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镇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示范点建设实践

2014-09-18范琳琳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实践

范琳琳

摘 要: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固镇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示范点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总结了几种成功的造林绿化模式,为淮河以北地区开展植树造林提供借鉴,同时指出了示范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示范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6-97-03

2001年,安徽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决定,固镇县作为淮北平原县,列为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10个示范点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的绿化模式示范建设,并实施了长防林、荒地造林、绿色长廊、“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绿化工程,大大提高了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质量[1]。目前全县林地已达24 760.7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8.23%,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6%,乡镇绿化覆盖率达30.9%,村庄绿化覆盖率达70%,农田林网建网率达86%,铁路、省道绿化率100%,8条县道、乡村公路绿化率达88%,河流绿化率96%,大中沟渠堤坝绿化率96%。

1 全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示范点绿化模式

近年来,按照《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和《固镇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方案》的总体要求,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全县“森林生态点”上新增绿化面积400hm2,“森林生态线”上新增绿化长度120km,“森林生态面”上新增成片造林0.8万hm2,新建林网3 000hm2,林木总蓄积量2 245 087m3,全县林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实现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的三个增长,全县基本实现了道路林荫化、河渠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村庄片林化、城镇园林化、城乡绿化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示范点建设对我县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2]。各绿化模式分述如下。

1.1 “点”上的示范模式

1.1.1 县城河滨生态景观绿化 建设地点:县城三八河。建设内容:选择三八河绿化作为我县示范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县城三八河西岸建设生态景观林带,为县城居民提供休闲的新环境。总建设长度1 500m,沿河东岸栽植了垂柳,西岸建设多树种的生态景观绿化区(河滨公园),栽植雪松、银杏、栾树、合欢、广玉兰、龙柏、女贞、垂柳、白玉兰等40余种乔木,胸径15cm以上,共6 000多株,红叶李、石榴、紫荆、桃树、海棠、紫薇、迎春以及雀舌黄杨、蜀桧等灌木和球类2万多株,种植草坪20万m2,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绿化美化相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构建一个集生态、休闲、教育、展示于一体的树种园、植物园、生态园,为县城居民建造了一个环境十分优美的河滨公园。

1.1.2 美好乡村绿化 一是道路多树种景观绿化。建设地点:连城良种场。建设内容:实行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观赏与经济树种相结合,选择树种有枇杷、高杆女贞、桂花、红叶李、黄杨、柿、石榴等,做到有绿、有花、有果,绿化效果好,综合效益高,建设长度2 800m;二是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绿化。建设地点:新马桥镇徐郢村(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每年冬春季节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较多,为了改善村庄面貌,需要进一步提高绿化水平。建设内容:与草莓采摘相呼应,大力发展果树种植,选择树种为枇杷、桃、柿等,同时搭配种植栾树、紫薇、石楠等观赏树种,绿化面积6hm2。

1.1.3 中华红叶杨引种繁育与造林对比试验 2008年3月从河南虞城引进中华红杨种条1 000根,采用扦插育苗,每根剪插穗7根,合计剪插穗7 000根,育苗0.134hm2,2009-2010年扩大繁育面积至0.267hm2,育苗密度为4.5万株/hm2,苗木长势较好,没有病虫害,较为粗壮。根据调查,该品种2a生苗平均高度为3.96m,平均地径为4.1cm。2009年3月中旬,利用中华红杨与I-69、I-72杨开展造林对比试验,苗木均为2a生,面积2hm2,目前生长表现较好。

1.2 “线”上的示范模式 我县境内京沪铁路全长42km,栽植了杨树、高杆女贞、栾树、池杉、法国冬青、蜀桧、金叶柳、小叶女贞、木槿、国槐、红叶李、夹竹桃、重阳木等树种,植树7~10行,形成常绿与落叶结合、乔灌花结合、彩叶树种作搭配的多树种混交林带,季相变化较为丰富,发挥了良好的生态防护效益。经营方式为路地共建,县林业局负责造林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铁路部门给予配合,是比较成功的造林示范模式[3]。

