时,应该根据林区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办法,出台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而保证建设成果的长效型[3]。

3.2 坚持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 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在实现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利用,而正因为要得到持续的利用,必须要强调保护,两者是相辅相承的辩证统一,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在保护和巩固生态优势的前提下,做优、做强林区经济产业,建设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资源永续利用的产业体系[4-6]。通过科学有序的经营管理,打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培育结构合理、健康的林分,有利于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遏制水土流失,为改善京津周围生态环境发挥更好作用。

3.3 必须采取生态下层疏伐和弱干扰式的近自然经营方式 根据现有林分概况,需经营的人工林林分状况相近,均属久未经营,林分密度过大,林木分化明显,抑制林木生长,应采取生态下层疏伐的经营方式。通过疏伐及时有效地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培育高质量的人工林。优先伐除Ⅳ、Ⅴ级木,保留Ⅰ、Ⅱ级木,对于密度较大林分,结合保留木空间位置,伐除部分Ⅲ级木。对于遭受病虫害、干旱等导致的死亡木和濒死木,优先进行采伐;按照保留密度要求,密度依然较大时,伐除部分Ⅰ、Ⅱ级木。在人工林中分布的天然萌生长势优良阔叶树木,特别国家和地区一、二级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的树种以及当地乡土树种,应保留,作为种源树实现森林自我更新,逐步扩大人工林中珍稀阔叶比例。同时采取林隙内适度补植补种适宜珍稀树种、促进森林天然更新等措施,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和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4 结语

国内许多国家自然保护区,已经认识到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展适度经营活动。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人工林保护性经营,要通过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把天然林保护区建设成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多功能的自然保护区[7]。通过全方位的管理,让这笔宝贵的森林动植物资源,永远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必将为进一步探索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思路、全面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长虹.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保护性经营和实验问题的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31-34.

[2]李维长.世界森林资源保护及中国林业发展对策分析[J].资源科学,2000,6(22):71-76.

[3]付纪梅,许丽玲,王阿拉坦仓.浅谈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1(36):10-11.

[4]崔涛.浅谈达拉特旗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5(35):18-20.

[5]戴凤文,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9,3(41):4-5.

[6]裘晓雯.论森林资源保护的社会林业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4,5(24):313.

[7]赵惠林.太原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发展现状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16):84-85. (责编:吴祚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