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社区的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4-09-18邓玉真,蒋庆斌
邓玉真,蒋庆斌
摘要:文章以常州市戚墅堰区河苑社区的社区教育为个案,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城市化进程的社区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探索对策,从而指导社区教育的实践工作,试图为相关工作的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促进社区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10-03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类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些都加快了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南地区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江苏、无锡、常州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位居全国领先地位。通过征地扩大城市范围、通过征地引进外资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结果必然要求改革农村经济,把农村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上来。农民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也就产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基于人的生命展开的、需要将主观意念和客观需求形成课程,并在日常生活和超日常生活中以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世代传递的取向。社区教育本身不再作为独立于个体生活理念之外的事物存在,而是作为个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丰富多样的展开不断拓展其领域。其重心应是跟随个体的当下生活之需要,在实践中实现个体的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并直接指向个体生活的完满和幸福。
三、常州市河苑社区教育现状
河苑社区位于戚墅堰街道西南端,南接312国道,北临京杭大运河,东起圩墩桥,西至潢河桥。社区成立于2000年12月,现有居民住宅楼130幢,住户3900余户,居民9900余人。
1.社区居民休闲生活。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既保留着传统农村生活特点,又有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情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生活方式层面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①内容多样性,以传统休息方式为主;②休闲活动地点多方位性,以社区居民生活区为活动中心;③休闲价值多元性,以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生活为主;④居民参加户外休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女性和老年人为主。
2.河苑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情况。①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学习;②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呈现多样化;③双体日和晚上是举办社区教育最合适的时间;④居民个人爱好及习惯:被调查者的兴趣爱好主要有运动、计算机应用、旅游、音乐舞蹈等;被调查者平时使用计算机,主要用来查资料、看新闻和聊天娱乐;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学习场所是“在家学习”。
3.河苑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及教育需求。①社区教育是最好的学习渠道之一。我们在戚墅堰区河苑社区、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进行“你所了解的社区教育活动”、“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收获”、“居民对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要求”及“居民的休闲生活”等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在寒暑假对青少年的教育做得好,不仅解决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还使孩子们学得一技之长;社区还经常组织一些培训、讲座,但参加的人员多为老年人,许多教育活动和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些脱节”。②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调查结果表明:43.00%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希望学习个人的兴趣爱好;37.10%的被调查者希望学习社会文化生活。另外,有20.00%以上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希望参与精神文明活动、学习家庭生活知识、青少年校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38.4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社区教育最喜欢的学习形式是“自学”,表示最喜欢“培训班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形式的均超过20.00%。再者,有50.9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社区教育最喜欢在家学习;最喜欢在“社区学校”、“文化场馆”学习的也均达到20.00%。这些数据表明,作为适应全民学习的社区教育,需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教育教学形式,积极探索适应多样化和個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形式,如开发贴近社会和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的课程和教育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高质量的服务,探索研究性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突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容,努力找到适合每个居民学习的最佳形式,更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
四、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对社区教育的需求
1.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对社区的认知。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到社区外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享受社区教育的感受及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课题组设计了6个判断性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外来人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参加社区教育。在“你是否希望您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的选项中,绝大多数外来人员选择了“是”,仅有1.4%选择了“否”,这说明外来人员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2.外来人员子女的社区教育需求。为了解外来人员子女的社区教育需求是什么,课题组首先了解“外来人员子女想干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外来人员子女在放学后最想干的事情中,上网玩游戏占的比例最高,为43.40%;帮父母干活11.30%。这与外来人员子女实际中放学后所做的事情有着较大的反差,这是值得本课题研究注意的问题。这反映出文化知识仍是外来人员子女迫切想得到的服务,当前农民工更注重其子女享受社区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3.改善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对策。①设立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专项基金。资金缺乏是制约社区教育的瓶颈,仅仅依靠社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机关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其次,利用社会力量,深入展开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各项爱心事业;最后,社区应该整合上述两者的资金支持,成立一个针对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的基金项目。②立足外来人员子女发展需求。