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思考

2014-09-19焦悦悦

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互补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焦悦悦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一直秉承的显性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显示出许多弊端和不足,这说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互补性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涵义

(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针对隐性课程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借助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1]。

(二)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传达给受教育者,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化成个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两者展开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道德观念,而受教育者的任务则是接受这些观念[2]。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面临的问题

(一)显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1.很难适应人们心理的变化。青年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是好强、好动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各种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显性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他们心理的变化。

2.网络发展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成了网络上的常客。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悄然出现,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中介,对因特网上的常客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网络的发展不仅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改变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

(二)隐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者专业素养不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队伍的特点是数量多,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3]。社会在不断发展,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固守过去自己学过的知识,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就使教育者的专业素养脱离实践的需要。

2.教育情境单一。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4]。这些方法无疑都对教育情景提出较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创设多种教育情境。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当渗透在任课老师的授课过程和课程设计中,以期实现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举措探索

(一)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渗透,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

1.加强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渗透。我们一直秉承的主体教育显性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灌输性,在完善显性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隐性教育的渗透,即教育者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适当,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受到教育。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隐性教育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对人们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以实现隐性教育的渗透。它有利于人们得到丰富和完善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关怀之情[5]。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的教育模式

1.挖掘大学生物质文化资源,净化学生的心灵。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资源,它是高校精神文化凝聚的基础,也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净化心灵,使物质文化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6]。

2.挖掘大学生精神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大学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因此,我们要提高高校精神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出更好更优秀的接班人。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体验式教育模式。

1.自我角色体验。角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多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加强自我角色的体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

2.他人角色体验。他人角色体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他人的身份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理解他人行为的目的和对社会的意义,理解他人扮演的某种角色所应遵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起着教育、感染、熏陶的作用。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显性隐性教育互补的具体措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越.论大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0.

[2]李维善,吕春梅.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98.

[3]蓝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3(2):8.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3.

[5]吕品,李晓月.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98.

[6]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0.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互补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