1.3 “面”上的示范模式 一是多树种生态防护与景观绿化相结合。建设林网0.8万hm2,在连城镇林网建设中,选择四季常绿的高杆女贞、花期较长的紫薇、树体高大的悬铃木等,形成多树种生态景观防护林网,共栽植高杆女贞、紫薇、悬铃木等苗木各1万株;二是林苗一体化绿化。2013-2014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固镇县农宜嘉苗木专业合作社在仲兴乡刘圩村,集中开展林苗一体化绿化,面积52hm2,种植城乡绿化苗木20个树种,既增加了造林绿化面积,也为当地植树提供优质苗木;三是建立高效经果林。2014年春,承包大户在湖沟镇实行连片种植黄桃200hm2,逐步打造667hm2黄桃基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桃产业。

2 示范点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2.1 示范点建设的主要成效

2.1.1 探索适宜造林绿化模式,丰富了造林绿化树种 几年来,先后在“点”、“线”、“面”等方面开展了8种示范模式建设,成效较好,为本地今后开展造林绿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按照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建设了生态防护林、景观生态林、经济林、防护与用材兼用林等林种,在多林种建设中引种了栾树、金叶柳、夹竹桃、重阳木、中华红叶杨等新树种、新品种,丰富了本地的林种和树种。endprint

2.1.2 促进本地造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森林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人们对森林的认识逐步提高,造林积极性高涨,自开展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万hm2。多林种、多树种造林使森林结构趋于稳定,增强了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森林的生产力。由于森林面积的增长,我县的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促进了土地增产和农民增收。

2.2 示范点的基本经验

2.2.1 政府统筹协调 力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示范点建设摆在林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把示范点建设融入到全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示范点建设初期就成立了由县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解决示范点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县林业局抽调业务骨干,在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保证了示范点建设的顺利开展。

2.2.2 做好三个结合,推进示范点建设 一是示范点建设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在提高各大工程建设成效的同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如与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了铁路多树种混交造林生态景观防护林带模式。二是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根据群众意愿,多规划栽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林木,以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如在湖沟镇集中连片发展高效林,种植黄桃,发展黄桃产业。三是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新马桥镇徐郢村美好乡村绿化建设中,栽植了枇杷、桃、柿等和栾树、紫薇等,实行多树种、多林种造林,注重林业的景观规划,提高林业的景观效果,在绿化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2.2.3 认真组织做好示范点林木的管护工作 组织开展林地的田间管理,及时开展松土除草、抗旱保苗、施肥、修枝抹芽等幼林抚育措施,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把各示范地段作为林木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巩固示范点建设的成果。

3 示范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在一些具体的“点”上,虽然按造林模式进行了施工,但个别地段不够规范和标准,建设档次不高,比如在连城镇林网建设中,有的造林苗木规格太小,不能尽快发挥防护作用,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调整、完善和提高;群众对开展多树种混交造林不易接受,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说服工作,主要原因是乡土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或收益期太长,营造混交林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施工难度较大,所以实施混交林有一定的难度。

3.2 发展思路 坚持走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继续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模式示范,积极推行多林种、多树种、多品种造林,全面提高点、线、面建设质量,使示范点能够探索出好的造林模式,使成功的造林模式能够得以在实践中尽快推广,更好地发挥示范点的综合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森林效益最大化和现代林业建设[4]。

3.3 建议

3.3.1 加强技术指导 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多给予指导,在示范模式的规划、设计、实施、推广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加大对林农的培训,让林农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林业技术,促进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提高示范点建设的成效。

3.3.2 注重产业发展 把示范点建设的重点放在林业产业发展上,示范点建设必须立足于产业发展,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因此应着重推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用材林、经果林和林苗一体化等造林模式,这样的示范点才能真正有生命力。

3.3.3 增加资金投入 示范点建设在完成前期投入后,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后续管理需要较大的投入,适当提高项目资金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整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下转106页)(上接98页)抚育等项目资金,保障示范点绿化模式建设有持续的资金投入。

3.3.4 加大推广力度 当前正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任务繁重,造林难度增大,所以对示范点建设中成功的造林绿化模式,应尽快组织推广,尤其要把道路、沟渠、城镇村庄、农田林网等建设中的造林模式,以及科学适用、符合实际的造林机制体制作为重点,广泛应用到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去,有效破解造林难题。

参考文献

[1]宋正刚.抓住机遇建设森林生态网络[J].安徽林业,2002,28(1):7.

[2]姚善君.固镇县“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10种造林模式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99-100,143.

[3]李晓波.浅谈安徽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J].安徽林业科技,2012,38(3):67-68.

[4]程鹏.运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生态强省建设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13,39(1):48-50.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