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真菌菌株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2014-09-19章骏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毒力测定蛴螬防治

章骏

摘要:选择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Ma1较其它菌株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62.50%,LT50为10.31d,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绿僵菌;蛴螬;防治;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29-02

蛴螬(Anmala cuprea)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是我国地下害虫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类害虫,主要为害花生、大豆、麦类、高粱、玉米、甘蔗、棉花等多种大田作物,以及一些中药材等,其中以为害花生较为严重,严重时造成作物颗粒无收[1]。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该害虫,易使其产生抗性,并且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导致作物产品农药含量超标,使花生有异味,影响到出口创汇及人体健康。为此,笔者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分别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对蛴螬具有高毒力的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蛴螬幼虫是5月上旬从安徽省庐江县采集的越冬幼虫,室内饲养数天,挑选大小均匀且健康的个体备用。

1.1.2 供试菌种 菌种为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生防研究室储存菌种,编号分别为Ma1、Bbr84、Ma2、Ma3、Ma4。

1.2 试验方法

1.2.1 菌剂的制备 培养采用萨氏葡萄糖酵母浸膏培养基(SDAY)、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PDA)和察氏琼脂培养基培养(Czapek),置于光照培养箱内26℃下恒温培养15d后,放入冰箱低温(4℃)保存备用。用无菌的塑料药匙将真菌的分生孢子粉刮到一个干净的盛有10mL0.05%Tween-80润湿剂的三角瓶中,在涡旋振荡器上充分振荡(10min左右),然后按比例稀释,经血球计数板测定每mL孢子数,通过计算把各菌的孢子悬浮液浓度配成基本一致,即1.0×108孢子/mL,以测定致死中时(LT50),比较各菌种间的毒力[2]。

1.2.2 测定方法 用毛笔将蛴螬3龄幼虫挑起,在盛有孢子悬浮液的培养皿中浸蘸一下(约3~5s),而后迅速取出,置于洁净滤纸上,任其爬行,片刻后,移入洁净的小指型管(1cm×8cm)中单头饲养。为了避免相互残杀,每管放一小块人工饲料。养虫器皿事先在1%甲醛液中浸泡片刻,取出后凉干备用。不同处理用不同毛笔,避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试验结果。以0.05%吐温水为对照,共设7个处理,重复3次,每处理试虫数30头。试验每天定时观察一次直至化蛹,每次记下死虫数,并及时将虫尸移出。虫尸在26℃保湿培养(相对湿度大于90%)观察是否有僵虫出现,统计僵虫率。

1.2.3 数据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每mL孢子总量=平均每小格孢子数×4×106×稀释倍数;累积死亡率(%)=(处理的总死虫数×100)/处理的总虫数;累积校正死亡率(%)=(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对照组累积死亡率)/(1-对照组累积死亡率);僵虫率(%)=僵虫数×100/总死亡虫数。

以LT50、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作为分析毒力的指标,将观察时间分为间隔相等的时间区段,分别统计整理每个时间区段内的累积死亡率,并校正,以时间(d)的对数值为X,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采用机率值分析法(Doberski,J.W.1981)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时(LT5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真菌菌株对蛴螬的致病效果 由表1可知,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但致死率表现出明显差异。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校正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2.50%、50.00%、43.75%、43.75%、37.50%和24.98%,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0.31d、15.06d、15.30d、15.65d、15.40d和27.56d。其中绿僵菌Ma1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达到了62.50%,而其它处理都≤50.00%,差异极显著;同时绿僵菌Ma1致死中时LT50最小,为10.31d,而其它处理都>15d,由此可见绿僵菌Ma1的致病力最强。 表1 不同真菌对蛴螬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及僵虫率

[处理&累积死亡率(%)&校正累计

死亡率(%)&差异显著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r& 致死中时

LT50(d)&僵虫率

(%)&0.05&0.01&Ma1&66.67&62.50&a&A&Y=7.912 35-2.874 40x&0.993 81&10.31&66.64&Bbr84&55.56&50.00&b&B&Y=8.167 74-2.689 32x&0.985 38&15.06&56.23&Bbr84+Ma4&50.00&43.75&c&BC&Y=8.078 05-2.591 80x&0.967 44&15.30&58.78&Ma3&50.00&43.75&c&BC&Y=7.737 21-2.291 35x&0.988 16&15.65&46.64&Ma2&44.44&37.50&d&C&Y=8.323 49-2.798 60x&0.927 23&15.40&52.12&Bbr84+Ma3&33.33&24.98&e&D&Y=7.538 93-1.762 76x&0.984 51&27.56&49.87&ck&11.11&&&&&&&&]

