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探讨

2014-09-18陈向芳邓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陈向芳 邓薇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理念不仅影响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更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法治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课程改革、校园法制文化宣传、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重视法制教育主渠道的课程建设,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完善教材结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等构想,以期有效地改善并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071-03

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国家机关政法干部的基本职业要求,同时也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及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骨干力量,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法治理念教育十分必要。近几年大学生犯罪事件频频发生,也警示着我们: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法律意识缺乏、权利意识淡薄、用法意识欠缺、服务大局意识薄弱等法治理念缺失的问题。因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获得了应有的发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已从解决“无法可依”转入如何切实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目标。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者,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者。他们担负着国家的重托和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历史使命,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

1.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90后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乐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然而,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知,以及在对待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方面,受传统道德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人习惯于用道德思维来思考、判断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当面对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冲突时,往往表现出对代表社会公平的国家法律的难以理解和接受,并产生对法律的质疑、漠视、违背和搁置,个别人甚至走上暴力抗法的邪路。另一方面,受社会生活中一些负面因素的干扰,致使一部分人对现行法律制度信心不足,对我国法治建设前景充满悲观情绪。如,法律监管不到位;执法机关粗暴执法,怠于执法;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突出,“权大于法”的人治现象还普遍存在;社会上违法犯罪行为仍趋较高态势,等等。受此社会情绪的感染,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国家法治建设信任不足[1]。这种态势,必然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追求、身心健康的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大学生改造内心世界,使大学生恢复对法律的信心和信仰,增强自觉依法办事的意识,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因素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下的法治理念教育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主渠道。但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部分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在实际教学中时常面临着课时被减,社会实践基地和经费得不到落实、师资配备不合理等问题[2]。仅就承担该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看,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屈指可数,甚至教师中还有来自连政治教育专业的背景都不具备的政工干部。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学师资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必然会“虚化”和“空泛化”。

2.2思政课“05方案”课程改革下的法治理念教育分析

为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运用社会规范的实际需要,为适应社会对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人”、“道德人”、“法律人”的人才需求,思政课“05方案”将原“98方案”中的“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两门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新课程。从新课程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编排来看,新课程改革并非简单地将两门课叠加在一起,而是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相关内容有机融合。但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该改革是在弱化法制教育的地位,因此在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法制部分的讲授或以复述教材中几个法律观念的形式而走过场,或以几个简单案例的描述来取悦课堂,甚或放弃法律内容的教学草草收场。这些做法根本无法达到法治观念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已主动放弃了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阵地[3]。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新修订版的“基础课”,已对法律部分进行较大程度的修订,突出了法治理念的教学部分。虽然为接下去的法治理念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但因简单地删除了原来第八章的法律部分,又给任课教师造成了是在抽象的法律概念基础上去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错觉,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3校园法制文化宣传下的法治理念教育分析

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是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各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许多学校根据需要制定了一些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开设了法律宣传专栏,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知识考试。但是,这些宣传教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普法知识考试的过程中,事先将考试答案下发给学生,学生则照答案抄一遍,就算完成了一次“普法”考试。这样做非但没能达到法制宣传的终极目标,反而严重弱化了国家法律应有的圣神性和权威性,不利于青年学生“学法”、“用法”和“守法”自觉性的养成[4]。endprint

2.4信息化时代下的法治理念教育分析

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然而,信息化给他们带来丰富多样、快速便捷的多彩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真真假假、鱼目混珠的信息海洋而“迷茫不知所措”。人生阅历的不丰富,社会经验、社会知识的不足,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让很多大学生面对各种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干扰和挑战时,无法进行正确的认识、辨别和取舍,呈现出思想焦虑或盲目跟风[5]。尤其在网络负面新闻的泛滥和冲击下,个别学生排斥校园法律观念培养,甚至产生了漠视法制的观念,对违法犯罪存有侥幸心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动摇了学生对国家司法公正性的信赖度。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3.1重视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应进一步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主渠道的功能,落实该课程的建设。如,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各级学校应吸纳更多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增强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可采用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非法律专业出身的思政教师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提高思政教师的法律素养[3]。各学校还可以通过增设相关的法律课程选修课,拓宽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渠道。

3.2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在思想中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的法治理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律信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因此,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和精髓,做到真知真信。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向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改变以往“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的方式,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来。再次,要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由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式等内容都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所以教师如果以介绍真理的方式讲授解说教材内容,必然就成了空洞、简单的政治说教,必然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培养法治理念的兴趣。为此,教师在讲授法治理念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还可以尝试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分析讲解“党的领导”、“服务大局”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课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将我国的法治发展与西方的法治发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就可以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为什么在我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为什么“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等相关问题。

3.3完善教材结构,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学地位

2013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结构、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将有限的课时集中安排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上,将原有提纲挈领式的法律基础内容予以删除。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处理了与中学政治课程中法律常识内容教学的衔接问题。更重要的是教材突出了法治理念教育的分量,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于第八章内容的删除,笔者仍建议在第七章第三节“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目“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中增加有关民事活动的基本权利、义务、责任等内容。这一建议,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考虑。既然这一章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已有处理婚姻问题的法律——婚姻法,处理家庭问题的法律——继承法,那么生活中最普遍适用的法——民法通则也应该有所体现。二是从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角度考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的,而民事法律制度贴近生活,更应被大学生了解和掌握。

3.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的有效性

学校需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克服教学的形式主义,增强法制宣传的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和长效性作用,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形式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媒体,借助法制动漫等手段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形成新的法治文化教育的特色亮点;通过严格依法治校,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法治的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通过依法管理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在落实民生管理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在推进自我管理中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3.5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利用校园网占领法制教育主阵地

当前,针对网络普遍流传的负面新闻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呼吁相关部门应科学立法、强化执法,从源头做起,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监控、截断网络负面新闻;另一方面,各级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占领宣传教育阵地。尤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和扩大通过校园网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困惑,及时解决大学生提出的思想问题;同时通过校园网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怎样避免网络犯罪及侵害的发生”、“健康上网,预防网络不良诱惑方面的违法犯罪”等相关知识,增强大学生对错误思潮和不良网传的判断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不盲目转帖,不随意散发虚假信息,敢于对社会不良风气进行批判[5]。

参考文献:

[1]黄文艺.论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61-65.

[2]陈向芳.浅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拓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3-174.

[3]昊一平.试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119-123.

[4]王丽霞.高校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基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52-54.

[5]郑小敏,乔鹏,邢姝,等.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32-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