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2014-09-19雷正莲
雷正莲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实现交际的重要媒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它比语音和语法更具变动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在各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量也在不断的扩充,而且外来词的吸收早已屡见不鲜。
关键词:外来词汇;现代汉语; 影响
外来词产生的原因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是一种在吸收外语词的过程中产生的表达源自外语词的意义的词语。由此可见,只有当一个地区与外族有了交流才会有外来词的出现。不同语言相互吸收外来词主要是通过文化接触,语言接触而实现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汉语也是古老久远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与多种语言发生过接触。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接触的情况也不同。如在秦汉时期主要来源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来自匈奴的“骆驼”、“葡萄”、“胭脂”等。而如今,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伴随着频繁紧密的文化交流,外来词更是层出不穷。
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分类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汉语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将其吸收的呢?下面我就参照课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途径。
1.音译:即转写。就是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如“坦克”—tank、“柠檬”—lemon、“摩登” —modern。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部分意译或音意兼译:即把一个外语词分成前后两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如“奔驰” —benz、“脱口秀” —talk show中的“脱口”就是意译部分,而“秀”就是音译。
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如“比萨饼”就是在“pizza”后加上了“饼”这个语素。
4.借形:即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汉字组合而成,如“IT”就是英语“Internt Technical”的缩写。有些来自日语中的词是借形借义不借音,如“手段”、“见习”等。
5.意译:即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并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如“民主”就是英语“democracy”的意译。但有的观点认为这种真正译义的词不属于外来词,因为它已经被吸收消化而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外来词对现代汉语汉字的影响
马西尼(1997)对1840~1898年间汉语中的外来词词源进行研究,冠以“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之名,并在“作者原著序”中说:“汉代汉语词汇不仅仅是二十世纪初那场文学运动中语言实验的结果,而且事实上他的发展还得益于汉语的传统基础以及十九世纪新词的作用。”此处“新词”即指外来词(来自《汉语外来词研究》,第007页)。由此可见,外来词对汉语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就分三点谈其影响。
1.促进汉语词的多音节化:
我国的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以一字一音的模式存在的。对汉字的研究可以发现,多音节而单语素的词有很多,而这些词又大部分都是外来词。比如“胡同”、“和尚”等。由于外来词的不断涌入,汉语的最佳词音长度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增加新语素,推动汉语语素发展
由于现代汉语中造词主要通过合成或缩略来实现,本身很难通过即有音节自身的变化来创造新词。据统计,汉语基本音节数加上声调变化也仅1370多个。因此,同音现象很严重,要想通过即有音节来创造新语素十分难。而外来词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形成了包括单音节和复音节语素在内的新语素。如意译英语“dry”而产生的汉语语素“干” (干啤、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就是汉语中原来所没有的新语素。这一做法增加了汉语语言单位的义项,使汉语语言单位的语义得以发展,为汉语创造更多语素。
3.增加汉语理性义外的附加意
每一个外来词就像是一滴小水珠,它们汇集到一起形成小溪,再汇集成为大河,最后注入到汉语这片浩瀚的海洋之中,以填补汉语中有待补充的语义,正是因为有这些外来词的存在,汉语才能变得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在此我以“蘑菇”这词为例,它源于蒙语“mokn”或“mo:k”(张清常《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第29页)。原指一种植物。后来“蘑菇”引申为拖延、磨蹭之意。如我们说:“你别再跟我泡蘑菇了。”这里“泡蘑菇”就是指当你去求别人办事而他不答应于是你便纠缠着他。后来又有了“蘑菇云”、“蘑菇头”的用法。原因就在于其形状像蘑菇。由此可见,外来词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且丰富了其意义,使其语义的表达更广阔了。
汉语的历史悠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改变当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汉语不断从其他语言中吸取特点、取长补短,同时也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表达功能。目前,外来词的不断地涌入,给了现代汉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对外来词进行研究并利用其优势,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尹玲.我国新词汇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2]艾木拉克孜•阿布都克里木.论汉语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2)
[3]吴利琴.形态与现代汉语——论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