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2014-09-19武德功杜军利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玉米田

武德功+杜军利

摘要: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玉米田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84-02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in the Corn Field

Wu Dego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In 2012 and 20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as investigated in corn field.By using the aggregation index,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ere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sect in the corn field was uniform,followed by the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showing a diversity distribution form.

Key words: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Aggregation indices;Corn field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国玉米上为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显著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年份造成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造成减产30%以上,给玉米种植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1]。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在一定空间内的分布形式,是昆虫种群内个体间相互作用及昆虫群体与外界环境(如地貌、植物群落等)互作的结果,是昆虫种群结构的重要特征。昆虫种群一般主要呈现3种分布型,即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2]。掌握昆虫空间分布型是正确进行抽样调查,提高估计昆虫种群数量的前提。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对玉米螟卵块的空间分布型有一些报道,管致和等对我国玉米螟一代螟卵在春玉米上田间分布型进行研究,认为一代螟卵块在春玉米上呈聚集分布[3];张家娴调查了二代螟卵块在二套玉米上的分布型,结果显示在卵初发期和末期呈现随机分布,在盛发期为聚集分布[4]。目前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凤阳县夏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田间分布特征及其种群行为特性,为下一年玉米螟发生量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于2012年10月11日在安徽科技学院实验田选择3块有代表性的玉米田(杂交种或组合,雌穗已收获),2013年10月15~17日在安徽科技学院实验田和凤阳县国家级农作物区试试验站(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方邱湖农场)选择7块有代表性的玉米田,每一块玉米试验田约0.3~0.4hm2,作为标准的调查样地。每块试验田采用棋盘式取样,调查玉米植株200株,详细记录每株玉米中玉米螟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1.2 玉米螟分布型测定 本研究采用了6种聚集度指标[5-7]测定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扩散系数(C)法 C=S2/m,S2为方差,m为样本平均数,C可以用作鉴定昆虫种群的聚集程度或均匀程度,当C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C等于1时,为随机分布(Poisson分布);C大于1时,为聚集分布。结果表明(表1):调查样区6和9的C值大于1,为聚集分布;其余8个样区的的C值小于1,为均匀分布。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

2.2 K值法 K=m2/(S2-m),m为样本平均数,S2为方差。当K值小于0时为均匀分布,当K值大于0时为聚集分布,当K值较大时(约超过8),则这种分布趋近随机分布[7]。结果表明:调查样区6和9的K值大于0,小于8,为聚集分布;其余8个样区的的K值小于0,为均匀分布。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表1)。

2.3 CA指数法 Cassie(1962)提出用CA即1/K来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情况:当CA等于0时,为随机分布;CA小于0时,为均匀分布;CA大于0时,为聚集分布。结果表明(表1):调查样区6和9的CA值大于0,其余8个样区的的CA值小于0。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

2.4 丛生指标(I)法 David和Moore(1954)提出丛生指标(I)作为测定种群聚集度的指标,I=v/m-1,v为方差,m为样本平均数;当I等于0时,为随机分布;I小于0时,为均匀分布;I大于0时,为聚集分布。计算结果显示,样区6和9的的I值大于0,其余8个样区的I值小于0,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

2.5 聚集指标法 Lloyd(1967)提出用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m的比值作为分析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指标。如果m*/m等于1,为泊松分布;m*/m小于1,为均匀分布,m*/m大于1为聚集分布。测定结果显示,调查样区6和9的m*/m值大于1(表1),其余8个样区的的m*/m值小于1,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

2.6 扩散型指标(Iδ)法 Morisita(1959)提出用抽样概率的方法来分析种群内个体的聚集情况,定义Iδ为2个个体落入同一样方的概率与随机分布的比值,用于判断种群聚集分布的类型,计算公式为Iδ=Q[i=1Q[ni(ni-1)]/[N(N-1)],式中Q为抽样数,ni为第i个样本虫数,N为总虫数。当Iδ等于1时,为随机分布;Iδ大于1时,为聚集分布;Iδ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测定结果显示,调查样区6和9的Iδ大于1(表1),其余8个样区的Iδ值小于1,说明玉米螟越冬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匀分布为主。

表1 玉米螟越冬幼虫在10个样区的聚集度

[样区编号&平均值&方差&扩散系数(C)&K值&CA

指数&丛生

指标&聚集

指标&扩散指标&分布型&1&2.195&1.757&0.800&-2.283&-0.438&-0.200&0.909&0.911&均匀&2&2.215&1.869&0.844&-2.887&-0.346&-0.156&0.893&0.895&均匀&3&2.085&1.987&0.953&-10.186&-0.098&-0.047&0.955&0.957&均匀&4&2.110&2.000&0.947&-8.921&-0.112&-0.053&0.975&0.977&均匀&5&2.145&2.120&0.988&-40.201&-0.025&-0.012&0.872&0.874&均匀&6&2.125&2.559&1.204&2.302&0.434&0.204&1.028&1.030&聚集&7&2.155&1.845&0.856&-3.227&-0.310&-0.144&0.913&0.915&均匀&8&1.85&1.638&0.885&-4.706&-0.213&-0.115&0.938&0.940&均匀&9&2.26&2.904&1.285&1.552&0.644&0.285&1.036&1.038&聚集&10&2.120&1.455&0.687&-1.505&-0.664&-0.313&0.831&0.833&均匀&]

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米田
沧州地区玉米田病虫草害种类调查分析
60%氯氟吡氧·乙草胺·莠悬乳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
爱玉优玉米田除草防效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