外来人员子女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心理更加脆弱,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因此,他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沟通、理解、认同,是一种思想品德的教育。③整合外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资源。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不仅仅是设施、场所等各类硬件,还包括实施教育的人力资源。首先,针对社区各类硬件设施的缺乏,可采取两种途径解决:其一,利用专项基金购买、添置部分必需的硬件设施;其二,提高现有的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加大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开放力度。而针对社区教育人员的缺乏问题,政府和社区内部工作者需要整合、优化和拓展各种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五、城乡一体化社区的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1.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①教育生活化理论的发展,为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陈鹤琴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②城乡一体化、社区多元化的居民生活需求,为教育生活化模式提供了现实土壤。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以及外来人员都是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例如,老年人要追求老年期在人生中更多的剩余价值,那就需要教育的介入;失去土地的中年人,他们急需学习职业技能,重新实现就业和创业,以缓解经济压力,对他们来说,就业是谋生的手段也事关成人的尊;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技术含量低、收入少且极不稳定的工作,因此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便顺利融入城市。③全民学习理念下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教育生活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终身教育”与“全民学习”在本质方面具有生活性、民主化和动态性的特征,都强调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和工作结合。在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教育已经不再是为当前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在不断充盈社区居民当下生活的同时引导社会,促使他们沿着生活道路寻求未来生活的完美价值。所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当今社会,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2.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实施的路径分析。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区教育生活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终达到个人与社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②切实解决居民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社区教育活动属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物质生活作为可靠的保障。③重视社区情感的投资与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居民都要向社区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热情,进行情感心理的整合,同时利用各种宣传、联谊机会,建立社区群众自治团体,增强社区亲和力、归属感和对本社区的认同感,为解决公共问题寻求共识与合作并服务社区,而这种共识正是一体化社区欠缺的。
3.社区教育生活化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认真分析和思考社区教育如何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需求推动、从教育本位到社区本位、从单向行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社会和居民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为社区教育立法,明确社区的教育义务与责任。我国教育部有相关的规定,如《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等,但并未进行专项立法。我国可以借鉴各国的有效经验,综合各地方关于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规定等,进行立法工作,为社区教育的推进提供法律支撑。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办学机制。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与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社区教育需求的研究,从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办学机制,从能满足单一需求发展到满足多样需求,从能满足一些人的需求发展到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最后满足社区居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形成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是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社区中的企业、单位、家庭乃至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他们不仅可以为社区提供物质资源,同时他们也是天然的人力资源。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区教育队伍作用的发挥。全体社区成员既是被教育者,更是社区教育者,因此,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社区内有利的人力资源,将会对社区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力。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动机、内容和形式有明显的差异,青少年和中年人以提高技能和学历为主,老年人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教育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下岗人员以再就业培训为主。依据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项目。同时,学习和培训的方式要因人而异,以业余为主,不与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矛盾,以居民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形成综合化的社区教育平台,提高社区教育的时效性。
六、结语
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在政府重视、社区努力、居民参与下,取得一定的成效,社区教育硬件设施齐全、教育内容丰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社区凝聚力。但也存在着居民被动参与、外地人员甚少参与、办学主体单一等不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各方的努力,社区教育作为重要的基层载体,必将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光辉,蔡亮光.社区教育:从任务驱动到需求推动的转变——福州市居民社区教育认知度和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报告[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
[2]张瑞.过渡型社区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和创新——社区教育生活化[J].绥化学院学报,2010,(04).
[3]李慧(导师:陈立明).城镇化地区妇女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4]李训贵,刘楚佳,赵小段,等.广州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术研究,2007,(12).
[5]马定计,黄复生.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8,(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批准号:B-a/2011/03/003,课题主持人:蒋庆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民生视阈下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区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主持人:鄧玉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玉真(1971-),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