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为官
2014-09-18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闽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朱子,后人视其为儒学宗师。
朱熹五岁开蒙,十八岁举乡贡,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潜心于儒学。他在继承程颢、程颐学说的同时,又独具创见,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术体系——“程朱理学”。
朱熹曾任地方官九年,又赴朝廷侍讲,官至宝文阁待制兼秘阁修撰。任官期间,他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与高利贷盘剥,将其理学思想付诸政治实践。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后人编辑而成的《朱子语类》等,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与政治主张。
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理。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固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朱文公文集》)
我认为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蕴含在“天理”之中。顺应“天理”方能成功,违背“天理”必将失败。不仅古代圣贤能依照此道治国,后世所谓英雄豪杰,也没有能舍弃此道而有所建树和成就的。
朱熹的政治思想,将通贯古今的“天理”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天理”包含有合乎客观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像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就是说,“理”是物体之所以形成的法则和规律。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制定政策法规,也要顺应客观规律,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
心中没有胡思乱想,行为上就不会轻举妄动。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错误的行为均有其思想根源。何为“妄思”,何为“妄动”,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面对当今时代日益增多的诱惑,从政者更应调整心态,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以免因“妄思”而“妄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半亩大的池塘像一面镜子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倒影都在池中游移。要问那方池水为何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源头处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朱熹不仅注重义理文章,也常借诗词抒怀言志。这首诗意在表明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进。只有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持“清如许”的心境,不被环境所污染,不被时代所淘汰。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四书章句集注》)
人若不讲信用,即使活着也无法立足于世上,那还不如死去,反倒落得安宁。所以宁死也不要失信于人民。
在朱熹看来,诚信是人最宝贵的品质,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同时,在儒家德政观的影响下,朱熹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于为政和立国的重要意义。在国与民之间,诚信是最好的纽带,是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的前提和保证。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人有了廉耻之心,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讲究廉耻就是其中之一。一个人有了廉耻之心,才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子语类》)
官员不论职位高低,做事时都要秉承“公”这个字。如果公正廉明,即便是基层官员也会让人敬重佩服;如果不能做到公正廉明,即便是宰相这样的高官,最终也不会有好收场。
权为公用,可造福社会,留下美名;权为谋私,则贻害社会,身败名裂。朱熹的这番话,不仅说明了权力的双面性,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应该怎样面对和运用手中的权力,那就是:“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仕宦只是廉勤自守。进退迟速自有时节,切不可起妄念也。(《朱文公文集》)
为官应当廉洁勤奋、保持操守。职位的高低、事业的起伏都要顺应时势,切不可对此抱有虚妄不当的念头。
朱熹認为,清廉、勤勉和谨慎是为官的本分。他对清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贪财,二是重视自守。从政就应注重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而不应过分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特别是不能产生偏离本分的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