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46例临床观察
2014-09-19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 德宏 678400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46例临床观察
杨保忠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 德宏 678400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加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十分重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纳洛酮;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1],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意识以及肢体运动感染障碍,严重者易导致患者死亡。急性脑血管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公众健康。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的责任。本文以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符合研究条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朦胧、嗜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6±5.2岁),其中脑栓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5例;13例为轻度,26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7.1±4.8)岁,其中脑栓塞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7例;14例为轻度,27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引起应激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结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静卧休息,侧卧防舌后坠,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记忆力以及言语功能,注意其眼球运动的位置是否存在偏斜。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每4个小时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根据瞳孔的大小、形态、眼底视乳头水肿情况来确定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及颅内压。对照组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给予减轻脑水肿、降颅压等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溶解血栓等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84149,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0ml,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d后,用药量改为4.8mg/kg,7d为一个疗程。
维持患者水和电解质平衡,限制钠盐摄入量,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治疗3d后进行鼻饲饮食,胃管注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高烧者用冰袋降温;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的患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进行通腑化痰;采用理疗、体疗以及针刺等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言语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参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体征变化等指标,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等级(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且意识清醒;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意识清醒但伴痴呆;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见改善或加重且伴意识障碍。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肾损害、肝脏损伤等[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3例存在轻度的恶心、呕吐情况,无肾损害、肝脏损伤出现,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有意识障碍时[3-4],会刺激垂体释放β-内啡肽,而β-内啡肽会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分泌,降低血压水平,进而抑制患者呼吸;另一方面,其毒性还可抑制神经感觉传导,导致脑水肿、加重脑缺血情况。据相关研究报道[5],对急性脑血管昏迷者使用纳洛酮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降低。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其本身并无药物活性,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阿片类受体亲和力,因此可抑制各类阿片受体。相关研究表明[6],纳洛酮具有促醒效果,对患者脑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本组实验中,我们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干预措施:由于意识障碍者易并发肺部疾病,因此要对患者实施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的干预方法;治疗前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治疗后,对患者的饮食以及并发症进行护理;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7],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行通腑化痰治疗。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王会林等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中所得数据基本吻合[8],在此也验证上述研究者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症状危急多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诊断病情。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对降低疾病危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冯丙东,郑小龙.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20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37(9):1183-1185.
[2]朱昌荣.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2(15):108.
[3]吴建国,钟国球.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03):133-134.
[4]柳艳丽.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检验,2012,33(7):73-75.
[5]薛文清,魏嘉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7):425-426.
[6]王彦华.饮食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4):330-339.
[7]杨芳侠,孙凤云,翟乃会.脑血管病18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1(4):63-64.
[8]王会林,张莉,韩月珍.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85-86.
杨保忠(1969-),男,汉,云南施甸县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诊治工作。
R543
A
1007-8517(2014)24-0042-02
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