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文化认同”视阈下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再解析
2014-09-19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文/李 杨,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全美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迪士尼公司五年内制作的口碑最佳的一部电影。在美国,观众们给予这部影片高度的评价。然而,这部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它生长的故土却受到了冷遇。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美两个版本花木兰故事进行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认同释义
文化认同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文化认同具有民族性,是人们对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与人的“自我”、人的“存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否定了文化,在心理上就等同于否定了人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
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人们的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可划分为表层文化范畴;而社会、宗教、语言等隐藏的层面则可称为深层文化。文化认同亦可从表层和深层来划分。表层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象,容易认知和模仿,也容易产生文化认同。而深层的文化是文化的内核,一般很难向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传递,并使其理解和接受,即难以产生文化认同。
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在信息时代,大众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文化传播的实现取决于它是否对受众提供共同性的信息和观点,也就是文化认同。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在大陆受到的冷遇即在于其未能获得国人的文化认同。
二、表层文化的认同
中美两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在基本的基调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中国民间传统故事《花木兰》,源自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的是在国土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大举征兵,甚至连花木兰年老的父亲也被征召。为了使父亲免受战争之苦,孝顺的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样一个“抵抗侵略、奋勇作战、保家卫国、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会受到欢迎。因此,在动画《花木兰》中,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基本沿用了原有的故事框架。此外,从表层的对中国的印象和对文化外在形式的演绎上来看,电影中包含了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文化元素:具有中国江南地貌特征的山水、星罗棋布的农田及东方庭院能使人立即置身于东方韵味的环境之中;而长城、饺子、面条、龙头、火炮、轿子、中国功夫、舞龙舞狮等都是标志性的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象征是对中国表层文化生动逼真的再现,也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概念的最初印象,会将观众带入他们想象中的神奇的东方国度,这样的再现和解读在西方世界必然会引起观众极大的认同,这也是这部动画电影在西方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深层文化认同的差异
一般来说,人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对其理解和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在进入理解活动前就存在着某种理解的“预设”。在文化范畴的理解上来说,一般存在着“文化预设”,指的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所共享的文化知识。由于对社会文化的共同理解,同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可以不用具体说明某一文化背景,即可达到心领神会。而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则习惯于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导致对异文化的误读。
《花木兰》的故事,对于美国观众并非是完全陌生的一个全新的故事。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在1976年发表长篇小说《女勇士》。该书出版后,当年就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奖,成为全美畅销书。《女勇士》中,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了长达二十几页的篇幅,叙述了“花木兰”的故事。然而,这个“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是大相径庭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她讲述的是“美国的神话故事”,反映的是美国现实社会中的族裔和女权问题。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或多或少也受其影响。虽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展现了表层的中国文化风貌,但在深层文化的表现上,好莱坞的编剧们却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作,电影中的“花木兰”不仅在外表、言谈和举止上都具有浓烈的美国风情,而且“花木兰”的个性也完全体现的是典型的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
这样一种“中国瓶”装“美国酒”的呈现方式,既让人感受到了东方风味,又在深层文化层面上易于获得西方世界的文化认同,因而受到西方观众的极大认可。但在中国本土,却饱受中国观众的诟病。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花木兰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即使是最早流传的《木兰辞》中也只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并未对其有具体的描述。但是,千百年来,花木兰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是一位巾帼英雄,不仅智勇双全,而且兼具女性的美貌。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花木兰,均以美女形象出现(如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国人心中对于花木兰是一位美女的期许,可见一斑。但好莱坞的编剧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的这位花木兰出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时,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太丑”。这位美国人眼中的东方美女虽然有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但却是高颧骨,小眼睛和厚嘴唇,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印第安人。因此,对于这部动画片,主人公的形象就很难让人接受。
从思想、精神角度分析,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中,木兰从军是为了尽孝,代表的是一个中国孝女的形象,负载着教化的内涵,宣扬的是忠孝、淡泊名利的儒家思想。而在动画电影中,花木兰被演绎成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一再强调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做真正的自我,突出木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女性主义价值。这种追求个人的幸福、自由和理想,通过个人奋斗展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的价值观,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此外,龙在中国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庄严、神圣和力量的象征,但在动画片中,中国龙却被设计成了一个调皮捣蛋,除了说大话什么都不会做的无厘头形象,这让多数中国观众难以接受。
结语
从好莱坞电影《花木兰》中,我们不难看出,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在尝试接近中国文化,但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道德观念并未被完全正确的解读。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文化边界日趋模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方文化必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以完美的方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