2.2 不同真菌的僵虫率 在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各处理死亡幼虫24h后均出现僵虫,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僵虫率分别为66.64%、56.23%、58.78%、46.64%、52.12%和49.87%,其中Ma1僵虫率最高,达到66.64%,而其它处理的僵虫率均在60%以下(表1)。说明各供试真菌菌株都能侵染致死蛴螬3龄幼虫,而Ma1表现出对蛴螬明显的高毒力。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造成大面积土壤和农作物污染,并对人畜产生危害,而生物防治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得以迅速应用[3-4]。为了探索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资源,本文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对蛴螬高毒力绿僵菌Ma1菌株,其致死率和致死速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本次筛选的菌株及其混合物的数量较少,建议扩大菌株筛选范围。同时毒力测定是在室内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田间防效则受到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要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鸿钧,张子良.中国地下害虫[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2]浦蛰龙,李增智.昆虫真菌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6.

[3]张克勤.我国杀虫真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1996,22(1):43-46.

[4]谢明杰,宋玉媛,曹文伟,等.微生物杀虫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1(4):226-229.(责编:张宏民)

endprint

摘要:选择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Ma1较其它菌株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62.50%,LT50为10.31d,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绿僵菌;蛴螬;防治;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29-02

蛴螬(Anmala cuprea)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是我国地下害虫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类害虫,主要为害花生、大豆、麦类、高粱、玉米、甘蔗、棉花等多种大田作物,以及一些中药材等,其中以为害花生较为严重,严重时造成作物颗粒无收[1]。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该害虫,易使其产生抗性,并且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导致作物产品农药含量超标,使花生有异味,影响到出口创汇及人体健康。为此,笔者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分别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对蛴螬具有高毒力的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蛴螬幼虫是5月上旬从安徽省庐江县采集的越冬幼虫,室内饲养数天,挑选大小均匀且健康的个体备用。

1.1.2 供试菌种 菌种为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生防研究室储存菌种,编号分别为Ma1、Bbr84、Ma2、Ma3、Ma4。

1.2 试验方法

1.2.1 菌剂的制备 培养采用萨氏葡萄糖酵母浸膏培养基(SDAY)、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PDA)和察氏琼脂培养基培养(Czapek),置于光照培养箱内26℃下恒温培养15d后,放入冰箱低温(4℃)保存备用。用无菌的塑料药匙将真菌的分生孢子粉刮到一个干净的盛有10mL0.05%Tween-80润湿剂的三角瓶中,在涡旋振荡器上充分振荡(10min左右),然后按比例稀释,经血球计数板测定每mL孢子数,通过计算把各菌的孢子悬浮液浓度配成基本一致,即1.0×108孢子/mL,以测定致死中时(LT50),比较各菌种间的毒力[2]。

1.2.2 测定方法 用毛笔将蛴螬3龄幼虫挑起,在盛有孢子悬浮液的培养皿中浸蘸一下(约3~5s),而后迅速取出,置于洁净滤纸上,任其爬行,片刻后,移入洁净的小指型管(1cm×8cm)中单头饲养。为了避免相互残杀,每管放一小块人工饲料。养虫器皿事先在1%甲醛液中浸泡片刻,取出后凉干备用。不同处理用不同毛笔,避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试验结果。以0.05%吐温水为对照,共设7个处理,重复3次,每处理试虫数30头。试验每天定时观察一次直至化蛹,每次记下死虫数,并及时将虫尸移出。虫尸在26℃保湿培养(相对湿度大于90%)观察是否有僵虫出现,统计僵虫率。

1.2.3 数据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每mL孢子总量=平均每小格孢子数×4×106×稀释倍数;累积死亡率(%)=(处理的总死虫数×100)/处理的总虫数;累积校正死亡率(%)=(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对照组累积死亡率)/(1-对照组累积死亡率);僵虫率(%)=僵虫数×100/总死亡虫数。

