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2014-09-18杨再梅
杨再梅
编者按: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于泰山。这对于身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意义更大。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本刊就我区生态建设情况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呼群。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多样,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是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水源地。我区浩瀚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治荒漠化及碳汇等方面的功能,也是我国北疆的第一道生态防线,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
从林业资源来看,全区森林资源从东到西分布不均,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以及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全区共有林业用地6.6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73亿亩,占全国的12%,居全国第一位;活立木蓄积14.8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9%,居全国第五位;人工林资源总面积97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21.03%。全区有宜林地2.06亿亩,约占全国的1/3。
数字背后,隐含的是更大的责任。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这既是要求,更是嘱托。
呼群厅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我区近年来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情况。2000-2013年,全区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2亿亩,年均建设面积1100多万亩。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持续“双减少”。全区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7000 多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为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到2013年,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5万亩,为自治区计划的120.5%,其中人工造林521.8万亩,飞播造林118万亩,封山(沙)育林565.2万亩。120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共植树8600多万株。为全面完成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安排部署。针对2013年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的实际,在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召开后,及时召开了全区林业局长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和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及早安排部署年度林业生产。二是进一步优化建设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施策的原则,以打造几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为重点,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毛乌素三大沙地及周边适宜区域重点建设樟子松基地,在浑善达克沙地重点建设沙地榆基地,在沙漠周边突出锁边防护林建设,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突出农田林网建设,在山地丘陵区突出水土保持林建设,在阴山北麓严重风蚀沙化区突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三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积极推广“两行一带”造林模式,扩大混交林比重,提高营造林成效。广泛采取苗木浸泡、座水栽植、覆膜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特别是加大了以保水、蓄水为重点的科技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营造林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四是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管理办法,实行营造林全面质量管理,突出把好设计关、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抚育关、管护关,实行招投标制、监理制、报帐制,大力推行专业队造林。全面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努力提升营造林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五是深化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普遍推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科技承包责任制、实绩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挂钩,确保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认真执行厅领导联系盟市包点工作制度,全程跟踪督查指导造林生产,确保造林绿化的进度和质量。
据了解,2013年内蒙古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60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73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林木总蓄积量14.8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4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5位;森林覆盖率21.03%,居全国第21位,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32万亩。与2008年第六次清查对比,我区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1822.5万亩,占全国同期森林面积增加18345万亩的9.93%;森林蓄积增加1.68亿立方米,占全国同期森林蓄积增加14.16亿立方米的11.86%;森林覆盖率提高1.03个百分点。二是天然林得到有效恢复,人工林稳步增加。5年间天然森林面积增加763.5万亩,蓄积量增加1.46亿立方米。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增加1059万亩,蓄积量增加2224万立方米。三是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5年间森林每公顷蓄积量提高8.51立方米,达到78.53立方米;平均郁闭度提高了3.5%,达到0.59;人工针叶林面积比重提高3.16个百分点,达到1354.5万亩。全区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6,比上期略有提高。四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5年间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增加0.72亿吨,达到8.05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增加10.96亿立方米,达到358.80亿立方米。
可以肯定,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转变。然而,虽然最新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尚未出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区生态建设的现实情况距离“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呼群厅长说,当前,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也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林业改革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机制创新不够,造林绿化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注入不够,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较为严重,资源管理保护压力加大。四是营造林合格率和保存率偏低,成林面积少、质量不高,林分过密、树种单一,中幼林比重占到56.2%。五是林业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林业产值与生态地位不匹配,林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
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必须在改革上突破,在管理上创新。
一是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年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任务1000万亩。二是切实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划定我区森林、湿地、荒漠植被和物种等生态红线。严格林地管理,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提高核查质量,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成效评价体系。三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加大火源管控、火险排查、应急扑救和督导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发生和灾害损失。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健全和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应急反应体系,有效防控重大危险性、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实施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和补助项目,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工作。加强和改进森林公安工作,强化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查处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林业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制度机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是大力发展民生林业。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深入开展林业扶贫攻坚,继续落实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等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
对于在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特别是在扶持和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林业产业,呼群厅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我区“生态建设大省、森林资源大省、林业产业小省”的格局没有改变,林业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品牌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是当前制约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具体来看,以林木培育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林地产出率低,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8.5立方米、商品林比重18.7%,均低于全国水平;以林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创新能力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航母型的龙头企业,缺少名牌和高附加值产品;以森林沙漠观光旅游休闲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资源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投入少、开发水平低,现有旅游景点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益。
呼群厅长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兴林富民、增加林产品供给为根本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具体措施有:科学编制实施林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发挥边境口岸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