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与江苏沿海地区产业联动研究

2014-09-18盛培宏

北方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苏东苏南地区苏南

盛培宏

一、苏南与江苏沿海地区产业联动基础

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的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着其领头羊作用。2013年,苏南五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经济总量超3.5万亿,占江苏省经济总量比重近60%,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苏南地区就成为了世界工厂,一度成为制造业高地。苏东地区由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构成,该地区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3年,苏东三市实现地区产值1.03万亿,不足苏南三分之一,而且苏东三市的一产比重高,二、三产比重低。根据两地目前产业发展情况,其已有如下产业联动基础:

(一)梯度明显

苏南—苏东沿海的产业梯度明显,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上。首先,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于江苏东部沿海三市,由于苏南地区的要素使用已经接近极限,城镇化水平也超过60%,苏州甚至已经达到70%,其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均达到了饱和,因此不能再通过量的扩张来实现城市的成长,只能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附加值,实现紧缩发展。而江苏东部沿海三市从产业结构来看,粗放程度较高,一产的比重较大,而产值并不高,不能体现比较优势,而二、三产的产值明显低于苏南的平均水平。其次,在产业类型上,苏南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对招商引资尤为慎重,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逐渐外迁,目前正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集聚高端人才,以创新助推转型,而东部沿海三市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要支撑,两地在产业类型上存在层级差。两地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类型上看均呈现了梯度,为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前期合作已有雏形

苏南地区与苏东三市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合作,从2003年开始的两年间,盐城市累计接受南北产业转移项目175个,总投资额达40多亿元,其中接受苏州有关产业项目39个,总投资17.6亿元,涉及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2011年,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在大丰奠基,采取“一区两园”模式,具体为大丰港经济区30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装备制造业、能源电力、大型环保产业等;大丰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电子信息、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以及商务楼宇、商品住宅、配套建设等。

(三)交通基础

目前,交通干线为苏南—苏东紧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长铁路、沿海高速江苏段、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先后通车。首先将东部三市贯穿一线,而后与苏南实现无缝跨江连接。产业转移依赖于交通干线的疏通,实现了人流的快速转移,目前从苏南境内跨江前往南通不超过90分钟,前往盐城不超过150分钟,在人流高速转移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资金的充分交换,为产业联动奠定物质基础。

(四)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省内的产业联动,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共赢共发展。江苏东部沿海经济的短腿,加大了苏南苏北的区域贫富差距,这不利于整个江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形成江海联动是实现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增加区域内生性发展动力。其二,苏南地区和江苏东部沿海地区同处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一体化,它要求产业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借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苏东三市紧追长三角发达城市的步伐,这是其接纳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联动的直接动力。

二、苏南与苏东沿海实现产业联动的建议

(一)构建 “反L”形产业带

构建苏南—苏东地区“反L”形产业带,通过战略性的规划将两地联合起来。一方面实现统领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发展规划,将地域的联合放到战略层面,联合规划L两翼的产业带,减少产业重构,增加产业互补性,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苏南—苏东产业发展联盟等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引导组织,打破行政壁垒。另一方面,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共享基础设施、政策福利、中介平台,减少交易成本。这样既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对生产链分工细化,又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苏南—苏东根据两地的发展基础,可以构建以下产业集群:一是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平缓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江苏沿海沿江的气候、水源优势。三是打造高端金融产业集聚区,利用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让金融业充分服务实体经济。

(二)设立八市市长联席会议,打破行政边界

通过市长联席会议为八市的平等沟通搭建平台,在克服行政壁垒的基础上实现八市的协同发展,并杜绝领导个人意志在企业联动中发生寻租腐败的现象。首先,联席会议由不同市的领导轮流牵头,为苏南—苏东的发展建言建策,同时也为不同地区的领导真切了解其余各个城市发展情况创造了机会。其次,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由省政府牵头建立苏南—苏东合作发展办公室,或者成立领导苏南—苏东建设小组,独立于行政区。小组的使命是提升苏东发展水平,构建苏南—苏东长效可持续的合作发展机制。

(三)实现人才共享

人才是软实力,苏南—苏东地区如果在人才上能实现共建共享,将大大提升苏南地区的发展潜力。首先,在高等教育上实现共建,促进苏南—苏东地区高校的交流,在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教育理念、领先育人模式上交流,提升苏东地区高校运行效率和质量。其次,同建人才信息库,给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也给人才需求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可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人才激励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市场竞争作用,优选优用。再次,促进苏南—苏东人才交流,可以通过构建同行业人才交流协会、实施跨地域人才支援计划等,为同类人才建立相互学习促进的平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而人才支援计划则针对苏东部分市县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苏南人才支援,为其产业发展带来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

(四)搭建金融支持平台,促进两地产业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金融要回归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苏南—苏东地区产业发展而言,首先,在促进两地产业联动上,对于产业转移项目、共建产业园区项目等,两地应该出台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为产业联动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地方金融要和产业政策联动,苏南地区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凡是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应该打开资金闸门,而对于不可持续的企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发展潜力小的企业,金融应该实施紧缩型政策。再次,创新金融工具,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企业、中小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量体裁衣,不断健全完善信贷支持机制。一方面,可以设计符合这些企业特点的信贷工具、融资工具,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担保的“瓶颈”。最后,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满足各类银行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在完善监管的基础上,让民间金融发挥其草根力量。

(五)尝试对应市县合作发展机制

对苏南县域经济发达而江苏东部地区尚有贫困县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学习重庆在城乡统筹中的点对点扶贫发展模式,通过八市的协商合作,拟定对应县市的合作发展计划。通过该模式,一是将强县的发展经验、可学习的模式用于欠发达县市;二是点对点模式增加了可供评估与监督的载体,帮扶的两个市之间可以捆绑评估,强县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承担责任,缩小区域贫富差距。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东苏南地区苏南
苏南年俗亦动人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拟人句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
苏南发展
苏南傩面具略论
苏东剧变带来的启示
《苏东剧变之后》一书的写作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