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字词解释在化学教学中大显身手
2014-09-18殷志洲
殷志洲
(甘肃省酒泉第五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让字词解释在化学教学中大显身手
殷志洲
(甘肃省酒泉第五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学习知识重在理解、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机械式学习只能使学生获取虚假的知识,对学生获取真正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死记的知识既不能拓展,更不能得到灵活运用。把字词解释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学生易于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字词解释;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概念,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还原反应等,都是每一个九年级学生不可回避必须要理解、掌握的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化学能力。
化学又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们仅有的一点化学知识来自小学科学课,理解化学概念难度很大。九年级学生语文基础扎实,对字、词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能力,把化学概念的学习用解释字、词的方法展现给学生,反而理解、掌握得较好,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从字词意义的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单”,一个、一种,也就是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相对于单质,化合物中就有多种元素。把单质、化合物的认识、分类就转化为认元素种类,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如:Fe、C、H2、O2、H2O、CO2、KClO3、KMnO4等,通过所含元素的种类,轻松认出单质、化合物。若给出的是汉字名称,也可从读物质名称,认出单质、化合物。如氧化铜、四氧化三铁、氯化钠、氢氧化钙、氢硫酸、高锰酸钾、氯酸钾等化合物,从名称中就能知道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止一种;氧气、氮气、氢气、铁、碳、硫、铜等单质,从名称中就能知道组成中只有一种元素。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小、体积小、都在不停的运动、有间隔,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考察分子、原子的区别时,部分学生总是答分子大、原子小,而没记住真正的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为了让学生记清楚,我在教学中采用字词意义理解:“分”,分开,使整体变成几部分;“原”,原来、本来、最初的;分子能分开,而原子保持原来的样子,分不开。也就是分子能分开,而原子不能分。学生就从“分”、“原”,记住了分子、原子的区别。记清了分子、原子的区别,学生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一定不变的是();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②分子的数目;③物质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⑤分子的种类;⑥原子的质量;⑦物质的总质量。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饱”,吃足了、充分、达到最高限度。饱和溶液就可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了最高限度,不能再溶解了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就可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还未达到最高限度,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固体物质溶解度增大。学生理解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升高温度。这样就好理解了,解决实际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化合价,只有元素相互化合时,在化合物中元素才能表现出化合价,如HClO4中Cl化合价为+7价;KClO3中Cl化合价为+5价;KClO中Cl化合价为+1价;KCl中Cl化合价为-1价。而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无法化合,就没有化合价,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如Cl2中Cl化合价为0价,而不能显-1、+1、+5或+7这些可变的化合价。
还原反应,还物质原来样子的反应。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因化学性质活泼,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菱铁矿FeCO3;黄铜矿CuFeS2;铝土矿Al(OH)3结晶水合物。少数活泼性极弱的金属如金、铂、银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要用到金属的单质,而不是化合物。如导线、灯丝、航天、船舶、化工、通讯等。冶炼金属,就是把金属的氧化物利用还原剂夺走氧,还原金属本来的面目,把金属的化合物变成金属单质,用于生产生活。
自燃,就是具备了燃烧条件自己燃烧。C、Fe、S、P、Al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需要将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就需要人为地对可燃物进行加热、升温,所以反应条件是“点燃”。而自然不需要人为升温,在特定条件下温度达到着火点自己就开始燃烧了。这样一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燃烧、自燃以及燃烧的条件。
溶解度,溶质溶解的限度。温度一定,任何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不是无限的,而是溶解到最大限量时,就饱和了,就不再溶解了。这个最大量就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但也有特例。如对氧化物的认识,学生就很容易错误的理解成:氧化物、氧化物,就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同样是字词的理解,却出现了错误。我的解决办法是除水外,氧化物的名称中都有“氧化”二字,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氧化镁、三氧化二铝等,可以通过读物质的名称,认识真正的氧化物。而把KClO3、KMnO4、CaCO3等认作是氧化物的误解就不攻自破了,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对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认识。
学习知识重在理解、运用,而不是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机械式学习只能使学生自我安慰,认为已经获得了知识,对学生获取真正的知识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既不能拓展,更不能得到灵活运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能把知识点记得很清楚,张口就来,可面对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题目,却无法应对,失分率较高。
中考试题十分灵活而且题型丰富多样,学习知识就要切实理解和灵活运用,以适应考试对知识点的考查,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把字词解释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晶,郑长龙.化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G633.8
A
1674-9324(2014)36-0108-02