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共生的责任伦理价值审视

2014-09-18宋晋玲蒙冰峰

求知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共生价值

宋晋玲?蒙冰峰

摘 要:人来源于并从属于自然界,为得以生存又对其进行着改造,人化自然界,被改造的自然界对人的过度行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无情报复。生态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挑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人与自然;共生;价值

一、价值、共生的涵义

“价值”的概念,是在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时必然碰到的而且是最根本的概念之一。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将“价值”定义为:“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或者是“积极作用”。《辞海》中对价值这样解释,指事物的用途和积极作用。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价值的界定就有好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是以李德顺为代表的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以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价值;另外就是以王玉樑为代表的效应价值论,以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意义、作用、功能、影响)来界定价值。二者对价值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不全面。而目前关于“价值”概念普遍的看法是: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本文认为,价值实质上是在主体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需要与客体对主体效应的辩证统一。[1]即用“主体需要与客体效应的统一”来界定价值。主体的合理需要(合规律的需要)与客体的优化效应的统一是正价值,主体的不合理需要与客体的劣化效应的统一是负价值。

“共生”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共生一词最早关涉的是生物学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现如今已被赋予了社会、伦理等更多层面的含义。本文探讨的“共生”指人与自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直接相对且共存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在一方面作为精神的存在与自然本身有着不同,甚至处于相对立状态,但另一方面人类本身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依存。

二、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思考

1.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与自然的对立从人类产生意识开始就有了,在意识形态上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对这种关系进行论证的较有影响的有目的论、工具论、资源论等。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自然是一种原因,一种为了一个目的而活动的原因。”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索取,利用、改造自然。“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力量的手段,利用自然對付自然界本身。” “在那些产生出来的,而且是由自然产生出来的东西里面,是有那种目的的活动。”“整个系列中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次一步;一般地说来,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2]在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不断征服自然的同时,又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这些认识虽然不尽科学,但都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

2.人与自然的统一

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以及现代的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的生态哲学等思想理论都强调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使之共同发展。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自然具有先在于人的优越性。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不断汲取营养,一旦离开自然的怀抱,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E.拉兹洛就指出:“自然和人性,或自然和人类正处在漫长进化历史中的这样一个阶段:只要人类进化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太阳生命所容许的遥远的未来,那么就需要和谐。”[3]

无论是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生态论,还是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整体进化的综合进化论,凡认为人与自然应是统一的理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理念:人来自自然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类生存发展依赖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自然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自身也是有秩序的。如果人类社会破坏了这个自然秩序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3.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规则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言其对立,主要表现在人的主体性、自然的客体性,人必须从自然中提升出来,人只有超越了自然界的约束、限制,通过人对自然界的现实改造,人才成为人。言其统一,主要表现在人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存在,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和环境秩序。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实践中,该关系通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体现出来。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是统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同时强调“主客体统一”,即: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通过人对自然的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优化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获得正常、协调、持续的发展,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包含有这种思想,即指的是要达到“主客体统一”的境界。从目前的现实看,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1.要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对于人与自然而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但其终极意义上讲,人的生存和发展才是其核心诉求。由此,要明确发展是硬道理。人类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但往往破坏了自然界应有的秩序,人与自然之间就出现了种种矛盾,而矛盾一方面是坏事,它阻碍着事物的发展,破坏事物结构、规律;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好事,它迫使人类不断前进,因为克服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社会必须要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并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但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相对有限性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佳效果,否则将受到惩罚。

2.要从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去把握“和谐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其说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直接代价,还不如说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一种失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畸形变化,主体性哲学倡导的单一主体性,使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变得更为偏执——认为人才是自然的主宰。这种思维方式使人类逐渐与自然剥离开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人与自然走向“共生”是克服异化的途径,它的实现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其能够和谐统一、共处于世。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的关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自然和人就是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人类仅仅只是自然这一系统中的具体要素。而我们常说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实际上都是立足于把人看作是整体,把自然看作是要素即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的“环境”,还应看到人和自然之间的整体同部分的关系,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来看自然界的价值,把人从自然的严重对立中“解放”出来,进入人与自然的高级阶段的统一。

3.要从人与自然共存的高度上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在实质上是一种“共生”的人,霍耐特说:“人类主体,就其结构而言,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渐渐将自己的能力对象化而自我实现,同时还在情感上承认全体互动伙伴,因为他把他们当作是有所需要的共在主体。”[5]

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中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才开始幡然醒悟:人类自身才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全面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本质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看,人类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生物圈的健康和繁荣,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看,人类必须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并且依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来讲,自然生态环境的继续进化又需要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由此可以看出,人和自然都同等重要。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必须以既定的客观前提和条件为出发点,这些前提和条件是价值生成的客体基础,也是价值创造活动的客体基础。因此,人类社会如果想使自然生态环境正常地存续下去的话,其实也是人类自身想要在地球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务必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必须要做到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目前就是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本炬.主体实践思维方式与价值界定[A].王玉墚,(日)岩崎允胤主编.中日价值哲学新探[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美)E·拉洛兹.进化——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宋晋玲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蒙冰峰 西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共生价值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粒米的价值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给”的价值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