以LT50、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作为分析毒力的指标,将观察时间分为间隔相等的时间区段,分别统计整理每个时间区段内的累积死亡率,并校正,以时间(d)的对数值为X,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采用机率值分析法(Doberski,J.W.1981)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时(LT5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真菌菌株对蛴螬的致病效果 由表1可知,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但致死率表现出明显差异。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校正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2.50%、50.00%、43.75%、43.75%、37.50%和24.98%,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0.31d、15.06d、15.30d、15.65d、15.40d和27.56d。其中绿僵菌Ma1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达到了62.50%,而其它处理都≤50.00%,差异极显著;同时绿僵菌Ma1致死中时LT50最小,为10.31d,而其它处理都>15d,由此可见绿僵菌Ma1的致病力最强。 表1 不同真菌对蛴螬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及僵虫率

[处理&累积死亡率(%)&校正累计

死亡率(%)&差异显著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r& 致死中时

LT50(d)&僵虫率

(%)&0.05&0.01&Ma1&66.67&62.50&a&A&Y=7.912 35-2.874 40x&0.993 81&10.31&66.64&Bbr84&55.56&50.00&b&B&Y=8.167 74-2.689 32x&0.985 38&15.06&56.23&Bbr84+Ma4&50.00&43.75&c&BC&Y=8.078 05-2.591 80x&0.967 44&15.30&58.78&Ma3&50.00&43.75&c&BC&Y=7.737 21-2.291 35x&0.988 16&15.65&46.64&Ma2&44.44&37.50&d&C&Y=8.323 49-2.798 60x&0.927 23&15.40&52.12&Bbr84+Ma3&33.33&24.98&e&D&Y=7.538 93-1.762 76x&0.984 51&27.56&49.87&ck&11.11&&&&&&&&]

2.2 不同真菌的僵虫率 在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各处理死亡幼虫24h后均出现僵虫,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僵虫率分别为66.64%、56.23%、58.78%、46.64%、52.12%和49.87%,其中Ma1僵虫率最高,达到66.64%,而其它处理的僵虫率均在60%以下(表1)。说明各供试真菌菌株都能侵染致死蛴螬3龄幼虫,而Ma1表现出对蛴螬明显的高毒力。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造成大面积土壤和农作物污染,并对人畜产生危害,而生物防治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得以迅速应用[3-4]。为了探索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资源,本文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对蛴螬高毒力绿僵菌Ma1菌株,其致死率和致死速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本次筛选的菌株及其混合物的数量较少,建议扩大菌株筛选范围。同时毒力测定是在室内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田间防效则受到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要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鸿钧,张子良.中国地下害虫[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2]浦蛰龙,李增智.昆虫真菌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6.

[3]张克勤.我国杀虫真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1996,22(1):43-46.

[4]谢明杰,宋玉媛,曹文伟,等.微生物杀虫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1(4):226-229.(责编:张宏民)

endprint

摘要:选择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Ma1较其它菌株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62.50%,LT50为10.31d,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绿僵菌;蛴螬;防治;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29-02

蛴螬(Anmala cuprea)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是我国地下害虫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类害虫,主要为害花生、大豆、麦类、高粱、玉米、甘蔗、棉花等多种大田作物,以及一些中药材等,其中以为害花生较为严重,严重时造成作物颗粒无收[1]。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该害虫,易使其产生抗性,并且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导致作物产品农药含量超标,使花生有异味,影响到出口创汇及人体健康。为此,笔者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分别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对蛴螬具有高毒力的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蛴螬幼虫是5月上旬从安徽省庐江县采集的越冬幼虫,室内饲养数天,挑选大小均匀且健康的个体备用。

1.1.2 供试菌种 菌种为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生防研究室储存菌种,编号分别为Ma1、Bbr84、Ma2、Ma3、Ma4。

1.2 试验方法

1.2.1 菌剂的制备 培养采用萨氏葡萄糖酵母浸膏培养基(SDAY)、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PDA)和察氏琼脂培养基培养(Czapek),置于光照培养箱内26℃下恒温培养15d后,放入冰箱低温(4℃)保存备用。用无菌的塑料药匙将真菌的分生孢子粉刮到一个干净的盛有10mL0.05%Tween-80润湿剂的三角瓶中,在涡旋振荡器上充分振荡(10min左右),然后按比例稀释,经血球计数板测定每mL孢子数,通过计算把各菌的孢子悬浮液浓度配成基本一致,即1.0×108孢子/mL,以测定致死中时(LT50),比较各菌种间的毒力[2]。

