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广记•延州妇人》文本中“道左”问题

2014-09-19董璐戴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密教宝塔

董璐 戴丽

摘 要:《太平广记》中记录的“延州妇人”故事,解释了延安宝塔的修建缘由,本论文通过对“道左”这一词语表里意义的考察,验证了延安宝塔地理位置与延州妇人的埋葬地吻合,并为“州人异之”这一态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明确了“道左”和密教的关系。

关键词:延州妇人;道左;宝塔;密教

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其今址位于延安城东南的嘉陵山上。塔高44米,呈八角九层阁楼式砖塔。依据嘉庆本《延安府志》卷八记载,肤施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有嘉岭山(中略)山顶古塔九级,唐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延州妇人”的故事,解释了修建延安宝塔最初的缘由。

一、“延州妇人”文本

《太平广记》是宋人编撰的一本杂著,在类别上属类书。宋人李昉、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于太平兴国2年(977年)开始编写,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太平广记》。其中“延州妇人”故事文本全文如下:

昔延州有妇女。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遊。狎昵薦枕。一無所却。數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喪具為之塟焉。以其無家。瘞于道左。大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 明鈔本趺作敷 坐具。敬禮焚香。圍繞讚嘆。數日。人見謂曰。此一淫縱女子。人盡夫也。以其無屬。故瘞於此。和尙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聖。慈悲喜捨。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鏁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云耳。不信即啓以驗之。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鏁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為設大齋。起塔焉。出續玄怪錄

通过文本,《延州妇人》故事情节主要可归结如下:第一、有一个人尽可夫的延州女子,整日与年少之子游乐狎昵。第二、此女子死去,因其无家,被州人瘞于道左。第三、有一胡僧自西域而来,向州人解释该女子是锁骨菩萨的化身。第四、人们按照胡僧的描述,开墓后发现其遍身之骨,果然勾结如锁状,随即为菩萨起塔设大斋。笔者反复研读这则《延州妇人》文本,发现其中州人将死去的延州妇人“瘞于道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此处的“道左”,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文本的核心之所在,以下简要分析。

二、针对“道左”的语义层面分析

在这则“延州妇人”故事中,来历不明的延州妇女死后被州人“瘞于道左”,在古代,“左右”除了指代方位,还具有等级意义。依据《新世纪古代汉语词典》(2005)对“左”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六种:

①左边,与右相对。②地理上以东为左。③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④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⑤证据、证人。⑥不正,邪僻。

依据百度地图(截图)中对延安宝塔山的标注,其今址位于嘉陵路东侧,依据《新世纪古代汉语词典》第二条对“左”的解释,地理上以东为左,所以在这一点上,“瘞于道左”的描述与今日宝塔的地点是吻合的。

另外,依据整体故事文本,延州妇人之所以被“瘞于道左”,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因为其来历不明,没有家人。按照故事文本中的解释,之所以“瘞于道左”,缘由是“以其無家”。第二,依据上述左字第六点的解释“不正,邪僻”,可以理解为延州妇人对“年少之子”表现出“一无所却”的开放态度,而对胡僧的焚香超度行为,州人皆认为“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言下之意即认为此女子的淫乱行为是“不正,邪僻”的。在上述两点基础上,依照《新世纪古代汉语词典》对左字的第三条解释,古代以右为尊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也就能得出第三点原因,对于一个来历不明,生性放荡的无家女子,州人自然不会表现出任何尊敬,“道左”表现了州人对“延州妇人”的非尊敬的态度。当然,以上分析侧重对“左”的含义的分析,而忽略了“道”。

在古代,“道左”一词亦有作“路边,路旁”的解释,如也就是说文本中提到的“瘞于道左”,亦可以理解为“埋葬到路边”。笔者认为,即便抛开上述对左右在尊卑意义上的考察,此处的“路边”,亦体现出一种随意性,即州人对这样一个不知来历的淫荡女子,没有任何的尊敬,便随意将之埋葬于路边。

通过以上分析,首先可以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如今延安宝塔的地理方位符合故事描述;第二、无论是“路边”还是“较为卑下的路的左侧”,均体现出州人对此延州妇人“不正”行为的非尊敬的态度。

三、“道左”背后的意义

通过“延州妇人”这则宗教故事,我们知道了延安宝塔是为锁骨菩萨所建,而身为菩萨,其最初被州人“瘞于道左”,不被尊敬,不被供养,直到从西域而来的胡僧点破了其中奥妙玄机,才“为设大斋,起塔焉”。

“延州妇人”故事最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密教故事。“人尽可夫”与“菩萨化身”的思想与中土道德大相径庭。这则密教故事最初见于中唐,是中土密教最为繁盛的时期。开元三大士翻译了不少的密教经典,当中便有不少“左道性力派”思想。与显教的隔世成佛不同,密教的菩萨死后即显真身,“凡夫俗子”的欲体,一旦死去,也便能即刻“成就大觉佛果”。此处的“道左”,不仅体现了密教经典中的“左道性力派”。对眼中只有“色欲”的“凡夫俗子”的州人而言,密教太过高深莫测,众生还体会不到如此的玄机,故而酿成了“瘞于道左”的错误。

综上,“延州妇人”文本中的“瘞于道左”不仅在宗教意义上体现了中土密教对来自印度和西域佛教教化故事的继承和发展,此处的“左”和“右”,实质上体现了中土和西域,密教和显教的深层内涵。

四、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太平广记•延州妇人》故事中的“道左”在语义和宗教层面的双重考察,不仅验证了故事文本和延安宝塔的实际地理坐标相符,而且对“道左”在宗教层面所体现出的中唐时期显、密两教,中土和西域这一深层次的意义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延安宝塔在中国佛教文学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太平广记》(全十册),李昉等编,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9月新1版。

[2]《新世纪古代汉语词典》,杨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3]《锁骨菩萨考——兼论唐密观念的文学接受》,何胜莉,《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4]《延安地区古塔调查》,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文博》,1991年第2期(总第41期)

[5]《岭山寺塔(延安宝塔)建筑年代考》,赵克礼,《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董璐(1983-),男,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教师,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文化)研究 ; 戴丽(1984-),女,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教师,主要从事翻译学,中日语言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密教宝塔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敦煌文献中密教龙王信仰研究
真言宗僧人入华与9世纪中叶后的唐日佛教交流
印度神话与中国故事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单宝塔诗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宝塔加高
宝塔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