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4-09-19蔡振兴
蔡振兴
摘 要: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教师要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改变应试教育,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基。从这些要求看,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为导学案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不仅将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重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语文学科的必备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掌握。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对探究感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作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
四、掌握思维方法。
1.改变习惯,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加以陈述。
4.改变教师的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语文教师的实践成绩。
1.做好口语交际。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教师乘势教学。
2.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生字词。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识记难检字,再组织字词竞赛。
3.改变提问习惯。让学生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有针对性。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关键是不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