1.2.2 测定方法 用毛笔将蛴螬3龄幼虫挑起,在盛有孢子悬浮液的培养皿中浸蘸一下(约3~5s),而后迅速取出,置于洁净滤纸上,任其爬行,片刻后,移入洁净的小指型管(1cm×8cm)中单头饲养。为了避免相互残杀,每管放一小块人工饲料。养虫器皿事先在1%甲醛液中浸泡片刻,取出后凉干备用。不同处理用不同毛笔,避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试验结果。以0.05%吐温水为对照,共设7个处理,重复3次,每处理试虫数30头。试验每天定时观察一次直至化蛹,每次记下死虫数,并及时将虫尸移出。虫尸在26℃保湿培养(相对湿度大于90%)观察是否有僵虫出现,统计僵虫率。

1.2.3 数据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每mL孢子总量=平均每小格孢子数×4×106×稀释倍数;累积死亡率(%)=(处理的总死虫数×100)/处理的总虫数;累积校正死亡率(%)=(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对照组累积死亡率)/(1-对照组累积死亡率);僵虫率(%)=僵虫数×100/总死亡虫数。

以LT50、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作为分析毒力的指标,将观察时间分为间隔相等的时间区段,分别统计整理每个时间区段内的累积死亡率,并校正,以时间(d)的对数值为X,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采用机率值分析法(Doberski,J.W.1981)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时(LT5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真菌菌株对蛴螬的致病效果 由表1可知,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但致死率表现出明显差异。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校正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2.50%、50.00%、43.75%、43.75%、37.50%和24.98%,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0.31d、15.06d、15.30d、15.65d、15.40d和27.56d。其中绿僵菌Ma1校正累积死亡率最高,达到了62.50%,而其它处理都≤50.00%,差异极显著;同时绿僵菌Ma1致死中时LT50最小,为10.31d,而其它处理都>15d,由此可见绿僵菌Ma1的致病力最强。 表1 不同真菌对蛴螬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及僵虫率

[处理&累积死亡率(%)&校正累计

死亡率(%)&差异显著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r& 致死中时

LT50(d)&僵虫率

(%)&0.05&0.01&Ma1&66.67&62.50&a&A&Y=7.912 35-2.874 40x&0.993 81&10.31&66.64&Bbr84&55.56&50.00&b&B&Y=8.167 74-2.689 32x&0.985 38&15.06&56.23&Bbr84+Ma4&50.00&43.75&c&BC&Y=8.078 05-2.591 80x&0.967 44&15.30&58.78&Ma3&50.00&43.75&c&BC&Y=7.737 21-2.291 35x&0.988 16&15.65&46.64&Ma2&44.44&37.50&d&C&Y=8.323 49-2.798 60x&0.927 23&15.40&52.12&Bbr84+Ma3&33.33&24.98&e&D&Y=7.538 93-1.762 76x&0.984 51&27.56&49.87&ck&11.11&&&&&&&&]

2.2 不同真菌的僵虫率 在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各处理死亡幼虫24h后均出现僵虫,Ma1、Bbr84、Bb84r+Ma4、Ma3、Ma2及Bbr84+Ma3僵虫率分别为66.64%、56.23%、58.78%、46.64%、52.12%和49.87%,其中Ma1僵虫率最高,达到66.64%,而其它处理的僵虫率均在60%以下(表1)。说明各供试真菌菌株都能侵染致死蛴螬3龄幼虫,而Ma1表现出对蛴螬明显的高毒力。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造成大面积土壤和农作物污染,并对人畜产生危害,而生物防治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得以迅速应用[3-4]。为了探索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资源,本文选用几种真菌的不同菌株及其混合物对蛴螬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对蛴螬高毒力绿僵菌Ma1菌株,其致死率和致死速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本次筛选的菌株及其混合物的数量较少,建议扩大菌株筛选范围。同时毒力测定是在室内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田间防效则受到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要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鸿钧,张子良.中国地下害虫[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2]浦蛰龙,李增智.昆虫真菌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6.

[3]张克勤.我国杀虫真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1996,22(1):43-46.

[4]谢明杰,宋玉媛,曹文伟,等.微生物杀虫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1(4):226-229.(责编:张宏民)

endprint

猜你喜欢

毒力测定蛴螬防治
干旱区冷季型草坪蛴螬虫窝诊断与防治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咖啡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测定
安徽宿州地区蛴螬时空发生特点
蛴螬提取物对兔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视网膜组织ET-1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