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衣”部字的文化意蕴

2014-09-19李雪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部字社会文化说文解字

摘 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用部首编排法系统地分析字形、探究字源、考释字义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同时,书中保存了先秦两汉的大量训诂成果,为我们考查字形、探寻字义提供了保证。本文从“衣”部字字族分析角度出发,探究了“衣”部字背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底蕴。

关键词:说文解字; “衣”部字 ;不;社会文化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小篆,逐渐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文字系统而《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就是一部用部首编排的字书。作为一部保留了上古汉语词汇面貌的古书,它的分布排列顺序以及同一部首内以意义为标准系联汉字的编排方式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隐含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且还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把钥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古汉字负载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研读《说文》。本文以《说文》中的“衣”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说文•衣部》中116个“衣”部字的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到古代社会深层的服饰文化内涵,并由此俯瞰古代社会的整个文化底蕴。

一、透过“衣”部字,了解古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

俗语云:“衣食住行”,“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被列在首位。这说明自古至今“衣”都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古人们对“衣”也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点在《说文》里面有着充分的展现。

(一)“衣”在古代有着很多的分类,《说文》里面就有若干表示衣服种类的字:

1、一般的服饰

(1)上衣和下衣。古时候人们对上衣和下衣有不同的称呼,《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分别用“衣”和“裳”来指上衣和下衣。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说文》里。《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2)短衣和长衣。《说文》:“袛,袛裯,短衣。”“襡”、“襦”等也指短衣;“衯”、“裵”、“袁”等释为“長衣皃”。

(3)单衣和夹衣。《说文》:“袷,衣無絮。”,指单衣。《说文》:“袍,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弊緼袍。”《说文》:“襺,袍衣也。从衣繭聲。以絮曰襺,以緼曰袍。”指夹衣。

(4)内衣和外衣。《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爲表”;《说文》:“裏,衣内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褻衣有在外者。衷則在內者也。”

2、特殊的服饰

(1)颜色及图案不同的服饰。《说文》:“袗,玄服”;《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绣有这种图案的衣服专门用于天子祭祀时所穿。

(2)材质不同的服饰。《说文》:“以絮曰襺,以緼曰袍。”;《说文》:“褐,編枲韤。一曰粗衣。”

(3)款式不同的服饰。“衧”,用来指袖子很大的妇女外衣。

(4)功用不同的衣服。《说文》:“襁,負兒衣。”表示背负婴儿的服饰。《说文》:“卒,隸人給事者衣爲卒。卒,衣有題識者。”类似今天所谓的制服。

段玉裁注: “叠韵为训。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衣在古代也是用来蔽体御寒的。但通过以上的这些字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衣”从类别已经相当地齐全,这再一次证明了“衣”在古代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出了蔽体御寒的范畴。不仅如此,就连服饰的各种部件,甚至与服饰相关的一些动作都与“衣”有了很多关联:

(二)表示构成服饰部件的字。

1、表示衣领的字如,《说文》:“襋,衣領也。”《詩》曰:“要之襋之。”《说文》:“褗,领也。”“襮,黼领也.”

2、表示衣襟的字如,《说文》:“衭,襲衭也。”“袉,裾也。”

3、表示衣袖的字如,“袂”、“褢”等在《说文》中释为“袖也。”

4、表示衣边的字如,裔等

5、表示其他部件的字如,《说文》:“襜,衣蔽前。”接近于妇女的围裙之类。《说文》:“褿,帴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帴、帬也。一曰祓也。一曰婦人脅衣。”类似于披肩。

(三)表示各种动作的字

1、表示与“衣”有关联的动作的字,如《说文》:“裁,制衣也。”《说文》:“雜,五彩相會。”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謂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也。”

2、与“衣”关联不大的字,如《说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说文》:“袓,事好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事好也。事好猶言學好也。”《说文》:“袾,好佳也。”《詩》曰:“靜女其袾。”

这么多种类的“衣”部字的出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古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衣在那个时代已经超出了御寒作用,而成为了渗透到物质生活各个领域的必需品。

