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三调》有感
2014-09-19王乐
王乐
一个人的亲历记录是历史的真相吗?一部传下来的历史著作是历史的真相吗?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对历史的还原还是重塑还是扭曲?我们怎样才算正确认识了历史?看了柯文教授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下简称《历史三调》),这些徘徊于脑海已久的问题似乎有了解释,又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历史三调》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分别详细论述了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在书的每一部分之前作者都会对于历史的撰述方法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对于历史学家如何面对外界的杂音较为客观的叙述一件事情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对于历史记忆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对于历史研究者如何摆脱政治和文化重任的干扰客观地叙述历史.
具体而言,本书的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这里的“事件”,即记录下来的历史。这部分讲述了历史学家后来写的关于义和团起义的“故事”。第二部分即“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里的“经历”即事件的参与者或者说是1900年前后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的个人体验。第三部分即“作为神话的义和团”,神话即以过去为载体而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这部分考察在20世纪的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和“义和团主义”的种种神话——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神话的主旨不在于解释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从义和团的历史中汲取能量,获得政治或宣传方面的好处。
二、历史学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与历史参与者相比,历史学家最大的优点在于事先知道他们要重新塑造的历史事件的结局,就像罗志田先生说的“倒放电影”的优点在于结局已知,研究者容易发现一些当事人未能注意的事物之重要性。[2]拥有宽阔的视野,即辨别历史上不同的个人的经历之间有无联系和把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的大量零散史料组合起来写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能力。
历史学家虽然有较宽的历史视角,但他对历史的解释也要受到历史不确定性、不完整性和短暂性的制约。而且正是因为他们事先知道结局,对于“因然”关系的寻求可能导致历史学家在各种史料间强加逻辑关系,或者将因果的逻辑简单化。从而忽略历史中的其他可能,错误的推定已成事实的结果的必然性。再者,历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用于编排和取舍历史资料的理念,均受到性别、阶级、国籍、种族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极大影响。所以探求历史真相的行动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三、引用材料
本书的注释和引用非常丰富,从261到389页都是注释以及所用的文献,在全篇的布局中约占到了30%的篇幅。其所选用的体裁除了当时的日记、撰述、评论外,还涉及了不同学科的不同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了考量当时农民暴动的真实原因,体察了灾荒、饥饿、宗教等等众多的社会因素,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传播等各个方面的学术成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正面的反馈。在文献的选择上,作者也规避了中西文化的大区隔,两方兼而有之但不盲从盲信。从纽约时报上大量的引文到中国当地田野调查的纪实资料,还有各类人物志传及西方传闻等,可以说完整呈现了两种文化观点及文化立场对于义和团事件的评述。但可以发现,在重要观点的汲取上,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及人物撰述依然是作者使用量最大的手段及工具之一。作者也时不时提醒读者这些文献的意义及背后可能的问题。比如文中引用到的口述历史体裁的资料时作者就显得十分慎重。他特意指出:这类文献由当时环境等因素因而对其质量不能过高估计:口述历史的访谈对象大多是文盲农民,无法要求他们写出具体称谓;事件过后群体性思想延展;还有存在记录过快导致笔记无法辨认的问题。这些标注使得正文文本更为可信,更具有学术的正当性。让人佩服的是,柯文所用之材料,横跨了时间、空间等等的界限。从中方的田野材料,历史专著,时政刊物,到西方社会学著作,欧洲小说,主流媒体,人物日志,跨学科交互研究等等,其种类与涉及之多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五、结论
《历史三调》中所谓的“三调”,既可以指义和团在分别作为事件、经历以及神话的三种场域下被演奏出的三个调调,也向我们介绍了探究历史的三种路径。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他希望通过对义和团的研究来展现历史学家重塑历史的工作,并将这种工作与“认知”历史的另外两条途径:经历和神话放在一起,从而让我们理解什么是历史,我们看到的史著与经历和神话化的“历史”究竟差别在哪里。作为了解历史的途径的事件、经历和神话的相对真实性而言,作者提出“我们能够因为实际经历的历史比历史学家复述的历史更真实一些而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吗?或者因为历史学家复述的历史跟个真实一些就认为它优于神话吗?”他认为“上述三种途径之间虽有明显的矛盾,但在其各自的范围内,都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和真实性。[1](294)因此,我认为在认知历史的时候最好能将三种路径结合起来,以求得最完整的历史画卷。
参考文献:
[1]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
[2]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3]柯文,从人类学的新视角看义和团[A],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M],劳特利奇出版,2003
[4]田艳红.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2004.5
[5]周武,李德英,戴东阳.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柯文教授访谈录[J].史林,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