二、透过这些“衣”部字,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观念。

1、在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服饰材质上有着很大区别。《说文》“褐,編枲韤。一曰粗衣。”《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中“褐”字指的就是下层贫贱着所穿之衣,一般用比较低劣的粗麻等制成。而《诗经•七月》:“二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说文》:“裘,皮衣也。”《礼记•玉藻》说: “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在古代多为上层统治阶级所穿之衣。

2、通过服饰的颜色和图案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尊卑等级观念。《诗经•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用这些鲜艳明亮色彩制成的服饰是供富贵尊崇者享用的。

3、服饰制品的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差别。

《说文•衣部》:“襮,黼领也,从衣暴声。”《诗》曰:素衣朱襮。是指贵族的衣领上多绣黼文;“褸”,金缘也,是指绣有金缘;“褴”,周谓之褴,褛褴无缘也,从衣监声。即指无缘衣。这里的缘是指沿其边而装饰。有无缘饰既表明了工艺上的繁简,又说明了等级的差异。

不仅如此,王筠《说文句读》说:“本部次字,颇五伦背,贵者之衣在首,次之以衣之一端之名,结以贱者之衣、死人之衣、车马之衣,皆是也。”由此可见,在古代“衣”还可以彰显身份地位。

三、透过“衣”部字,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礼仪。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诗•幽风•九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传:“衮衣。卷龙也”。清•陈奂传疏:“衮与卷古同声,卷者曲也。象龙曲形曰卷龙,画龙作服曰龙卷,加衮之服曰衮衣,玄衣而加衮曰玄衮,戴冕而加衮曰衮冕……。”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

《说文•衣部》:“褕,翟,羽飾衣。从衣俞聲。一曰直裾謂之襜褕。”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三礼六服图》: “褕狄( 翟) ,王后从王祭先王之服也。侯伯之夫人以从君祭宗庙。”“褕”是祭祀用的,画有鸡雉纹饰的王后之服。

可见古人在祭祀时要穿专门适合祭祀礼仪的服饰制品来显示对先王及神灵的敬畏。

《说文》:“韍,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大夫葱衡。从巾,象連帶之形。凡巿之屬皆从巿。”是古代贵族礼服上的一种样子像围裙的装饰。又叫“蔽膝”。班固《白虎通义》说:“太古之时,衣皮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郑玄《易乾凿度》也说:“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是于裳前的遮蔽物,并与尊严的礼服相配。除此之外《说文》中的“褘”、“ 襜”等字亦表示“蔽膝”义。由此可以古人穿衣是非常讲究礼仪的。

除此之外,《说文》里面还有专门用于表示死人服饰的用字。《说文•衣部》: “襚,衣死人也。从衣,遂声。”襚,即为死者穿衣; 或者是向死者赠衣被。“裞”亦有此意。《说文•衣部》:“褮,鬼衣。从衣,熒省聲。”而这些字的出现看以看出古人对于丧葬礼俗的重视。

四、透过“衣”部字,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心理文化状态。

在古代社会,礼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自然也是如此,符合等级,符合场合需要,归根结底就是符合礼仪。而反过来这种心理也成为人们选择服饰款式、颜色、图案的一种标准,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心理文化

《说文•衣部》: “袨,盛服也。从衣,玄声。”按:“玄声”,声中带义。玄即黑色。《说文•衣部》: “褕,褕翟。羽饰衣。”“褕”即用野鸡尾羽图案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礼服。褕翟也反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说文•衣部》: “襐,饰也。从衣,象声。”“襐”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从这些 “衣”部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崇尚自然、含蓄庄重的心理文化特征。

总之,通过分析《说文•衣部》字我们既可以了解到这些字的构成及读音,还可以透过它们知晓古代丰富的物质生活、独特的风俗习俗。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李 霞.《说文》衣部字的文化透视[J].学术探讨,2008,(3):140-141.

[6] 吴萱.《说文》衣部字的文化阐释[J].青春岁月,2012,(10):51.

作者简介:李雪(1980.09-),女,山东省东营人,讲师,现就职于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部字社会文化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